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碩士考研考前沖刺階段的復習要點
我們在進行翻譯碩士的考研時,考前的沖刺階段我們需要作為復習的要點,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翻譯碩士考研復習重點,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翻譯碩士考研定語從句的譯法
英漢兩種語言的最基本的語序是SVO(subject + verb + object),但我們在翻譯復雜句時,兩種語言的語序所存在的差異則給翻譯帶來不少困難。定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所處的位置就完全相反。中文修飾名詞的成分常在名詞前(左)邊,稱為Left Branching Direction (LBD),英文的修飾性從句則恰在后(右)邊,稱為 Right Branching Direction (RBD)。這種差別使得譯者在翻譯時必須善于變通。定語從句翻譯時的變通主要在于調(diào)整從句的類別,必須根據(jù)上下文、語境靈活處理。
英語中有些定語從句,兼有狀語從句職能,在意義上與主句有狀語關系,說明原因、結(jié)果、目的、讓步、假設等關系。翻譯時如果能從原文的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這些邏輯 關系,則可以把定語從句譯成漢語中各種相應的偏正復句。以下舉例探討怎樣翻譯英語中兼有狀語從句職能的定語從句。
1. 譯成表示“原因”的分句:
AIDS patients and others infected with HIV, the AIDS virus, face discrimination of various sorts the world over, and the high cost and long-term nature of treatment aggravate quandaries that occur to a lesser degree in other serious diseases.
如果硬要還定語為定語,就會譯成:
艾滋病人和其他受艾滋病毒侵染的人面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歧視,而且治療費用高昂與需要長期治療這種特點加重了在其他嚴重疾病中發(fā)生的程度較輕的窘境。
但是如果根據(jù)句意,將其轉(zhuǎn)換成原因狀語,我們就可以讀到更為順暢的中文:
艾滋病人和其他受艾滋病毒侵染的人面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歧視;此外,由于治療費用高昂,再加上需要長期進行,與其他重病病人相比,他們所要面對的境況要嚴峻得多。
類似的連接詞還有:“因為”、“為了”等。
2. 譯成表示“結(jié)果”的分句:
There was something original, independent, and heroic about the plan that pleased all of them.
這個方案富于創(chuàng)造性,獨出心裁,很有魄力,所以他們都很喜歡。
這一類連接詞還有:“結(jié)果”、“因此”、“使”等。
3. 譯成表示“轉(zhuǎn)折”或“讓步”的分句:
My assistant, who had carefully read through the instructions before doing his experiment, could not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 because he followed them mechanically.
雖然我的助手在做試驗之前已從頭到尾仔細閱讀過說明書,但由于生搬硬套,所以不能得到滿意的結(jié)果。
He insisted on building another house, which he had no use for.
他堅持要再造一幢房子,盡管他并無此需要。
4.譯成表示目的的分句:
But the Southern States wanted to set up a country of their own, where they would be free to keep black slaves.
但是南方各州卻想建立他們自己的國家,以便在那里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繼續(xù)把黑人當作奴隸。
5.譯成表示“條件”、“假設”的分句
He would be a short-sighted commander who merely manned his fortress and did not look beyond.
誰如果只守城堡而不往遠處看,那他就是一個目光短淺的指揮員。
我們還可以用“凡是”、“只要”等連接詞。
翻譯碩士考研更自然的翻譯
在英漢互譯中,有時將正文反譯會使譯文顯得更加自然流暢,下面通過幾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這一翻譯技巧。
例如:Students are still arriving.
譯文:學生們還正在來。
辨誤:漢語的動詞沒有形態(tài)變化,所以沒有時態(tài)、語態(tài)、語氣等。所有這些漢語都用詞匯手段表達,如:"正在"、 "已經(jīng)"、"著"等,這就造成另一個問題,即譯文死板,比如,凡是進行時就用"正在"表示,有時譯文就會生硬別扭,這句原譯就是如此,如果加幾個字,譯成 "學生們還在陸陸續(xù)續(xù)地來"就稍微好一些,但仍不夠自然。有經(jīng)驗的翻譯工作者都知道,如果從正面翻譯覺得別扭的話,從反面著眼,即反過來譯(如肯定譯為否 定,或否定譯為肯定),有時候會別開生面。例如這一句就可以譯為:學生還沒有到齊。
再比如,有一支球隊自成立以來還未贏過一場比賽,英語一般會說The team is yet to win a game.
