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必修一的地理在高中地理知識中是最重要的,是整個高中地理的基礎,我們要給予重視,必修一的知識點你都掌握好了嗎?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必修一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地理必修一知識重點
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 氣候影響因素: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2.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成因、特點匯總
氣候類型 |
分布規(guī)律 |
氣候成因 |
氣候特點 |
典型地區(qū) |
|
熱 帶 |
熱帶雨林 氣候 |
南北緯10°之間 |
赤道低壓帶控制 |
全年高溫多雨 |
亞馬孫河流域 剛果河流域 印度尼西亞 |
熱帶草原 氣候 |
南北緯10°~南 北緯回歸線之間 |
赤道低壓帶和信風 帶交替控制 |
干、濕季明顯 交替 |
非洲中部、巴西、 澳大利亞北部和南部 |
|
熱帶季風 氣候 |
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大陸東岸 |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
全年高溫, 雨季集中 |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
|
熱帶沙漠 氣候 |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大陸內部和西岸 |
信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 |
全年高溫, 干旱少雨 |
撒哈拉、阿拉伯半 島、澳大利亞中西部 |
|
亞熱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5°大陸東岸 |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低溫少雨 |
我國秦嶺—淮河 以南地區(qū) |
地中海 氣候 |
南北緯30°~ 40°大陸西岸 |
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 帶交替控制 |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和多雨 |
地中海沿岸 |
|
溫 帶 |
溫帶季風 氣候 |
南北緯35°~ 55°大陸東岸 |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
我國華北、東北 朝鮮半島、日本 |
溫帶大陸性 氣候 |
南北緯40°~ 60°大陸內部 |
終年受大陸氣團控制 |
冬寒夏熱, 全年少雨 |
亞歐大陸、北美 大陸的內陸地區(qū) |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南北緯40°~ 60°大陸西岸 |
全年受西風帶控制 |
全年溫和多雨 |
西歐 |
3. 氣候類型的判斷方法
判斷氣候類型 |
氣溫特點 (以溫定帶) |
降水特點(以水定型) |
|||
夏雨型 |
年雨型 |
冬雨型 |
少雨型 |
||
熱帶氣候 |
最冷月均溫﹥15℃ |
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
熱帶雨林 氣候 |
——— |
熱帶沙漠 氣候 |
亞熱帶氣候(含溫 帶海洋性氣侯) |
最冷月均溫在0℃~15℃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溫帶海洋 性氣候 |
地中海氣候 |
——— |
溫帶氣候 |
最冷月均溫在<0℃ |
溫帶季風氣候 |
——— |
——— |
溫帶大陸 性氣候 |
地理必修一基礎知識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shù)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shù)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shù)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shù)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shù)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冱S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廴酎S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7、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
、儆芍鄙潼c向南北兩側遞減
、谡缣柛叨鹊挠嬎=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qū)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苣媳被貧w線之間的地區(qū)-----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8、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谔栔鄙潼c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勰媳被貧w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xiàn),如?谑小
地理必修一重點知識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huán)境承載量
1、 環(huán)境承載量,指環(huán)境能持續(xù)供養(yǎng)的人口數(shù)量。人口數(shù)量是衡量環(huán)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huán)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環(huán)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qū)所能持續(xù)供養(yǎng)的人口數(shù)量。全球為110億,我國為16億。
3、 環(huán)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fā)展水平——決定開發(fā)數(shù)量
資源——環(huán)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shù)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fā)展水平與環(huán)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huán)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huán)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制約因素:資源、科技發(fā)展水平、地區(qū)開發(fā)程度、消費水平。
5、 環(huán)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適度人口)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最適宜的人口數(shù)量。—— 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shù)值的"虛數(shù)"。我國為8-9億。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人口戰(zhàn)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qū)域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
比較項目 |
環(huán)境承載量 |
合理人口容量 |
參考角度 |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 |
自然資源的承載力、經濟、社會發(fā)展、消費水平 |
限定因素 |
自然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 |
自然、經濟、社會 |
體現(xiàn)意義 |
生存 |
發(fā)展 |
人口多寡 |
大 |
小 |
估算標準 |
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估算,把人均消費水平壓縮到最低 |
根據(jù)現(xiàn)有消費水平,參照可預見的生產及生產力水平,資源儲量和消費變動等 |
3、人口過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墨西哥。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qū)是東亞、南亞、美國東北部、西歐等。
一個地區(qū)人口總數(shù)的最大值出現(xiàn)的時間應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零變負的時候,因此人口增長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總數(shù)減少。
人口分布受自然因素(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但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影響程度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的影響。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地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11-26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1-29
高中地理的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6-23
地理必修3知識點總結11-24
地理必修三的知識點總結11-26
上海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04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01-26
關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6-23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必備的知識點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