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氣候特點有哪些
羅馬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駐地。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羅馬的氣候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羅馬的氣候特點
羅馬由于地處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5.5℃,年降水量880毫米。每年4月至6月氣候最為怡人;7月和8月是最熱和最干燥的季節(jié),平均氣溫24.5至24.7℃,降水量14至22毫米,8月的日最高氣溫可以超過32℃,以前的傳統是8月份會停止許多商業(yè)活動,羅馬人習慣在夏日離開炎熱的城市出去避暑度假,但這種習俗正在慢慢被改變,整個夏季羅馬市仍舊正常運作,以便迎合日益增加的游客需求,和羅馬人自己工作習慣的改變;9月中旬至10月是最為晴朗的季節(jié),被稱為“羅馬的美麗十月天”;10月至12月是最潮濕的季節(jié),降水量可達106至128毫米;12月的平均最高氣溫約為14℃,1月最寒冷,平均氣溫為6.9℃。屬于典型的冬季多雨區(qū),夏季則高溫少雨。
羅馬的位置境域
位于臺伯河下游平原,東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市區(qū)跨臺伯河 兩岸,架有橋梁24座。羅馬是有著輝煌歷史的歐洲文明古城,由于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歷史, 故被稱為“七丘城”和“永恒之城”。羅馬位于亞平寧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總面積為1507.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208平方公里。羅馬市現由55個居民區(qū)組成,人口約264萬多。意大利半島南北方向有座亞平寧山脈,把意大利半島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亞平寧山脈旁邊,有一條臺伯河,羅馬位于臺伯河流入地中海的海拔最低30公里處。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春季正是一年中最適合出游的季節(jié)。
羅馬的主要景點
圣彼得大教堂——這座建于公元五世紀的教堂式建筑,是由米開朗基羅親自為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設計的,其正面那座高大聳立的雕像,也是這座建筑最具標志性的特色。然而,由于當時的財務困境和教皇的心意變化,直接迫使米開朗基羅放棄了他余下的計劃,而這一轉折也同時困擾了他的余生。
梵蒂岡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曾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博物館,同時也是最偉大的博物館。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是因為這個博物館面積雖然不大,但是里面的藏品盡然可以媲美倫敦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本來是羅馬教皇的宮廷,后來被改造成為了梵蒂岡國家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主要以收藏藝術品為主,大部分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藝術精髓,如米開朗琪羅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世紀》和《最后的審判》都藏于此,十分值得一看。同時,對于愛好考古的朋友來說,館內對于一些古希臘、古羅馬文物的收藏同樣值得研究。當然,除了里面的藏品,博物館本身的建筑風格也很值得稱道。
圖拉真集市——根據研究調查,圖拉真集市的歷史已經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公元二世紀了,而這個時期,也是羅馬曾經創(chuàng)建古辦事處的歷史階段。如今,圖拉真集市范圍內,包含了例如帝國廣場博物館這樣的偉大建筑,歷史價值著實令人震驚。
萬神殿——公元前27年興建、公元120年重建的萬神殿(Pantheon),被米開朗基羅贊嘆為“天使的設計”。 萬神殿Pantheon的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指必須供奉羅馬全部的神。由于608年它被獻給教會作為圣母的祭堂,所以是羅馬時代獨創(chuàng)的建筑物中保存得最好的。正面的16根圓柱讓人聯想到古希臘建筑。殿堂內部比例協調,十分恰當:直徑與高度相等,約四十三米。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xù)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這是建筑史上的奇跡,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筑師們高深的建筑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萬神殿還是第一座注重內部裝飾勝于外部造型的.。
古羅馬競技場——公元80年建成的雄偉的競技場堪稱公共建筑的楷模。在這里可以見到古羅馬建筑最基本結構和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拱券結構。一系列的拱、券和恰當安排的橢圓形建筑構件使整座建筑極為堅固。當時的建筑就是依靠這種高水平的結構 形式,使內部空間得以解放。競技場設計了寬敞的階梯和走廊,并設計了八十個拱門,在每一個拱門的入口處都有標有數字,方便讓觀眾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座位,可以讓五萬人于十分鐘內進入劇場內坐定。這樣的設計即使在今天也算是很進步的。競技場的功能性設計也非常合理,角斗士從何處出入,在哪里休息,猛獸關在哪里,死傷者從何處抬出,都有清晰的分布。難怪陳運和的詩稱之為"斗獸場大概只能算奴隸社會的一塊傷疤"。
【羅馬的氣候特點有哪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