這顯然要比說The team hasn't yet won a single game或The team has lost all the games it has played婉轉(zhuǎn)得多,含義是"下次可能贏",這就給該球隊留了一點面子。
下面是一些從反面著眼,將肯定句譯成否定句的例子,這些譯文顯然要比從正面譯自然得多:
1.The old man lay awake almost the whole night.老人幾乎一夜沒有合眼。
2.The teacher really has an open mind.老師真的沒有偏見。
3.He is strange to compliment.他不愛聽恭維話。
4.I'll see you dead before I accept your term.見你的鬼去,我才不會接受你的條件呢。
5.Only that I know you might be wanted,I should detain you a little longer.要不是知道有人會找你,我會留你多呆一會兒。
翻譯碩士考研翻譯的步驟
一 理解原文
什么叫理解?照字面解釋,理解就是懂、了解的意思,即懂原文,了解原文。這里說的理解,就是譯者利用兩種語言的詞匯、語法、修辭等知識,來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理解必須通過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具體的上下文。一個詞,一個詞組,甚至一個句子,如果脫離上下文,是難以確定其意義的。蘇聯(lián)翻譯家索伯列夫指出:“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一個詞脫離上下文的關系是不能翻譯的。”“離開上下文的密切聯(lián)系來翻譯一個詞,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歪曲原文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從上下文的關系上來理解原文,來探索一切可能的譯法。上下文是什么呢?可以是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章一節(jié),以至全書。
理解是表達的前提,理解得好壞是表達得好壞的關鍵。有些作品,有些人譯得好,有些人譯得不好,就是理解深度不同。一個句子,各人理解的程度不同,譯文也不一樣,所以,理解是重要的一環(huán)。
那么,如何理解原文呢?應從哪些方面去理解原文呢?
首先要理解原文的語言。即通過原作的語言現(xiàn)象來理解原作的內(nèi)容。因為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是通過原作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的,懂得語言形式及其含意,是理解原作整體內(nèi)容的基礎。請看下面的句子:
、賰鏊懒恕
、谒奂t了。
“凍死”是真的受凍而死,一命嗚呼,還是表示冷得厲害?“眼紅”是眼睛因病而紅,還是嫉妒別人的意思?兩個句子都不好譯。不好譯,是因為沒能理解原文中的真正意義。
如果這兩例變成:
、劢裉煳蚁碌亟讶ト〔耍瑑鏊懒。
④王生看見別人做生意賺了很多錢,他眼紅了。
現(xiàn)在我們可以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的關系去理解原文了。“凍死”是凍得要死的意思?梢宰g成“gysengj yaek dai”;“眼紅”是嫉妒的意思,可譯成“hozgenz dangqmaz”。
這是要理解的第一個問題。
其次是理解全文的邏輯關系。一篇文章或者一部著作,它除了以內(nèi)容和事實說服人或感動人之外,往往還通過邏輯推理來服人、破人。所以要深刻地理解原文,有時還要上下有聯(lián)系地去理解其中的邏輯關系。細致地去推敲原文的含義,分析出它的來龍去脈;同時要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估計實際情況,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合情合理,有無漏洞,有無邏輯不通的地方。邏輯關系的理解,有時也顯得作用重大,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按原文語法關系所不能理解的問題,或者使我們發(fā)現(xiàn)譯文中譯錯的地方。舉兩個例子說明吧。
例1 這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將推動歷史的前進。
有人譯成:“Hangh saeh hung gaxgonq mbouj miz vunz daihlaux neix,yaik doidoengh lizsij doxbae.”
這樣譯,表面似乎對,實際上并不對。什么叫做“gaxgonq mbouj miz vunz diahlaux”(以前沒有古人)呢?這“mbouj miz vunz diahlaux neix”,又怎能推動歷史的前進呢?譯者硬搬原文的詞義,造成了邏輯不通了。“前無古人”,并不是“gaxgonq mboujmiz vunz daihlaux”,而是“從來沒有人干過”的意思,應譯成“gaxgonq mbouq mbouj miz vunz guh gvaq.”
例2 那幾天他鬧肚子,弄得全身無力,被昏倒在工地 上
這個例句的關鍵詞是“鬧肚子”。有譯者譯成:
“Geij ngoenz haenx de dungx gyuk ,guh dwk daengx ndang mbouj miz rengz ,deng laemx youq gwnz dieghong.”
