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目前對創(chuàng)造力和智力的關系較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創(chuàng)造性
B.高創(chuàng)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創(chuàng)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D.高智力是高創(chuàng)造性的充分必要條件
2.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分為( C )
A.實踐歸納、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與解決問題
B.提出問題、查閱文獻、思維求索與得出結論
C.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與驗證假設
D.提出問題、研究問題、文獻查閱與得出結論
3.維特羅克提出了學生學習的( B )
A.模式 B.生成模式
C.模式 D.模式
4.下列說法符合奧蘇伯爾觀點的是( D )
A.接受學習必然導致機械學習,發(fā)現學習必然導義學習
B.接受學習必然導義學習,發(fā)現學習必然導致機械學習
C.接受學習與發(fā)現學習都必然導義學習
D.接受學習與發(fā)現學習都可能是有意義的,也可能是機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質可分為( A )
A.技能與思維技能 B.決策技能與推理技能
C.元認知技能與決策技能 D.技能與反思技能
6.蒙臺梭利認為,動作教育主要訓練幼兒的( C )
A.跳的動作、跑的動作與抓握動作
B.坐的動作、走的動作與跑的動作
C.基本動作、大肌肉動作與小肌肉動作
D.走的動作、抓握動作與書寫動作
7.幼兒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是( D )
A.自然科學 B.偏重自然科學的邊緣科學
C.社會科學 D.偏重社會科學的邊緣科學
8.“經典條件作用理論”是由哪位心理學家提出來的?( D )
A.華生 B.弗洛伊德C.斯金納 D.巴甫洛夫
9.“中介變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誰提出來的?( C )
A.格思里 B.赫爾C.托爾曼 D.卡特爾
10.關于概念的結構,目前心理學中主要有哪兩種理論?( C )
A.分析說與綜合說 B.模板說與分析說
C.特征說與原型說 D.演繹說與歸納說
11.教材中未提到的幼兒概念學習水平的檢測方法是( D )
A.守恒法 B.分類法 C.排除法 D.兩難故事法
12.教育活動設計程序有五種觀點,以下選項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 D )
A.觀 B.胚胞期系統(tǒng)觀
C.標準系統(tǒng)觀 D.綜合評價觀
13.構成師幼互動行為的要素包括( A )
A.外顯的行為要素與內隱的心理要素 B.教師行為與幼兒行為
C.個體行為與群體行為 D.良好行為與不良行為
14.總的來說,幼兒的學習方式的發(fā)展過程是從( B )
A.接受學習向發(fā)現學習發(fā)展
B.單純聯(lián)合學習向中介性聯(lián)合學習發(fā)展
C.經典條件反射學習向操作條件反射學習發(fā)展
D.刺激-反應學習向動作聯(lián)鎖學習發(fā)展
15.布魯納提出了下列哪三種表征系統(tǒng)?( A )
A.動作表征、肖像表征與符號表征 B.形象、線性排序與圖式
C.命題網絡、圖式與產生式 D.命題、線性排序與產生式
16.J.克勞森提出了兒童個性形成過程哪四個階段?( B )
A.認知、、整合與定型
B.模仿與服從、感受暗示、認同與內化
C.、接受、與穩(wěn)定
D.觀察、模仿、認同與形成動力定型
17.游戲的心理結構包括( A )
A.認知與情感 B.認知與行為
C.情感與意志 D.意志與行為
18.幼兒園教育活動過程的評價包括( B )
A.成長記錄袋、評定包與作品評定
B.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
C.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與終結性測驗
D.檔案袋、業(yè)績評定與同伴評價
19.親子互動結構的三個層次一般可分為( A )
A.愛的基礎、成長的喜悅與健全的教育
B.的愛、細心的與嚴格的管理C.促進身體發(fā)展、親子間游戲與審慎的教育D.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豐富的親子間游戲與雙向的情感交流
20.背景型教育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動的( C )
A.時間、空間、背景、人物與素材B.時間、地點、人物、活動與個性
C.空間、時間、內容、材料、形式與氣氛D.時間、場地、主題、設計與卷入
二、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21.師幼互動
