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教案模板匯總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P29—30。
教學目標:
1.結合“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經(jīng)歷估算與交流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2.會進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會進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計算。
教 學 過 程:
一.情境感知、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淘氣他們學校的圖書館又
來了一批新書,圖書管理員準備將這些新書放在新買來的書
架上,瞧,這就是新買來的書架。◣煶鍪厩榫硤D)
師:你能從圖中獲得什么信息?
師:圖上向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師板書問題)
二.教學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
1.列式
師:小女孩提出的這個問題你能解決嗎?應該怎樣列
式?(師板書:18×11=)
2.估算
師:小男孩也問了我們一個問題:本書放得下嗎?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嗎?
生估算
反饋:你覺得放得下嗎?誰來說說你估算的結果?你是
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
……
獨立計算
師:這個書架到底能放得下本書嗎?請同學們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師:誰來說說你算出來的結果?(198)
大家同意嗎?
師:請在4人小組里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計算出來的?
4人小組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師展示學生的算法)
方法1: 18×10=180, 18×1=18, 180+18=198
方法2: 11×18
= 11×9×2
= 99×2
= 198
方法3: 1 8
×1 1
1 8
18 0
19 8
……
5.重點介紹列豎式的方法(請列豎式的學生介紹)
師:18為什么要和11對齊?(數(shù)位要對齊)
接著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個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寫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將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ㄉ11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18乘10得180)
誰再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多請幾名生說說列豎式的步驟,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
三.練習:
1.試一試
第1小題讓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第2、3小題讓
生用豎式算法計算,并請幾名學生上臺板演,師巡視指導。
2.口算
比一比,看誰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開火車的形式進行交流。
3.計算
先估算,再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計算,在小組內交流、反饋
計算的結果。
4.解決問題
生獨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樣化。)
5.思考題
生獨立思考,再交流、反饋。(生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若有價值性,
應給予充分的鼓勵。)
四.
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你最喜歡解決哪種問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1.聯(lián)系實際,建立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
數(shù)學里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含義與生活中的放大、縮小經(jīng)常是不同的。生活中會把圖形由小變大視作放大,由大變小視為縮小。數(shù)學里的圖形放大或縮小,它的每條邊都按一定的比例變化,即每條邊的長度都放大到原來的幾倍或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一。例1教學圖形放大、縮小的含義,先觀察在電腦上放大長方形的現(xiàn)象,分別研究長方形放大后與放大前長、寬的關系。然后聯(lián)系長方形放大揭示圖形放大的數(shù)學含義。教材依次講了三句話:首先是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這是對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寬也放大到原來2倍的概括。然后是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用比描述圖形放大時邊的長度變化。這里把放大前、后兩個長方形的長稱為對應邊,寬也稱為對應邊,必須把放大后圖形的邊的長度作為前項,原來圖形的邊的長度作為后項。最后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讓學生體會由于放大后與放大前兩個長方形的對應邊的長度關系是2∶1,因而把圖形的放大說成2∶1。這里還示范了圖形放大的規(guī)范表述按2∶1的比放大。
在初步理解圖形放大的基礎上,教材引導學生主動遷移,認識圖形的縮小。讓學生說說縮小后的長方形的長、寬分別是原來長方形的幾分之幾,解釋圖形按1∶2縮小的含義,初步形成圖形縮小的概念。
例2在方格紙上畫圖形。利用方格紙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是《標準》的要求,因為方格能直觀顯示每條邊的變化情況,操作方便,有利于概念的應用和鞏固。教材引導學生在畫圖前先思考放大(或縮。┖髨D形的長、寬各是幾格,應用概念進行推理,為正確畫圖做準備。在畫圖以后,還要觀察原來的圖形、放大后的圖形、縮小后的圖形,再次體會圖形放大、縮小時,每條邊的長度都按相同的比變化。練習九第1題能使學生進一步清晰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方格紙上的⑤號圖形是①號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因為⑤號圖形的長、寬分別是①號圖形長、寬的3/2;③號圖形是①號長方形縮小后的圖形,因為③號圖形的長、寬分別是①號長方形長、寬的1/2。而②號、④號圖形與①號長方形比,各條邊沒有按相同的比變化,它們都不是①號長方形縮小或放大后的圖形。
根據(jù)圖形的放大或縮小,可以寫出許多關于線段長度的比。在例3的情境中,長方形照片放大后與放大前的長的比是9.6∶6.4,寬的比是6∶4;放大前長方形長與寬的比是6.4∶4,放大后長方形長與寬的比是9.6∶6。前面兩個比在例1和例2里已經(jīng)多次接觸,例3引導學生寫出后面兩個比,利用這兩個比教學比例的意義。先分別計算6.4∶4和9.6∶6的比值,從比值都是1.6得出這兩個比相等,可以寫成6.4∶4=9.6∶6或6.4/4=9.6/6,指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突出比例是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組成的等式。然后讓學生思考放大后與放大前兩張照片長的比和寬的比也能組成比例嗎,經(jīng)歷寫出比、算比值、發(fā)現(xiàn)比值相等、組成比例的過程,體會比例的意義。練一練的四組比中,如果同組的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組成比例;如果比值不相等,兩個比就不能組成比例,進一步鞏固比例的概念。
長方形放大后與放大前的長的比和寬的比相等,是例1教學的圖形放大的含義。在例3中,又發(fā)現(xiàn)長方形放大前長與寬的比和放大后長與寬的比相等,從新的視角體會了圖形放大的含義。例3既從放大前長與寬的比和放大后長與寬的比組成比例,又從放大后與放大前長的比和寬的比組成比例,引導學生利用比例的意義進一步完善圖形放大的概念。
除了圖形放大與縮小,從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中也能找到比例。練習九第3題,一輛汽車上午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與下午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能組成比例。第7題購買同一種鉛筆,總價與數(shù)量的比能組成比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周長與邊長的比能組成比例。這些素材能加強對比例的理解,還為以后教學正比例作了鋪墊。