“dungx gyuk”,怎能癱倒在工地上呢?我們這樣一分析,覺得邏輯不通,就說明句子譯得不對。再查,鬧肚子并不是dungx gyuk,而是oksiq。因為oksiq才能使人全身無力,昏倒在工地上。所以,“鬧肚子”應譯成“oksiq”才對。
最后理解原文的風格色彩。前面說過,原作有三大要素,風格色彩是其中之一,也是缺少不得的。所以,理解原文時, 也必須重視對風格色彩的理解。風格色彩的表現(xiàn),一般表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中。比如人物語言中用的幽默、諷刺的語言,肯定、否定、反法語氣等。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哼,老頭子從那邊過來了。
“老頭子”具有反感的色彩,著譯成“hw,goeng lawx daj baih haenx gvaqdaeuj lo.這就不帶反感色彩了。音譯成“fangz faux……”那就將原文的風格色彩保持下來了。
另外,對于原文的整個內(nèi)容和思想,也都要理解和把握住。因為原文的整體內(nèi)容和思想是從頭到尾地貫穿于全文的各個章節(jié)和段落之中的。所以,除了具體理解每個詞、詞組及句子的含義外,還要理解每一章、每一節(jié)、每一段落的意義及其與整體內(nèi)容、思想的關系。
正確地理解原作是翻譯的前提,是重要的一步。不理解原文,是不能翻譯的;理解得不透,表達時也不會將原文的精神表現(xiàn)出來。所以,理解這一步,必須反復閱讀全文,至少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全文,熟悉全文面貌,掌握大意;第二遍,深入理解原文,查出每個生詞在具體上下文中的意義,如果辭典不能解決問題,還要查閱有關資料,或者請教別人,切勿自以為是;第三遍,深入理解以后,再通篇精讀一遍,著重體會文中的思想。藝術性。通過這樣粗讀、精讀、再精讀以后,就能較全面透徹的理解原文了。當然,譯者的語言水平、美學水平及其他知識水平高低不等,對原文領會的深淺可能會有差異,但作為一個翻譯者,都必須下功夫鉆進原文之中去理解原文。
二 譯文表達
譯文表達是指用譯文語言準確地將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風格再現(xiàn)出來。表達和理解似乎劃不出截然的分界線。在理解之中便已孕育著表達了,在表達中又檢查和加深理解。表達是理解的基礎,表達得好壞一般決定于理解的深度,是和理解得深淺成正比的,但也決定于掌握譯文語言表達手段的多少,靠我們譯者的譯文語言功。表達是綜合因素和藝術因素相結(jié)合的一步,因而它具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動筆翻譯時,一定要從原文中跳出來,要擺脫原文的形式束縛,要把我們的語言長處發(fā)揮出來,確切地把我們所理解的原文意義,包括表層的和深層的意義,表達出來,將原文化為一個整體再現(xiàn)出來。應當注意,著眼點不要放在字、詞、句數(shù)的 相等上,而應是原文和譯文分量的相同。表達時必須注意下列四點:
1.以句子為單位,不要輕易拆句或拼句,更不要隨便顛 倒句子的順序。
比如這些類型的句子:
、 他用井水洗菜,用塘水淋菜。我們就按這種句序譯出來即可:“De aeu raemxmboq swiq byaek ,aeu raemxdaemz rwed byaek”。它是一個不很長的句子,以句為單位即可。同時也不必倒過來,先譯“用塘水淋菜”,后譯“用井水洗菜”。
、谀悴蛔x,我也不讀。
這句子簡短,但不要合并,不要譯成“Mwngz mbouj doeg gou hix mbouj doeg。”更不要顛倒句序,譯成“Gou mbouj doeg, dwg aenvih mwngz mbouj doeg。”。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A,一個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比 較完整出,壯、漢語是同一個語系的語言,在句子的結(jié)構上有許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不需要作很多的變動。這指的是一 般句,長句、特殊句則不局限于句單位。
2.選詞時,要注意字、句、段之間的有關聯(lián)系,不能孤立地處理一個詞或一個句子。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翻譯時,我們也必須從整篇的內(nèi)容出發(fā),從上下文的關系中去挑選詞句。比如:
當時,北王莊的十個鬼子駐守的據(jù)點,已被我們拔掉了。
倘若不從整篇的內(nèi)容出發(fā),照著字面去翻譯,就成為:“Dangseiz,cib aen gidenj gveijswj souj mbanj Vangzcangh,gaenq deng dou ciemz deuz lo.”