答:師幼互動,簡單地說,是指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廣義的師幼互動既包括發(fā)生在托兒所的教師與3歲前幼兒之間的互動,也包括發(fā)生在幼兒園的教師與3歲-6歲幼兒之間的互動。狹義的師幼互動專指發(fā)生在幼兒園的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
22.學習遷移
答: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23.個性化教育
答:所謂個性化教育是指承認兒童的能力差異,從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充分地發(fā)展每一個兒童的可能性和每一個兒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動過程。
24.運動教育
答:在現代幼兒教育中,“運動教育”(Movement Education)就是把身體活動與問題解決有機結合,培養(yǎng)動作(運動)技能的一種教育模式。幼兒會從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獲取豐富的經驗,并能享受極大的樂趣。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3分,共18分)
25.幼兒概念學習的特點。
答:(1)概念學習的操作化(2)概念學習的個性化(3)概念學習的情緒化
26.簡述桑代克對學習實質的解釋。
答:桑代克認為,學習有兩種基本情況,一種是新反應的獲得,即刺激與反應間的聯(lián)結;另一種是刺激與反應間力量的變化。這兩種學習的實質都是使某刺激與某一特定的反應之間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形成聯(lián)結,并使其聯(lián)結的力量得以鞏固的過程。
27.簡述幼兒園開展幼兒教育活動的教育組織形式。
答:(1)集體活動組織形式,指全班一起進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2)小組活動組織形式,指由部分幼兒組成小組一起進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3)個別活動組織形式,是一種幼兒的組織形式或教師對幼兒的個別教育活動。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28.試述兒童游戲發(fā)展的特點。
答:(1)游戲的發(fā)展往往以游戲類型的變化表現出來。每個年齡階段,兒童都有某一種自己偏愛的游戲類。這一特點,從游戲的發(fā)展歷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2)游戲類型的數量在不同年齡階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關系。
幼兒時期,游戲的類型在數量上最多,而嬰兒期的和學齡期的游戲類型數量均低些。這是由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及教育要求不同所造成的。(3)游戲所用的時間,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減少。隨著年齡的增長,用于學習、勞動的時間增多,相應地用于游戲的時間相對減少。(4)用于特定游戲的時間,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注意穩(wěn)定性增強,意識能力和自控能力增強。因此,游戲也由原來的泛化變得集中起來。
(5)兒童游戲沒有一定的模式。兒童游戲最普遍的特點是:不管時間和地點,想什么時候玩就什么時候玩,想在什么地方玩就在什么地方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一直玩到沒有興趣為止。兒童游戲的天敵就是。(6)兒童游戲的發(fā)展與非游戲活動有著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在特定條件下,游戲活動與非游戲活動之間可以相互轉換。
29.試論述學習與發(fā)展的辨證關系。
答:一、發(fā)展對學習的制約作用
心理學意義上的發(fā)展包括個體的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兩部分。這兩者都對學習產生著制約作用。
1、首先,學習需要以個體的生理發(fā)展為自然前提,個體的生理發(fā)展,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成熟為有效的學習提供物質的可能。學習受個體的生理發(fā)展所制約,生理發(fā)展影響學習的效果和速度。
2.、其次,學習必須依賴于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已有水平。學習必須適應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不同階段上,應有不同的學習要求,不同的學習內容與不同的學習形式。
二、學習對個體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學習對個體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也表現為兩個方面。
