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檢驗技師/士

化膿及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細菌學檢驗知識

時間:2023-09-08 19:02:07 偲穎 檢驗技師/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化膿及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細菌學檢驗知識

  膿液及創(chuàng)傷分泌物是傳染過程中最常見的,對其標本的采集和送檢,檢驗人員與執(zhí)業(yè)醫(yī)師網(wǎng)臨床醫(yī)師應密切配合,以確保正確的采集和快速送檢。從膿液及創(chuàng)傷分泌物中能夠檢出的細菌種類很多,最優(yōu)先考慮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其次為假單胞菌、腸桿菌科細菌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幕摷皠?chuàng)傷感染標本細菌學檢驗知識,歡迎閱讀。

化膿及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細菌學檢驗知識

  知識1:

  一、膿液及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中可能發(fā)現(xiàn)的細菌

  在臨床化膿及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中可能發(fā)現(xiàn)的細菌:

  1.革蘭陽性球菌

  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四聯(lián)球菌。

  2.革蘭陰性球菌

  卡他布蘭漢菌、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干燥球菌、黃色球菌。

  3.革蘭陽性桿菌

  破傷風芽胞梭菌、炭疽芽胞桿菌、產(chǎn)氣莢膜芽胞梭菌、白喉棒狀桿菌、類白喉棒狀桿菌、結核分枝桿菌。

  4.革蘭陰性桿菌

  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產(chǎn)氣腸桿菌、鼠疫耶爾森菌、土拉熱弗朗西斯菌、肺炎克雷伯菌、厭氧桿菌。

  5.其他

  伊色列放線菌、星形奴卡菌、白色假絲酵母菌。

  二、標本的采集

  (一)操作

  1.首先用無菌生理鹽水拭凈病灶表面的污染雜菌。

  2.對已破潰膿腫一般以無菌棉拭子采取膿液及病灶深部的分泌物,而瘺管則以無菌方法采取組織碎片,放入無菌試管中送檢。

  3.對未破潰膿腫最好用2.5%~3%碘酊和75%酒精消毒患部皮膚后,以無菌注射器抽取膿汁及分泌物,也可于切開排膿時,以無菌棉拭采取。

  4.有時也可將沾有膿汁的最內(nèi)層敷料放入無菌平皿內(nèi)送檢。

  5.對放線菌的標本,常用無菌棉拭擠壓瘺管,選取流出膿汁中的“硫磺樣顆粒”盛于試管內(nèi)送檢,也可將滅菌紗布塞入瘺管內(nèi)。次日取出送檢。

  (二)注意事項

  1.如果患者局部傷口已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治療,則應在培養(yǎng)基內(nèi)加入相應的物質(zhì)(如青霉素酶、對氨基苯甲酸等)以避免假陰性結果的出現(xiàn)。

  2.當創(chuàng)傷出血時或敷有藥物在2小時以內(nèi)及燒傷在12小時內(nèi)均不應采集標本,此時獲得陽性結果的機會甚少。

  3.標本采取后應及時檢查,如不能立即檢驗應置冰箱內(nèi)保存,以防雜菌污染。

  4.采集標本時注意觀察膿汁及分泌物的性狀,色澤及有無惡臭味等,為培養(yǎng)和鑒定提供參考依據(jù)。如膿汁帶綠色時,可能有銅綠假單胞菌的感染,有惡臭味時可能有厭氧菌感染。

  三、檢驗程序

  膿液及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的細菌學檢驗程序參見圖

  化膿及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的檢驗程序

  四、檢驗方法及報告方式

  (一)直接涂片檢查

  1.一般細菌涂片檢查

  取一潔凈玻片,用玻璃筆標明標本號、將待檢標本置于玻片上涂成薄膜,經(jīng)火焰固定后進行革蘭染色鏡檢。根據(jù)鏡下所見細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點,可做初步報告:“找到革蘭X性X菌,形似XX菌”。如發(fā)現(xiàn)具有芽胞或莢膜的細菌,報告時應注明其大小與位置及疑似XX菌。如鏡檢時未發(fā)現(xiàn)細菌時,可初步報告為:“直接涂片,未找到細菌”。對疑有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標本,還應作抗酸染色檢查。

