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忠孝文化源遠流長散文
焦作古稱覃懷、山陽,是黃河文化的中心地帶,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其中的忠孝文化世代相傳,源遠流長,忠孝人物不斷涌現(xiàn),數(shù)不勝數(shù)。從2000多年前的漢孝子董永到今天大孝至愛的道德模范謝延信,他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產(chǎn)生如此感動全國、影響深遠的傳奇人物,不是什么偶然現(xiàn)象,而是焦作這塊忠孝文化的肥田沃土和強烈氛圍必然產(chǎn)出的豐碩成果。
在古覃懷的商城遺址出土文物中早就發(fā)現(xiàn),遠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卜辭中就出現(xiàn)了“孝”字。這說明在殷商時代,焦作人就已有了孝的觀念。這種觀念首先來源于血緣親情,這是人類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對于父母的生育培養(yǎng),作為子女,孝親還報養(yǎng)育之恩,當屬人類的本質(zhì)屬性,即古今人類普遍共存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
正是基于人們對父母的孝敬恭順感情,被古覃懷的統(tǒng)治者和文人發(fā)現(xiàn)“孝親”在家庭團結(jié)穩(wěn)固,社會秩序安定中的決定性意義,進而發(fā)展成了孝道思想,并將孝道演變成為一個充滿政治內(nèi)容的道德范疇,封建統(tǒng)治者的思想可以毫不費力地順著孝道的脈絡灌輸?shù)饺藗冎械念^腦中,春秋時期,古覃懷的思想家、理論家、教育家卜子夏(今焦作市溫縣卜楊門村人)集這種思想之大成,發(fā)表學說,教化民眾,完成了對孝道的創(chuàng)立,并在古覃懷廣為傳播,為焦作的忠孝文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注重孝道是焦作人民由來已久的道德傳統(tǒng),這個道德傳統(tǒng)從孝的自然現(xiàn)象轉(zhuǎn)化為人的孝的念頭,再由孝的念頭發(fā)展為孝的觀念,孝的觀念經(jīng)過思想家、理論家的歸納、升華、創(chuàng)立了孝道。封建統(tǒng)治者利用孝道,把孝父母擴展為忠天子、愛國家,推行以孝治天下,因此出現(xiàn)了上至統(tǒng)治者下至平民百姓的廣泛孝行,隨著對孝行的表彰、傳播與教化,自然而然地就產(chǎn)生了忠孝文化。封建忠孝文化發(fā)展、變革到今天,就成了現(xiàn)代忠孝文化,不管形式與說法如何變化,內(nèi)涵仍然還是孝父母、愛國家。焦作的忠孝文化就這樣走過了30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在今天依然放射著璀璨的光芒。
西漢統(tǒng)治者積極倡導“以孝治天下”,設有“孝悌力行”一科,實行察舉孝廉制度。凡孝行昭著者,由各級舉薦,朝廷授予官職榮譽。正如《孝經(jīng)緯》中所說:“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敝倚⒊闪水敃r社會上的強大風氣,人人以忠孝為榮。在這種強烈氛圍中,在焦作產(chǎn)生了許多著名的孝子,賣身葬父的董永(今焦作市武陟縣小董村人)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劉秀南陽起兵反王莽,屢戰(zhàn)屢敗,逃到懷縣(今焦作)這個忠孝之鄉(xiāng)后,得到了懷川忠義百姓的廣泛支持,站穩(wěn)了腳跟,就在當?shù)兀ń裎溱炜h大虹橋鄉(xiāng)土城村一帶)建立了戰(zhàn)時大本營,稱之為懷都。劉秀以此為轉(zhuǎn)折點,依靠懷川忠義百姓的全力支持,攻占了洛陽,當上了皇帝。劉秀登基當了皇帝后,讓天下人誦《孝經(jīng)》!缎⒔(jīng)》把孝親與忠君聯(lián)系起來作為人的立身之本。因此,所謂孝,就是從狹義的“孝父母”擴展到廣義的《忠天子》。在家為孝子,在世為良民,在國為忠臣。盡孝是盡忠的前提,盡職是盡孝的發(fā)展,盡忠是盡孝的結(jié)果,忠孝兩全自然是最完美的道德境界。如果一個人在家基于血緣感情,接受了孝順父母的家庭教育,那么進入社會,就會產(chǎn)生對官長、對君主的絕對服從的政治倫理要求,完成一個自然人到一個社會人的順利過渡。在家孝父母,在世就自然服從官長,為官就必然忠于君主。將孝于父母長輩的家庭宗親倫理情感轉(zhuǎn)化成忠于國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觀念,由家到國完成了情感轉(zhuǎn)移,把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異端思想消弭于無形,這就是忠孝文化的精髓所在。
