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我們抒情散文
我,自是不言而喻的了:獨(dú)一無二的一個;我們,卻彈性很大:一家、一族、一國……乃至全球。我與我們,原本有明確的界限,但人們在寫文章時卻常;煊茫狠^之于“我”,作者似乎都更習(xí)慣(自然而然地)用“我們”。然而,“我”是個見,“我們”則是共識。杭葲]與任何人商量,執(zhí)筆的又只是自己,為什么就用了“我們”?而讀者也并無異議?
有人解釋為“謙虛”;有人說是“口語”;有人謂之“借力”;也有人說是“直覺”。
想來都有道理;不過“直覺”更說明問題:那是個體與整體密不可分的直覺——“對我的存在而言別人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一粒沙與“沙”,一滴水與“水”,一個氧分子與“氧氣”。人們說到沙、水、氧氣,指的是宏觀的一類物質(zhì),想到的是其共性;而并非特指(顯然也包括)一個微觀分子的個性。
也許你會說:人與人不同啊,誰沒有個性?寫文章時用“我們”,指的是意趣、志向、觀點(diǎn)相同的人,又何須言明!
然而,包括所有讀者嗎?——以“我”為圓心,多大的半徑才圈得起“我們”?
想來,這個半徑便是人的良知。作者總是將自己的善意、好惡、希冀筆之于文;冠以“我們”,正是對人人皆有良知的直覺。
孟子曰:“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绷贾,是人類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孟子解釋道: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yàn),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jìn)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yàn)橐肴ズ瓦@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yàn)橐朐卩l(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yù),也不是因?yàn)閰拹哼@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睹献 公孫丑上》。
的確,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基,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特性。無論你是否讀過此文,“人皆有良知”的意識都已深植于你心底——否則,在提筆時,何以會毫不遲疑地用“我們”?
誠然,因沾染惡習(xí)而失落良知的也不乏其人。對讀者統(tǒng)稱“我們”,不啻對良知的呼喚,也即大愛的彰顯:“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邪私曲之人,以名義氣節(jié)激勵之;天下無不入我陶冶中矣”(明 洪應(yīng)明《菜根譚》)。現(xiàn)今人們常說的“幫助他人,快樂自己”也不乏此意。
自己與他人,我與我們,本是同祖同宗“同根生”,從類人猿一直相攙相扶到今天。要想強(qiáng)大自我,豈能削弱我們?與其相互爭斗,何如反躬自省?《弟子規(guī)》倡言“泛愛眾”,并尊尊告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yuǎn),以漸躋。見人惡,即內(nèi)省,有則改,無加警!薄吧葡鄤,德皆建;過不規(guī),道兩虧!薄思慈寮覍Α拔遗c我們”關(guān)系的睿見。如若人人都能心心念念,該會避免多少矛盾、口角,化解多少是非;更何至以鄰為壑,何談干戈,何談戰(zhàn)爭?
其實(shí),“愛人如己”“自他不二”的思想已深入每個人的心底——當(dāng)其撰文時,自然而然就用了“我們”;其實(shí),世界大同也并非遙不可及——只要處世時,人人都能靜聽自己的心聲。
【我與我們抒情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我們-原創(chuàng)抒情散文02-25
我們分手了抒情散文02-25
我們的故鄉(xiāng)-抒情散文06-20
我們的愛抒情散文06-23
我們的愛-抒情散文06-23
我們的世界抒情散文02-24
我們的憂傷抒情散文02-25
我們變了抒情散文02-25
曾經(jīng)的我們抒情散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