2.聯(lián)系實際,發(fā)現(xiàn)和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例4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大致分五步進行: 第一步在按比例縮小三角形的情境中寫出一些比例,為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準備充分的素材;第二步教學比例的內項和外項,這是認識比例基本性質必須具備的概念;第三步觀察已經(jīng)寫出的幾個比例,初步發(fā)現(xiàn)比例的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第四步重新寫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具有同樣的規(guī)律,并在字母表示的比例上概括這樣的規(guī)律;第五步指出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是比例的基本性質,并在寫成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上體會這一性質。
把三角形按比例縮小,聯(lián)系圖形縮小的含義,學生可能想到縮小后與縮小前兩個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或者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還可能想到縮小前、后每個三角形底與高的比相等,或者高與底的比相等。于是,在交流時出現(xiàn)四個不同的比例。教材指出3∶6=2∶4里的3和4是比例的外項,6和2是比例的內項,讓學生說說其他三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各是幾。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如果6和2同時做比例的外項,那么3和4是比例的內項;如果6和2同時做比例的內項,那么3和4是比例的外項,從而體會這幾個比例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再寫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樣的規(guī)律,檢驗前面四個比例的規(guī)律是不是適用于所有的比例。通過更豐富的實例,進一步體會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是所有比例的共同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把比例用字母表示成a∶b=c∶d,寫出ad=bc,概括了上面的規(guī)律,通過符號化的方式表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試一試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6∶1.8和0.5∶0.25能否組成比例。思考線索應該是: 如果這兩個比能夠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積與1.80.5的積應該相等;如果這兩個比不能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積與1.80.5的積不相等。于是分別計算3.60.25和1.80.5,并比較兩個積的大小。練一練是試一試的延伸,由于612=418,所以6、4、18和12這四個數(shù)能組成比例。而4、5、6和8這四個數(shù)不能組織積相等的兩個乘式,因而它們不能組成比例。把6、4、18和12組成比例,可以把6和12同時作外項,4和18同時作內項,也可以把6和12同時作內項,4和18同時作外項,一共能寫出8個不同的比例。對于每個學生來說,只要求寫出一個比例,并在交流時知道還能寫出其他比例,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寫出8個比例。
例5應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圖形放大的實際問題,包括根據(jù)圖形放大的含義列出比例,以及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兩個內容。先根據(jù)照片放大后與放大前長的比和寬的比能組成比例這個知識寫比例,發(fā)現(xiàn)要寫的比例里有三個項是已知數(shù),另一個項是未知數(shù),于是想到把放大后照片的寬設為x厘米,列出比例解決問題。這個比例也是一個方程,教材寫出了解方程的第一步6x=13.54,讓學生思考這一步計算的依據(jù)是什么,體會這里應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最后還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試一試解寫成分數(shù)形式的比例,進一步熟悉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已經(jīng)寫出1.2x=引導學生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體會這是解比例的關鍵步驟。練一練解分別由整數(shù)、分數(shù)或小數(shù)組成的三個比例,要應用整數(shù)、分數(shù)或小數(shù)的乘、除計算。教材里沒有出現(xiàn)分數(shù)與小數(shù)共同組成的比例,是因為《標準》不要求進行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乘、除計算。
3.以圖形的放大、縮小為基礎,教學比例尺。
平面圖是把現(xiàn)實的平面按一定比例縮小繪制成的,從平面圖想像實際平面的數(shù)學活動是把圖形放大,比例尺刻畫了平面圖和實際平面之間的放大、縮小關系。
例6教學比例尺的意義,首先要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識別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這些是與比例尺有關的概念。其次分別寫出草坪長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寬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在寫比的時候,要指導學生統(tǒng)一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便于寫比和化簡比。通過交流,體會把實際距離改寫成以厘米為單位的數(shù)量,寫出的是整數(shù)比,把圖上距離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shù)量,寫出的是小數(shù)比,前者比后者更方便一些。例題的教學重點是建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平面圖的比例尺,由于學生已經(jīng)兩次寫出這樣的比,所以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認識的抽象提升;再用數(shù)量關系式進一步表達比例尺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教材里同時出現(xiàn)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和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這是對比例尺1∶1000的意義作出的具體解釋。教材讓學生說出這些關系,進一步體會比例尺的意義。從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間的倍數(shù)關系,還能得到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0米,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另一種表示形式線段比例尺。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都是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例題從數(shù)值比例尺引出線段比例尺,練一練第1題分別解釋數(shù)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的具體含義,兩種形式的比例尺之間的關系就能得到溝通。第2題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學生在例題里進行過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并化簡的活動,應該有能力獨立完成這道題。