  2.伊色列放線菌及星形奴卡菌涂片檢查

  用肉眼或放大鏡檢查膿汁、分泌物或敷料內(nèi)有無直徑1mm以下的灰白色或硫磺樣顆粒,用接種環(huán)挑取含有硫磺樣顆粒的標本置于潔凈的玻片內(nèi),覆以蓋玻片,輕輕擠壓。若顆粒結構不明顯,可加50g~100g/L的氫氧化鉀溶液2~3滴加以消化。用低倍鏡及高倍鏡仔細觀察。如有伊色列放線菌的顆粒,可見中央為交織的菌絲,菌絲的末端稍膨大似棒狀排列并呈放射狀。有時可見嵌于類似明膠的鞘膜內(nèi)。奴卡菌與伊色列放線菌形態(tài)基本上相同,但在分枝菌絲末端一般不膨大成棒狀,革蘭染色陽性,抗酸染色呈抗酸性;而伊色列放線菌革蘭染色陽性,抗酸染色呈藍色,為非抗酸性。如查見中間部分菌絲染成革蘭陽性,向四周放射的末梢部分菌絲呈革蘭陰性,抗酸染色為非抗酸性者,可報告:“找到伊色列放線菌”;若革蘭染色反應與伊色列放線菌相同,而抗酸染色為抗酸性者,可報告為:“找到奴卡菌!

  如革蘭染色為陰性,抗酸染色為非抗酸性者,可報告:“未找到伊色列放線菌及星形奴卡菌”。

  (二)培養(yǎng)檢查

  1.一般細菌培養(yǎng)

  取膿汁棉拭子或?qū)⒛撝媒臃N環(huán)接種于血平板上劃線分離,置37℃孵箱培養(yǎng)18~24h,觀察結果,如有細菌生長,可按菌落特征挑取各種單獨的菌落,分別涂片進行革蘭染色鏡檢。通常根據(jù)菌落特點結合涂片結果,多可初步判斷出細菌的類屬,然后再按各類細菌的生物學性狀進行鑒定。菌落小如針尖,周圍伴有大而透明的溶血環(huán)可能為溶血性鏈球菌,結合鏡檢有助于鑒別,必要時進行血清肉湯培養(yǎng),若出現(xiàn)沉淀生長且涂片染色為長鏈狀排列,即可報告:“培養(yǎng)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毖桨迳弦娭械却笮∮兄苄越瘘S色色素或無特殊色素有透明溶血環(huán),涂片染色為革蘭陽性球菌呈葡萄狀排列,可進一步作甘露醇發(fā)酵試驗,血漿凝固酶試驗等,如陽性時,可報告:“培養(yǎng)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如見到菌落與醫(yī).學全在線上述近似但無溶血環(huán),血漿凝固酶試驗陰性,可初步報告:“培養(yǎng)出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如見菌落小,周圍有草綠色溶血環(huán),染色鏡檢為革蘭陽性球菌,呈短鏈排列多為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呈雙排列多為肺炎鏈球菌。確定診斷則需進一步作鑒定試驗和鑒別試驗。如有變形桿菌生長而影響其他細菌分離,可將標本接種于含有4g/L硼酸的血平板上,以抑制變形桿菌生長,再進行分離培養(yǎng)、鑒定。根據(jù)鑒定結果及菌落的多少,即可報告:“培養(yǎng)出XX菌”。如觀察48小時后,無細菌生長,可報告:“培養(yǎng)48小時后,無細菌生長”。若遇到難以鑒定的細菌時,應詳細描述革蘭染色性質(zhì)、菌體以及菌落的形態(tài)特點、生化反應、血清學試驗結果等,必要時做G+C摩爾百分比濃度測定、動物試驗觀察其致病力,以供臨床醫(yī)師參考。

  2.炭疽芽胞桿菌培養(yǎng)

  疑為炭疽芽胞桿菌感染時,可取患部膿液接種于血平板,對于污染嚴重的標本,可首先在肉湯培養(yǎng)基內(nèi)增菌一夜后,經(jīng)80℃20分鐘加熱,殺滅非芽胞細菌,然后再移種血平板作分離培養(yǎng),經(jīng)37℃18~24h培養(yǎng)后,如在血平板上見有大而扁平、毛茸狀、灰白色、邊緣不整齊,形似卷發(fā)狀(以低倍鏡下觀察更為清楚)不溶血的菌落,則挑取菌落涂片染色鏡檢,如為革蘭陽性竹節(jié)狀大桿菌,排列呈鏈狀,懸滴檢查無動力,則可作出初步診斷,必要時再做動物接種以及串珠試驗和噬菌體裂解等鑒別試驗,并作出結論。

  3.厭氧菌培養(yǎng)