“拔掉”,在這里是不是“ciemz”的意思?顯然不是。如果從上下文的.關系上看,就應是“攻下”,即“hoenx roengz”的意思。
3.造句時要遵循譯文語言的習慣,不能硬套原文的形式。一比如:……恐怕還不一定是它那龐大的規(guī)模,而是一件相比之下微不足道的東西……
有人譯為:
……lauheiq lij mbouj itdingh dwg gveihmoz hung haenx de,wzdwg it gienh doxbeij baiholaj dih iq dwk mbouj cigndaej gangj dih doxgaiq……
我們讀這些文字,感到詰屈聱牙,不好理解。若能擺脫原文形式的束縛,用壯語的習慣表達法,句子的結(jié)構和敘述的層次就不會有生硬的現(xiàn)象了。
4.不輕易變動原文的形象和色彩。
我們只能說“不輕易”,確實不能保持下來的,當然不一定保持,可以適當變動。特別在形象方面,用各民族所使用的形象有時不完全相同。但能不改變的盡可能不改變。比如:
你和那個人合作,他很快就會領你去見閻羅。
用“閻羅”這形象作比喻,意思是“送死”,屬于一種幽默的話。翻譯時應該譯成“raen Yiemzloz”,不譯成“bae oengq dai”。這就是不變動原文的形象了。
表達是整個翻譯的決定性的一步,譯文的成功與失敗決定于這一步。所以翻譯時,要對每個詞每個句子仔細推敲琢磨,挑選在該上下文中最確切的表達方式。表達是逐步完善的,任何譯稿都不可能一次定稿,譯者應該不厭其煩地一改再改,以保證譯文的質(zhì)量。
三 修改審校
修改是指對譯文的修正、加工潤飾。修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譯文作全面的修改,一是對譯文詞句的修改。可分為兩道工序進行:
1.對照原文一句一段地修改。
、賰(nèi)容、思想準確表達出來了嗎?
②有漏譯。錯譯、曲解的地方嗎?
③譯文語言通順嗎?
、茏g文與原文效果一致嗎?若發(fā)現(xiàn)不妥當?shù)牡胤剑⒓醇m正過來。
2.脫離原文,反復地閱讀和修改譯文。
、儆迷~符合譯文的規(guī)范嗎?
②有無上下文不連接的地方?
、矍昂笥忻軉?
④有重復的地方嗎?
、萦袩o邏輯不通的地方?
⑤詞句保存原文的風格色彩嗎?若發(fā)現(xiàn)譯文有不理想的地方,就應該加以潤飾。潤飾時,要以原文的內(nèi)容為根據(jù),不能光顧譯文的措詞,不然要離開原文的內(nèi)容。
審校是經(jīng)修改以后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最后的一次大檢查。審校內(nèi)容包括:
①校核譯文的段、句或重要詞有無錯漏。
、谧g文在人名、地名、方位、日期、數(shù)字等方面有無錯漏。
、圩g文所用名詞術語前后是否一致。
、軜它c符號用得是否正確。
、菟凶⑨屖欠裢桩。
、輹⒎饷、插圖等是否設計妥當。
審校通常搞兩遍,第一遍著重校正內(nèi)容,第二遍著重文字。如果時間允許,再把已審校兩遍的譯文對照原文通讀一遍,作最后一次的檢查、修改,務必使所有的問題都得到解決,譯文才算定稿。若有可能,最好能請一、兩個人幫助審校,這樣效果會更好一些。
翻譯的三個步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步驟是互相聯(lián)系著的,各個步驟的重點必須努力抓住。各個步驟抓好了,譯文的標準也就達到了。
【翻譯碩士考研考前沖刺階段的復習要點】相關文章:
法律碩士考研沖刺階段的復習要點12-04
考研英語翻譯沖刺階段的復習要點06-08
考研英語沖刺階段的復習要點06-10
考研數(shù)學沖刺階段的復習要點12-06
考研法律碩士考前沖刺的要點06-10
翻譯碩士考研沖刺階段的復習方法和策略11-14
考研英語寫作沖刺階段的復習要點11-22
考研英語作文沖刺階段的復習要點11-22
考研備考沖刺階段復習的要點盤點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