例7已知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明華小學到少年宮的圖上距離,求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由于學生對比例尺1∶8000的意義會有不同的解釋,因而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有的學生會從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倍數(shù)關系進行思考,有的學生會把數(shù)值比例尺轉換成線段比例尺,列式和計算比較方便。例題還引導學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題,表示比例尺意義的數(shù)量關系式是列比例依據(jù)的相等關系。試一試里根據(jù)已知的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雖然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與例題不同,但解題思路是一致的,對比例尺的意義作出具體解釋是思考的關鍵,教材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思路選擇解法。要注意的是,試一試要求在例7的平面圖上表示出醫(yī)院的位置,算出學校到醫(yī)院的圖上距離后解題并沒有結束,還要在學校正北方3厘米處作個記號表示醫(yī)院,并在學校與醫(yī)院之間連條線段。
4.進一步研究圖形放大,發(fā)現(xiàn)面積與長度變化的關系。
《面積的變化》分三段設計實踐活動。第一段的活動有:分別測量放大前、后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根據(jù)圖形放大的含義寫出對應邊長的比;估計兩個長方形面積的比;利用測量得到的邊的長度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比。
這一段活動的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圖形放大的概念,體會圖形放大,面積擴大的倍數(shù)與邊長擴大的倍數(shù)是不相同的。第二段的活動有:依次測量正方形、三角形、圓放大前、后的有關長度;分別計算各個圖形放大前、后的面積,把長度與面積的數(shù)據(jù)填入教材的表格里;研究圖形放大后與放大前的邊長比與面積比之間的關系。這一段活動要通過幾個實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圖形放大,面積擴大的倍數(shù)是長度擴大倍數(shù)的平方。第三段在東港小學的校園平面圖里選擇一幢建筑或一處設施,測量圖上的長度,算出實際占地面積,應用前面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因為這幅平面圖的比例尺是1∶1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所以實際面積是圖上面積的倍數(shù)就是1000的平方,計算必須細心,防止錯誤。當然,也可以利用圖上距離與比例尺,先算出實際距離,再計算實際面積。不過,這種方法沒有應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要盡量引導學生采用前一種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樂趣和應用規(guī)律的意義。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活動,體會繪制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必要性。
2、理解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的實際意義,能從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中盡可能多的獲取信息
3、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數(shù)據(jù),繪制成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重點:理解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的`實際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出示兩個單式條形統(tǒng)計圖
到底誰的蒜苗長的高呢?
二、探索活動
解決辦法:
將兩個單式條形統(tǒng)計圖合在一起,就能清楚的比較了。
我們稱之為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問題:從統(tǒng)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問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優(yōu)點是?
三、畫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注意事項:
1、要有圖例
2、找好間距
3、一格表示的數(shù)量相同
4、制圖名稱
四、完成試一試
五、課堂小節(jié)
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一、復習
1,先著重讓學生說一說復習題中各題的運算順序,并直接口算出得數(shù).
2.教師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二、新課
1.教學例
教師:剛才我們計算的兩步式題,都是直接口算出得數(shù).為了便于看出運算順序,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學習兩步式題的脫式運算.
接著教師出示例l,說明脫式的書寫格式.
教師:兩步計算的式題,脫式時要先在原題下面的左邊寫=,再在=的后面寫第一步運算的結果35,還沒進行運算的部分+5要照抄寫下來;接著對齊上面的=在下行寫 =,在=的后面寫第二步運算的結果.
然后,讓學生做做一做的`習題.
教師巡視,看學生的書寫格式是否合乎規(guī)范,對書寫不規(guī)范的要幫助改正。然后共同訂正。2、教學例2.
教師出示例2.
教師:這兩個算式各含有哪些運算?它們有什么相同的運算?(有加、減和乘法運算;它們都有乘法運算,)
教師:在沒有話號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減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P34-35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guī)律
2、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3、 經(jīng)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guī)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數(shù)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過程:
一、“0”的乘法
讓學生口答“0×5=?”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再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學生們舉了許多例子,其中還提出了“0×0=0”,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出:0乘任何數(shù)都得0,這一結論。
二、被乘數(shù)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1、解決“130×5=?”
(1)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
(2)在小組中說一說怎么算的,計算時應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注意讓學生理解算理。學會用較為簡潔的乘法豎式的書寫方法。
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來,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2、解決“402×3=?”
讓學生先嘗試獨立計算,再讓學生說說各自的想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練一練第1、3題由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反饋交流。
三、課堂小結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05-1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jīng)典05-11
小學數(shù)學教案11-29
小學數(shù)學教案08-02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1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04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31
北京小學數(shù)學教案08-1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示例04-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集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