東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農(nóng)歷十一月初十日,光武帝劉秀在懷都(今焦作市武陟縣大虹橋鄉(xiāng)土城村)的懷宮中下旨封董永為天下孝子之典范,頒令全國民眾仿效,以孝來治理天下。在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中,除了舜之外,名氣最大的也只有董永一人!岸馈眱蓚字,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人名,他已成了孝的化身,矗立在中國人的心中。可以說,為了廣泛推行和強化孝道,于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了忠孝文化,忠孝文化中需要有典型人物。在平民百姓看來,董永是窮苦農(nóng)民的代表。在統(tǒng)治者看來,董永是忠誠的典型,各種因素結(jié)合產(chǎn)生了共同合力,能為統(tǒng)治者和百姓們共同接受,所以這個典型人物便圈定了董永。
董永是一個以孝行著稱天下,雖舉過孝廉,得到過全國性的榮譽,卻沒有做過官的普通百姓。朝廷、官方出于統(tǒng)治人民的需要,把他作為忠孝文化的典型人物來加以拔高、塑造與神化,最終把他塑造成了孝的化身。民間百姓把董永當成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農(nóng)民的代表,集中反映了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他的故事最能引起勞苦大眾的強烈思想共鳴,具有不可扼殺的強大生命力,因此能夠在廣大勞動人民中間永不磨滅、代代相傳。
兩千多年來,在董永的影響下,焦作民風淳樸,世代相傳,賢孝人物代代涌現(xiàn),不計其數(shù)。
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事父至孝、賣身葬父的董永,刻木成像、視死如生的丁蘭,十四打虎、舍身救父的楊香,埋兒奉母、挖得黃金的郭巨,皆祖籍今焦作地區(qū),四個人占了全國孝子典型的六分之一。
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不拘禮法,超凡脫俗,但其中的山濤(205年——283年,今焦作市武陟縣人)、向秀(227年——272年,今焦作市武陟縣人)二人卻是出了名的孝子。山濤四十歲舉孝廉,官至三公,事母至孝。“會遭母喪,濤年逾耳順,居喪過禮,負土成墳,手植松柏。”向秀年少時即以孝行聞名鄉(xiāng)里,在朝中任職散騎侍郎后仍替父鍛鐵灌園,傳為美談。
現(xiàn)在焦作轄區(qū)的范圍內(nèi),歷史名人中做官最大的要數(shù)司馬懿(179年——251年,今焦作市溫縣招賢鄉(xiāng)安樂寨人)。評說三國英雄,強中更有強中手,司馬懿奪魏權(quán),累亮亡,導致三國后來皆歸于司馬氏,司馬懿是真正的勝利者。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生前官做到最高,死后又被孫子晉武帝司馬炎追尊為宣皇帝。他應該被我們所有焦作人引以自豪。我們這位1700多年前的焦作老鄉(xiāng),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司馬懿年少時研習儒學經(jīng)典,以名節(jié)自任,舉止循禮,事父至孝,父不叫坐則不坐,不問事則不答話。官位顯赫后情重鄉(xiāng)里,尊老愛賢,對長輩們堅持行跪拜之禮。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也是一位孝子。他生前長期執(zhí)掌魏國朝政,死后被長子司馬炎尊為晉文帝。他對父母至孝,以孝治天下,以維護孝道為己任,對于不孝之人,一經(jīng)告發(fā),不管名望多大、地位多高,一律處死。晉武帝司馬炎事父至孝。父去世,其“深衣素服,降席撤膳,哀敬如喪者”。
百代文宗韓愈(768年——824年,今焦作市孟州人),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父母早喪,后靠孤嫂鄭氏養(yǎng)育。韓愈做官后尊嫂為娘,孝敬無比。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812年——858年,今焦作市沁陽人),三歲喪父,“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貧寒出孝子。他事母至孝,十歲上便“傭書販舂”,幫母親挑起家庭重擔。他三十歲時,母親與岳父相繼去世,哀而服喪,孝名遠揚。
明代大學者何瑭(1474年——1543年,今焦作市武陟縣人),為政清廉、剛正不阿,官至南京右都御史。他居官后不光對父母甚孝,而且對世上貧窮老年人敬之如親。何瑭年六十時,不顧足疾難行,堅持為老母送葬入塋,哭母甚哀,感人落淚。