  疑為厭氧菌感染的標本,可將標本接種于牛心、牛腦浸出液或布氏菌肉湯培養(yǎng)基中,亦可直接接種KVA血平板(或LKV血平板),置厭氧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分離厭氧芽胞桿菌如破傷風芽胞梭菌及產(chǎn)氣莢膜芽胞梭菌時,應將已接種標本的液體培養(yǎng)基先置80℃水浴中加熱20分鐘殺滅非芽胞細菌,然后經(jīng)37℃24~48h培養(yǎng)后,根據(jù)生長情況及涂片染色鏡檢結果,按該厭氧菌的生物學性狀(生化反應和動物試驗)進行鑒定。經(jīng)最后證實,即可報告:“培養(yǎng)出XX菌”。若經(jīng)3~5天培養(yǎng)仍未見細菌生長者,即可報告:“厭氧培養(yǎng)X天未見細菌生長”。

  4.伊色列放線菌及星形奴卡菌培養(yǎng)

  (1)若疑有雜菌污染的瘺管引流液,應首先將標本倒入無菌平皿內(nèi),以無菌蒸餾水洗滌溶解血細胞后,再挑選典型或可疑的硫磺樣顆粒,將其壓碎,然后分別接種于兩份葡萄糖肉湯瓊脂平板上置37℃進行需氧及厭氧培養(yǎng),同時接種沙保弱葡萄糖瓊臘斜面(或平板)上,置22℃~28℃培養(yǎng)。如無硫磺樣顆粒,也可取標本直接接種于上述培養(yǎng)基。

  (2)對于未被細菌或真菌污染的標本,可直接采取硫磺樣顆;蚰撘航臃N人硫乙醇酸鈉肉湯或深層葡萄糖肉湯瓊脂培養(yǎng)基,置37℃進行厭氧培養(yǎng),同時接種沙保弱葡萄糖瓊脂斜面,置22℃~28℃培養(yǎng)。

  (3)經(jīng)4天培養(yǎng)后,若在厭氧培養(yǎng)的葡萄糖肉湯瓊脂平板上見有白色、粗糙或結節(jié)狀的菌落生長,粘附于培養(yǎng)基上不易用接種環(huán)取下,且在鹽水內(nèi)不易乳化,而在需氧培養(yǎng)的平板上則無類似菌落生長時,可疑為伊色列放線菌。

  (4)將疑為伊色列放線菌的菌落移種于硫乙醇酸鈉肉湯管的底部:置37℃培養(yǎng)4~6天后,可見有白色絨毛樣菌團物長出,搖動后破碎,上部培養(yǎng)液仍保持澄清。移種于葡萄糖肉湯瓊脂作深層培養(yǎng),經(jīng)37℃培養(yǎng)4~6天后,可見在深層培養(yǎng)管表面下層出現(xiàn)分葉狀的菌落。取菌落作涂片鏡檢,可見有交織成團或小碎片狀菌絲,抗酸染色為非抗酸性菌絲,可報告:“有伊色列放線菌生長”。

  (5)如有奴卡菌生長,則在需氧培養(yǎng)的沙保弱培養(yǎng)基上出現(xiàn)光滑、不規(guī)則折疊或顆粒狀的菌落,具有黃色至橙黃色的顏色,取菌落作濕片鏡檢,如發(fā)現(xiàn)精細分枝狀菌絲,呈革蘭陽性,抗酸性染色呈紅色的菌絲者,可報告:“有奴卡菌生長”。

  (三)抗生素敏感試驗提示

  1.接到標本后,48小時內(nèi)應得出抗生素敏感試驗結果。

  2.由于鏈球菌、巴斯德菌和放線菌等幾乎都對青霉素敏感,故不必對其測試抗生素敏感性。

  3.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對頭孢菌素亦耐藥,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對氨芐西林亦耐藥,不必重復測試。

  知識2:

  一、膿液是什么?

  膿液(pus)是機體局部炎癥組織壞死的溶解產(chǎn)物。在炎癥過程中,由于局部血液循環(huán)嚴重障礙及病原菌的內(nèi)、外毒素作用等,可發(fā)生局部組織營養(yǎng)不良及變性,最后導致壞死。壞死組織在細菌毒素及死亡的白細胞釋放出的蛋白酶作用下,水解化為肉眼呈灰黃色或黃白色的濃稠狀液體。一個白細胞處理5~25個病菌后就會死亡,死亡的白細胞體和細菌分解產(chǎn)物構成膿液。因此膿液中主要由組織分解產(chǎn)物、炎癥滲出物、白細胞及死亡的細菌等組成。

