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童年散文
也許是因為人到中年喜歡戀舊的緣故吧,年關未至我就對過年有了些許期盼了,特別是兒童時代對過年的渴望以及過年時的一些往事,至今依然記憶猶新,令人回味,那可是一個快樂的童“年”啊!
我生長在富川瑤鄉(xiāng)的一個小山村,全鄉(xiāng)幾乎是清一色的瑤族,如果說有個別其他民族的人,那多半是“外來媳婦本地郎”了。在那民風純樸的小鄉(xiāng)村,過年是我那時最大的心愿,因為過年就有得吃了。小時候真沒什么好吃的,就是天天有飯吃我們也就很高興了。從臘月二十四開始,我們就開始進入過年狀態(tài)了,因為從這天起,家家戶戶都會做上滿足的干飯,有能力的家庭從這天開始天天吃肉了,沒能力的家庭也能天天甚至餐餐吃飯了,而不是像平時那樣吃粥,因而那時一直流行著“二十四,干飯高過山崗頭”的說法。我記得小時候能吃完三大碗堆得像“富士山”一樣的飯,有一回三兄弟“比賽”吃飯,我竟吃了五碗“平頂山”,現(xiàn)在想來那飯還真的很香。
后來隨著生活的改善,吃飯已不成很大的問題,過年時便會殺豬宰雞,一般是年三十(或者說是除夕這一天)殺牲畜,因為大年初一是不許殺生的。再后來覺得到年才殺豬除夕夜也吃不了多少,于是就提前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便開始殺豬,一直吃到過年,剩下的就用來做臘肉。當然,殺豬是要請叔伯姑舅等親戚來的,一來是確實要多請幾個人才能殺得了一頭豬,二來是表明今年自家收成好了,要殺豬慶祝。于是,殺豬這天會把整頭豬身上所有好吃的幾乎都煮了,骨頭湯里幾乎甜得出糖來。我至今還弄不明白,殺豬這天“冬至”已過去約一個月了,可老人們都說這餐叫做“吃豬冬至”,后來想想,可能是因為“冬至大過年”這一說法吧!
除了殺豬外,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做“果條”和糍粑,“果條”也叫“油炸果條”,這些都是拜年走親戚時的必須品。果條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把和好的面團搓成長長的約手指般大的'“圓面條”,然后盤上三圈或四圈粘住并拉成橢圓狀,剪去多余部分便成;另一種做法是,把面團用一根大竹筒滾成一個大糍粑,然后用剪刀沿著大糍粑邊緣由外向里剪成手指般大的“扁面條”,然后盤成三圈或四圈做成果條。不管是用哪一種方法做的果條,都要灑上芝麻,以保證果條的香甜可口和美觀大方,然后放在油鍋里炸熟便大功告成了。我們家做果條采用的是第二種方法。此外,我們家還做些“果!保褪前衙酌鏃l剪民二至三厘米長的一段,或者揉成手指頭大小的圓球,炸好后便成了又香又脆的“果粒”,這可是渴油茶的好佐料呢!如果,家里有小弟弟或小妹妹,我們那里的人會用面團搓成短面條然后彎曲拼湊做成一只小“鳥”,炸熟后,賞心悅目,能吃、能看還能玩,孩子們都很喜歡,往往其他果條吃完了,“果鳥”還掛在墻上或梁上迎客呢!我上小學后,記得有一年我用面團做了一個自己的名字,父親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鍋里炸好,結果出來后成了“變形金剛”,可我還是美滋滋的,一直舍不得吃。拜年時,我們一般拿四片果條、八個糍粑走親戚,而親戚一般是只收下一片果條和兩個糍粑,也有收兩片果條、四個糍粑的,但一般要放回自己另外的一片果條和兩個糍粑進去,實際上還是相當于只收一片果條和兩個糍粑。我小時候個小,每當母親給我裝這些拜年果品時我總是不愿多拿,因為同一個村親威多時那著實是重啊,況且親戚又只收那么一點點,為什么要白出力氣拿這么多呢?可不管我怎么爭辯,我每次去拜年還是得每家拿四片果條八個糍粑,也許這是象征著“四季發(fā)財,八方來利”吧?至于親戚總是收下一片果條和兩個糍粑,是不是代表“一回生二回熟”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說過“物質年”是小孩子們的期待的話,那么過“精神年”則是大人們的追求了。從大年初二起,各村各寨的“文藝隊”便開始向鄰村出發(fā)了,舞龍的,耍獅的,唱戲的,打拳的……應有盡有,這些演出活動一直持續(xù)到農歷二月初一才逐漸走向尾聲。這些演出的隊伍一般都有三十人左右的陣容,村子大的有些是五六十人,他們走村串戶,一路“通吃”,一個村一般呆兩三天,一路下來這個年也基本過完了,然后又開始重復著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耕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串演的隊伍,每到一處都會受到當?shù)毓媚锘蛐』锏臒崆榻哟,他們拋繡球、唱山歌及互贈禮物,有的人還因此拋出了一段美妙的姻緣,唱出了一個美好的人生,我們村聞名鄉(xiāng)里的歌王“大伯公”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爸也是一個唱山歌的好手,每當有外地小伙來我村時,村里的姑娘們必定以山歌熱情相邀,可一旦碰上能唱的對手,姑姑娘們總要請我父親出山,或旁加指導,或垂簾聽歌。雖然村里有“歌王”,但畢竟年紀大了,為了給村里爭光,唱出熱情,唱出水平、唱出風格,父親每次都欣然出任山歌“軍師”。多數(shù)山歌是根據(jù)當時的情境隨手拈來的,也有一些是約定俗成的,但聰明的姑娘小伙會臨時改編歌詞,我小時候還看到過父親手抄的山歌本子,可惜后來搬家時弄丟了。不過,有一首“拆字歌”我至今依然記得:“一點一橫長,三步樓梯架土墻,大口寫來包小口,今天逢著‘高’才郎。”這其實拆的就是一個異體的“髙”字,真是生動形象極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xiàn)在人們似乎已不在意“過年”了,有的只是“趕年”。人們匆匆從城里趕回,匆匆吃完年夜飯,匆匆拜完年,然后又匆匆去趕回城的列車。過年,催生了一個運輸行業(yè),卻陌生了血與火的親情。對于年,大家只有“趕”的過程,沒有“過”的樂趣。我心中忽然生起一種悲涼,年味不再,人味已稀,做果條、殺牲畜、唱山歌、拋繡球……此情此景,只有夢中相見了。
作為一名七零后,我吃遍山珍海味,喝過鮮奶美酒、玩盡游戲微博,樂在峰巔浪尖,然而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小時候那純純的年、濃濃的味……
【回味童年散文】相關文章:
回味童年優(yōu)美散文07-08
回味 經典散文06-01
回味經典散文04-04
童年回味作文03-07
回味童年作文01-16
回味的年經典散文02-21
夏的回味-經典散文06-12
回味與感悟散文05-27
回味童年作文【推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