明代布衣王子朱載堉(1536年——1611年,今焦作市沁陽人)是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和文化藝術家。他侍父奇孝。公元1550年其父鄭恭王朱厚烷因遭人誣陷,被貶為庶人,禁于高墻之內(nèi)。朱載堉不顧自己正值選婚之年,筑土室于高墻外,獨處一片薄席上,陪父以盡孝,直至1566年,時間長達十六年。后冒死奏疏,為父鳴冤,終為父親昭雪。繼而他又趕上繼母王氏去世,為行孝一直推遲婚姻,直到35歲才與何塘孫女成婚。朱載堉的孝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堪稱天下奇孝。
李棠階(1798年——1865年,今焦作市溫縣趙堡鎮(zhèn)南堡封村人),曾任清朝咸豐、同治、光緒三代帝師,官至軍機大臣,忠于職守、兩袖清風。他事母至孝,唯母命是從。家鄉(xiāng)災荒之年,他竭盡俸祿與家資,盡力救濟百姓貧民。
焦作古代的孝賢人物上至皇帝貴胄、權(quán)貴重臣,下至仕農(nóng)工商、平民百姓,如天上星,如地上草,不勝枚舉,層出不窮。各種史志記載與民間傳說,浩如煙海,汗牛充棟。以上所提到的,只不過是其中的幾個著名代表。由點到面,從名人代表看焦作社會,焦作的忠孝文化源遠流長,民眾忠孝,民風古樸,發(fā)展到了今天,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更加燦爛輝煌。焦作的董永傳說已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歷屆市委、市政府繼承歷史傳統(tǒng),弘揚特色文化,狠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化“八榮八恥”道德觀教育,宣傳敬老典型,贊揚道德模范,表彰感動焦作的先進人物,把焦作歷史悠久的忠孝文化又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縱觀焦作忠孝文化發(fā)展史,大致有過九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春秋時期,卜子夏著書立說,設帳教徒,在覃懷(今焦作)奠定了忠孝文化的扎實基礎。第二次是在西漢時期,孝文化盛行,出現(xiàn)了董永等典型孝子。第三次是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劉秀在懷都(今焦作)表彰孝子典范董永,大力推行忠孝文化。第四次是魏晉時期,司馬氏家族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三代人利用手中最高權(quán)力,以孝治天下,強力推行孝道。第五次是唐代,韓愈、李商隱利用詩文,不怕打擊,斥神鬼、反佛道、敬祖宗,宣傳忠孝文化。第六次是元初許衡在懷孟(今焦作)設館授徒,把自己的大部分人生與經(jīng)歷致力于忠孝文化教育,桃李遍懷川,使懷川忠孝之風日盛。第七次是明代布衣王子朱載堉,冒死替父伸冤,影響了整個懷川。第八次是清朝三代帝王師李棠階主講武陟河朔書院,前后任教達13年,宣揚忠孝文化,培育忠孝之人遍懷慶。第九次就是最近,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武陟的“董永傳說”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謝延信被評為2007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大量的道德模范在焦作不斷涌現(xiàn),孝親敬老已成為全市的良好風氣。
忠孝文化是歷史留給焦作人民得天獨厚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應身在寶山更愛寶,一定要珍惜它、保護它、傳承它、發(fā)揚它,花大力氣,搞大舉措,盡快把它打造成為焦作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閃亮名片”。
【焦作忠孝文化源遠流長散文】相關文章:
源遠流長的茶文化07-11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02-20
父親與焦作散文03-19
愛的夢源遠流長愛情散文05-23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由來03-10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茶文化07-11
自古忠孝難兩全散文欣賞07-24
關于忠孝作文01-05
忠孝仁義的名言警句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