  二、微生物生長需要的條件?人工培養(yǎng)細菌需要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如:水、碳源、氮源、無機鹽等,使細菌獲得生長繁殖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除此之外尚要有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如酸堿度、滲透壓、溫度和必要的氣體等,多數(shù)細菌在代謝過程中需要CO2,但分解糖類時產(chǎn)生的CO2已足夠其所需,且空氣中還有微量CO2,不必額外補充,只有少數(shù)菌如布魯菌、腦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必須在5%-10%CO2環(huán)境中才能生長。

  三、如何采集膿液和創(chuàng)傷分泌物標本才能滿足細菌培養(yǎng)要求呢?檢驗項目:膿汁和創(chuàng)面分泌物的一般細菌涂片、真菌涂片、結核菌涂片、細菌培養(yǎng)及鑒定。標本采集方法:

  1、局部組織或器官有化膿性感染表現(xiàn)任何標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實驗室建議在抗菌藥物使用前進行采樣;采樣前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病灶表面的污染雜菌,采集后立即送檢。

  2、對已破潰開放性膿腫用無菌生理鹽水或75%酒精擦去表面滲出物,用無菌拭子深入潰瘍基底部或邊緣部取,注意盡量取化膿組織與正常組織交界處的膿汁,因為膿汁中心的細菌大部分已死亡,交界處的活菌較多,會提高陽性率。需取兩個拭子置無菌管中送檢,分別做細菌涂片和培養(yǎng)檢查。

  3、封閉性膿腫:一般采用穿刺或手術引流的方法采取。采集前用75%酒精消毒膿腫局部皮膚或黏膜表面后,用無菌注射器穿刺抽取膿液5-10ml,置無菌管中送檢;也可切開排膿用無菌棉拭子采取深部的分泌物送檢。

  4、對瘺管的標本,常用無菌棉拭子擠壓,選取膿汁中“硫磺樣顆!保糜跓o菌管中送檢。

  5、如有惡臭等懷疑厭氧菌感染時,標本采集后應在30分鐘內(nèi)送檢。硫磺樣顆粒:在患者病灶組織和瘺管中流出的膿汁中,肉眼可見的由放線菌在組織中形成的黃色小顆粒狀菌落。

  6、燒傷傷口:先清創(chuàng),出現(xiàn)滲出物后用拭子用力采集病灶基底部或邊緣的標本。也可送組織標本。

  7、膿皰或水皰:用酒精進行表面消毒,待消毒液干燥,用針頭(小兒用23號針頭)挑破膿皰,用拭子采集膿皰液和基底部標本。

  三、注意事項:

 、俨蓸忧安≡罹植繎苊庥每咕幬锘蛳緞,應在用藥之前采取。

 、趯Υ蠖鄶(shù)開放傷口,采集前應先清創(chuàng),去除表面菌群。

 、鄢怯袧B出物,干燥、結痂傷口取材一般不做培養(yǎng)。

  ④閉合膿腫應取滲出物和膿腫壁標本,不能用拭子采集。開放膿腫處理同開放傷口。

 、莶灰獌H僅送檢膿液,應在病灶活動區(qū)域或基底部采集標本,最好是組織標本。

  四、標本送檢與保存

  1、送檢地點:南大港醫(yī)院二樓檢驗科。

  2、標本采集后應盡快送檢,如果在1h內(nèi)不能及時送檢可保存在4℃冰箱中,但保存時間不超過24h。

  3、懷疑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厭氧菌感染需常溫立即送檢;禁止冷藏。

  如果沒能及時送檢,放常溫超過1小時,細菌快速生老病死失去了診斷價值;放到4℃冰箱,淋病奈瑟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又會被凍死;因此一個合格的微生物檢驗標本對檢驗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無論是采集指證、嚴格的無菌采集、標本送檢及保存等過程實施有效的檢驗前質(zhì)量控制是提高病原微生物檢出率,保障醫(yī)療質(zhì)量,有效指導臨床用藥的基本前提和先決條件。

【化膿及創(chuàng)傷感染標本細菌學檢驗知識】相關文章:

生殖道標本的微生物檢驗知識01-17

醫(yī)學檢驗標本的采集原則04-21

下呼吸道感染微生物檢驗的標本留取和運送的要求11-10

標本溶血的控制及對檢驗結果的影響08-22

血液標本放置時間對檢驗結果影響08-09

檢驗尿液標本怎么采集和保存04-19

標本溶血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及其處理方法08-10

血液檢驗標本留取前的準備與注意事項09-14

溶血及脂血標本對生化檢驗項目的影響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