1、個體的生理發(fā)展是具有生物學意義的,受“用進廢退”的自然支配,因而學習可以促進個體的生理發(fā)展。適度的學習和訓練可以明顯地促進人類個體的生理發(fā)展。
2、個體的心理發(fā)展是在一定的學習需要的基礎上實現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構建心理結構而實現的。
總之,學習與發(fā)展的關系是相互制約的、相互促進的。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已有水平為學習提供必要的生理與心理基礎和可能;而學習又使個體身心發(fā)展的可能變成現實,從而促進個體身心的發(fā)展。
30.簡述兒童游戲發(fā)展的特點。
答:游戲的發(fā)展往往以游戲類型的變化表現出來游戲類型的數量在不同年齡階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關系 游戲所用的時間,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減少用于特定游戲的時間,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兒童游戲沒有一定的模式兒童游戲的發(fā)展與非游戲活動有著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
簡述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
答:第1階段:前階段(即無律階段)
此階段大約出現在4歲~5歲以前。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的思維是中心的,其行為直接受行為結果所支配。因此,這個階段的兒童逐不能對行為做出一定的判斷。
第2階段:他律階段:此階段大約出現在四五歲至歲之間,以學前兒童居多數。此階段兒童對的看法是遵守規(guī)范,只重視行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壞事),而不考慮行為意向。故而稱之為現實主義。
第3階段:自律階段:自律始自9歲。10歲以后,大約相當于小學中年級。此階段的兒童,不再盲目服從權威。他們開始認識到規(guī)范的相對性,同樣的行為,是對是錯,除看行為結果外,也要考慮當事人的動機,故而稱之為相對主義。按皮亞杰的觀察研究,個體的發(fā)展達到自律地步,是與其認知能力發(fā)展齊頭并 進的。因此,對一般兒童來說,自律階段大約跟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同時出現。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30.根據班圖拉的研究,人的某些社會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獲得。請考生設計一個簡要的教學案例,描述你將如何通過引導兒童進行觀察學習,使兒童學到某一社會行為的。
答:觀察學習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就是替代性學習和替代性強化。替代性學習實際上就是指觀察學習,亦稱模仿學習,指人可通過觀察模仿習得新的行為模式。替代性強化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對示范者——榜樣的強化及其引起的行為變化來改變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趨于正強化,而避開負強化。
【案例】
1.主題是“勤勞”;
2.目的是讓同學們養(yǎng)成勤勞的品德;
3.教學內容及活動:
放映動畫片,讓孩子觀察小蜜蜂。教師點撥蜜蜂的勤勞能干,自己做蜂窩還要自己采蜜。
在講述《鋤禾》中勞動人民的形象,強化踏實勤勞的形象。
最后舉班上勤勞的同學的例子,樹立現實中的榜樣。
31.論述幼兒學習動機的發(fā)展。
答:外部動機起主導作用,內部動機逐漸發(fā)展幼兒的學習動機主要源自想得到的肯定和好奇。前者屬于外部動機,后者是穩(wěn)定的內部動機的前身。幼兒的外部動機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潛在的動機,要通過個體在實踐中不斷成功,才能真正表現,才能具有特定的方向,即奧蘇伯爾所提出的認知內驅力。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幼兒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為了獲得知識、技能)即內部動機逐漸發(fā)展起來。這對于幼兒學習特別是較枯燥的學習是有很大意義的。(2)動機主從關系開始形
較小的學前兒童,其動機的主從關系是在具體情況下,在狹窄的范圍內形成的。在遇到動機之間的斗爭時,往往以較近的、較容易達到的目標動機取勝,動機系統(tǒng)還帶有情境性,因而還是相當不穩(wěn)定的。年齡較大的學前兒童則能逐漸擺脫那些外表較誘人的情境,形成較穩(wěn)定的動機體系。幼兒的學習動機也是如此。
32.試述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四種模式。
