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部發(fā)函:中小學教材八年抗戰(zhàn)改為十四年抗戰(zhàn)
導讀:近日,網傳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fā)2017年1號函件《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zhàn)”概念的函》。昨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從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了解到,這封函確由該司所發(fā),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實。具體內容請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xù)關注我們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網!
兩個月前已要求教材落實該概念
近日,一份署名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的《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zhàn)”概念的函》在網絡流傳,文件表示,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zhàn)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對各級各類教材進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實。
文件中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zhàn)”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zhàn)”,并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戰(zhàn)概念。
昨日上午,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向記者確認此事,工作人員表示,兩個月前已要求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落實該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國中小學生地方課程教材將全面落實。
據新華社報道,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zhàn)一律改為14年抗戰(zhàn),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zhàn)歷史是前后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tǒng)、準確體現(xiàn)。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
教材編寫體現(xiàn)國家觀點
就教材的編改問題,記者采訪了教育部所屬的一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其介紹了教材編寫和修改的大致流程。
據介紹,目前中小學教材均是根據教育部頒發(fā)的大綱編寫,大綱起到規(guī)范教材觀點的作用,一旦國家在不同領域學科有了新的觀點和意見,就會通過大綱進行貫徹,讓教材通過修改發(fā)生變化,教材需要代表和體現(xiàn)國家觀點。
在流程方面,教材編寫部門會組織大學教授、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中學教師,對教材進行編纂,之后交由教育部的專家委員會進行審查,簽署意見之后,教材才能公開發(fā)行使用。
昨日下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基礎教育分社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涉及抗戰(zhàn)題材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新課標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所以春季教材并不會影響,修改完成的版本也正在送審中。由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新課標教材學科主要集中在理科方面,而這些學科不涉及抗戰(zhàn)內容,所以,該概念的改變并不影響其他學科教材的編寫。
而湖南岳麓書社工作人員也表示,有關抗戰(zhàn)題材的課程內容主要涉及秋季教材,目前春季教材并不會受到影響。
隨后,記者聯(lián)系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分社,工作人員回復稱,相關文件之前已下發(fā),出版社方面也做了前期準備工作,目前已進行修改,并不影響春季教材的發(fā)行。
釋疑
教材修改對理解抗戰(zhàn)有何意義?
專家稱把東北軍民抗爭包括進來,有助于正確理解“全程抗戰(zhàn)”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經盛鴻表示,長期以來,“八年抗戰(zhàn)”這一說法在日常宣傳及諸多影視劇中由來已久,包括他自己,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九一八事變”不僅標志著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也標志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開始,東北軍民對抗日戰(zhàn)爭的巨大付出應該得到重視。
經盛鴻表示,“十四年抗戰(zhàn)”這一說法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曾出現(xiàn)過,東北書店就曾出版過《十四年抗戰(zhàn)史》。此次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zhàn)”說法,意味著從國家層面承認了這一概念,有助于中小學生更全面理解抗日戰(zhàn)爭的整個歷史。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認為,此前習慣“八年抗戰(zhàn)”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的“全面抗戰(zhàn)”,不再局限于東北。現(xiàn)在,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zhàn)”概念,是將“七七事變”之前東北軍民的抗爭也包含在“抗日戰(zhàn)爭”這一歷史概念中。
劉江永還認為,修改之后,還需要在教學及公眾的理解中厘清一個概念,即“十四年抗戰(zhàn)”應稱為“全程抗戰(zhàn)”,這樣可以將“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這些歷史概念連貫起來,不再局限于此前的“八年抗戰(zhàn)”“全面抗戰(zhàn)”。
此舉對歷史教學有何影響?
專家認為各種歷史事件復雜紛呈,將對歷史教學提出新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翠微學校高中歷史教師曹立志介紹,史學界的一般觀點都認為“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在2007年以前的舊課標中,這一點是得到突出的。“包括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成立、華北事變都是課標要求內容。”這樣,從九一八事變至七七事變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線索,有助于學生理解抗日戰(zhàn)爭的完整歷程。
不過,自2007年新課標施行后,人教版(必修一)高三歷史課本對九一八事變至七七事變之間的歷史進行了弱化,“九一八事變僅有兩行字的描述,其他事件都屬于小字閱讀內容,不要求掌握”。曹立志認為,這樣的課本內容使抗日戰(zhàn)爭的信息顯得有些“支離破碎”,不利于學生了解歷史脈絡。
針對這次教育部的修改要求“八年抗戰(zhàn)”改為“十四年抗戰(zhàn)”,曹立志理解為是突出“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意義,有助于學生理解日本侵華歷史的完整線索。
不過,這一修改也將對歷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曹立志認為,要求學生掌握的東西多了,教師教學的量也有可能要增加。此外,從九一八事變至七七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非常復雜的時期,各種歷史事件復雜紛呈,如何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是一個挑戰(zhàn)。
【教育部發(fā)函:中小學教材八年抗戰(zhàn)改為十四年抗戰(zhàn)】相關文章:
教育部:中小學教材“8年抗戰(zhàn)”全改為“14年抗戰(zhàn)”09-16
8年抗戰(zhàn)改為14年抗戰(zhàn)對中小學生日常教學有何影響09-05
2016高考政治熱點命題:抗戰(zhàn)勝利閱兵儀式09-21
2023小學生開學第一課教案:銘記抗戰(zhàn)史11-17
教育部發(fā)布-各學科排名前十的學校06-14
教育部書法等級考試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