答:所謂教育活動設計模式是教育活動設計的運行圖式,它撇開復雜的細節(jié),而提供教育活動設計運行的主要原則的抽象圖式。在此,我們主要介紹遞進式、放射式、立體式和網絡式等四種對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有直接指導作用的設計模式。遞進式,將一個內容分成若干階段,逐步推進的教育活動設計模式。這里所說的一個內容,可以是一個主題,也可以是一個學科活動單元,還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教育活動。采用這種模式設計教育活動,不要求有很多的活動形式,但活動之間必須是遞進的關系。前者構成后者的基礎,層層推進,不斷深入。放射式,指通過各種渠道完成一個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設計的形式。其“主要內容”的含義與深化式設計模式相同。這種活動設計模式的特點是:和主要內容相關的活動之間是并列的,相對的,它們之間的先后順序和邏輯關系不嚴密,但活動形式要求盡可能的多樣。立體式,指將一個主要內容分解成為若干個子內容,子內容再分解為若干個次子內容的教育活動設計形式。其“主要內容”的含義與前同。這種活動設計模式一般是為了解決一個重大的問題,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將內容分解細化,層層鑲嵌,呈現出立體的姿勢。網絡式,指將深化式、放射式和立體式結合起來形成的教育活動設計形式。網絡式活動設計模式的最大特點是:以多層次、多方面、多渠道的結構活動形成縱橫交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活動網絡。這個示意圖是全方位的結合式,遞進式、放射式和立體式等三種活動設計模式全部結合在一起了。
33.案例分析題
幼兒在進行角色游戲“商店”時,某老師發(fā)現游戲進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于是就叫幼兒暫時停止游戲,重新講了一遍游戲規(guī)則,然后幼兒再繼續(xù)進行游戲,你認為某老師的游戲指導方式正確嗎?請說由。
答:不正確。
游戲指導是一個連續(xù)的師生互動過程,必須盡量游戲中兒童的主體地位。兒童要在游戲活動中獲得發(fā)展,就離不開與周圍的人、事、物發(fā)生交互作用,而一旦兒童投入進這一游戲中,這些交互作用就是連續(xù)的,會受到自然的和社會的客觀規(guī)律的制約。教師的作用不是控制這種客觀規(guī)律,而是于客觀規(guī)律,發(fā)揮兒童的主體性和周圍的積極因素的影響,控制不利因素,防止消極因素的影響,達到“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兒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因此,盡量減少游戲的中斷的次數,是游戲發(fā)揮功能的重要前提。
題目所描述的情況并非只能采取中斷游戲的策略。游戲過程兒童可以通過更合適的引導避免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平行游戲法的策略,在一旁也玩同樣的游戲,偶爾發(fā)表一些無特指對象的評價性看法,雖然沒有和兒童交談,但可以用這種法式吸引兒童的注意,從而達到指導目的。另外還有合作游戲法,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戲過程中,并不有礙于兒童掌握游戲的進程,教師可以根據游戲情境的需要對兒童的語言和動作作出應答性的反饋,也可以偶爾提出問題。對于教師的,兒童可以接受,也可以。通過這種暗示幫助學生避免問題。還可以通過指導游戲法,在游戲匯總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戲的進程,在游戲的過程中,通過教師自己的“角色”傳授一些新的規(guī)則和玩法,一般用于角色游戲和規(guī)則游戲。最后教師還可以作為“真實發(fā)言人”處于游戲之外,使兒童保持游戲與外在真實世界的聯(lián)系。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是有目的地懷疑游戲中的假想情境,將真實引進游戲。這種指導方法適用于年齡較大的兒童和智力游戲。但是這種方法不宜多用,即使有必要使用,也要盡量注意提問簡潔,避免長時間中斷或多次中斷而導致游戲中止。
可見,除了中斷游戲,還有更多的策略使老師可以發(fā)揮指導作用。
34.案例分析題
【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初中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09-09
特崗教育學心理學試題及答案06-05
2024《幼兒教育學》模擬試題及答案06-14
2017考研《教育學原理》測試題及答案07-06
2023年小學教育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08-11
在職教育碩士考試教育學試題及答案07-07
2017年教師招聘教育學心理學試題10-16
2018年在職教育碩士教育學試題及答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