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醉鄉(xiāng)記原文及賞析
醉鄉(xiāng)記
戴名世〔清代〕
昔眾嘗至一鄉(xiāng)陬,頹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為之易位,日月為之失明,目為之眩,心為之荒惑,體力之敗亂。問之人:“是何鄉(xiāng)也?”曰:“酣適之方,甘旨之嘗,以徜以徉,是為醉鄉(xiāng)!
嗚呼!是為醉鄉(xiāng)也歟?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嘗聞夫劉伶、阮籍之徒矣。當是時,神州陸沉,中原鼎沸,所天下之入,放縱恣肆,淋漓顛倒,相率入醉鄉(xiāng)不巳。而以吾所見,其間未嘗有可樂者;蛞詾榭梢越鈶n云耳。夫憂之可以解者,非真憂也,夫果有其憂焉,抑亦必不解也。況醉鄉(xiāng)實不能解其憂也,然則入醉鄉(xiāng)者,皆無有憂也。
嗚呼!自劉、阮以來,醉鄉(xiāng)追天下;醉鄉(xiāng)有人,天下無人矣;杌枞,冥冥然,頹墮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豈無其人音歟?而荒惑敗亂者,率指以為笑,則真醉鄉(xiāng)之徒也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前我曾游至一地方,一到那里就渾身發(fā)軟,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變換了位置,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眼睛因此發(fā)花,心因此荒亂迷惑,身體因此衰敗不堪。我向別人打聽說:“這是什么地方?”回答說:“暢快舒適的地方,可以嘗到美味的地方,可以徘徊閑散的地方,這里便是醉鄉(xiāng)!
。∵@里便是醉鄉(xiāng)了嗎?古人果然沒有欺騙我。我曾聽說劉伶、阮籍這一類的人迷戀醉鄉(xiāng)的事。在那個時代,國土淪喪,中原紛亂,天下的人,放縱自己痛飲之后便顛顛倒倒,一個接一個不斷的進入醉鄉(xiāng)了。據(jù)我所見,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樂的地方,有的人認為那里可使人消除憂愁。如果是可以消除的,就不是真的憂愁;如果是真有了憂愁的人,或許也不必去消除它。何況醉鄉(xiāng)實在不能使人消除憂愁,那么,進入醉鄉(xiāng)的人,都是沒有憂愁的人。
啊!自從劉伶、阮籍以來,醉鄉(xiāng)遍及天下;醉鄉(xiāng)有了人,天下就沒人了。這樣的境況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頹廢消沉,萎靡不振,進去了就不知道出來了。雖然不曾進去而被迷惑了想進去的人,難道沒有那樣的人嗎?而昏聵無能,喪德敗亂的人,常被人指著他們?nèi)⌒Φ娜耍驼娌焕⑹亲磬l(xiāng)中的酒徒了。
注釋
鄉(xiāng)陬(zōu):偏僻的地方。陬:隅,角落。頹然靡(mí)然:頹唐萎靡的樣子。該句以下七句,均系寫酒醉時的狀況。昏昏冥冥:昏暗不明。眩:眼花,看不清;幕螅夯秀泵曰。“荒”通“恍”,恍惚。敗亂:受到損害擾亂。酣(hān)適:酣暢適意,指痛快飲酒。方:地方,處所。甘旨:美味。徜徉(cháng yáng):安閑自在。劉伶、阮籍:俱為西晉人,與嵇康、向秀、王戎、山濤、阮瑀、阮咸等五人交好,世稱“竹林七賢”。劉、阮好酒,劉伶尤甚。《晉書劉伶?zhèn)鳌氛f他“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chā)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神州:中國!妒酚浢献榆髑淞袀鳌罚骸爸袊怀嗫h神州”。陸沉:國家陷于災禍,有如大陸沉淪。鼎沸:形容局勢不安定,有如鼎水沸騰。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器。或以為可以解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相傳杜康為始造酒者,曹操詩以杜康為酒之代稱。“其不入”二句:意謂不入醉鄉(xiāng)而昏迷荒惑的清醒之士,還是有的。“而荒原”二名:醉鄉(xiāng)中的荒惑敗亂者,不自知其昏迷顛倒,反指清醒者為可笑。
賞析
文章起首一段極力描繪“醉鄉(xiāng)”中的種種顛倒迷亂情狀。從表層意義上看,所謂“醉鄉(xiāng)”不過是酒醉后的荒唐情態(tài);但總觀全文,便可悟出,作者是以此暗指整個清代社會。由于文字獄的構(gòu)陷和殘酷的民族鎮(zhèn)壓,在這個社會里,“昏昏冥冥”,“天地易位”,“日月失明”,人們?yōu)檫@恐怖統(tǒng)治弄得“心荒惑”而“體敗亂”,內(nèi)心的憤懣只好借酒來排解乃至忘卻.以期在醉態(tài)熱絮中求得心靈的麻醉與自適。
正因為出于這樣一種立意,文章在對“醉鄉(xiāng)”作了一番著意描繪之后,便進而改用議論的筆墨對這種處世態(tài)度進行分析。飲酒無度,以醉酒來逃避現(xiàn)實,這在中國是古已有之,西晉的劉伶與阮籍等即是如此。他們所以借酒澆愁,其原因便在于“當是時,神州陸沉,中原鼎沸”,司馬氏篡魏之后,為迫使曹魏舊臣擁戴新政權(quán),承認它的合法性,便濫殺無辜,殺人之多,以致他們的后人東晉明帝司馬昭聞之,都嚇得“復面箸床”。政治的黑暗和恐怖,迫使土族知識分子紛紛設法全身遠禍,“放縱恣肆,淋漓顛倒,相率入醉鄉(xiāng)不已”。寫西晉意在影射現(xiàn)實,文章極隱蔽地揭示出主旨:產(chǎn)生作者所見“醉鄉(xiāng)”的緣由,便是清軍入關并建立異民族政權(quán),清代統(tǒng)治者和西晉王朝的統(tǒng)治者一樣的兇殘。對處于嚴酷專制下的臣民來說,這完全是不見底的深淵。至此,文章一筆折轉(zhuǎn),斬釘截鐵地說:“以吾所見,其間未嘗有可樂者”,所謂“酣適之方,甘旨之嘗,以倘以祥”不過是一種假象而已,而亡國的苦痛,民族的恥辱是絕不可能真正被忘卻的。然后,文章再推進一層,剖析“可以解憂”的說法,“夫憂之可解者,非真憂也;夫果有其憂焉,抑亦必不可解也。況醉鄉(xiāng)實不能解其憂也”。這節(jié)議論,激切峻急,縱橫恣肆,語語轉(zhuǎn),筆筆緊,層層推進,剖析入微。
文章第三部分是全文主旨所在,作者寫此文的目的,是意在針砭荒惑敗亂者,喚醒尚有愛國良知者,稱揚那些“不入而迷”者,鼓動人們起來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爭,所以他沉痛呼號:“自劉、阮以來,醉鄉(xiāng)遍天下。醉鄉(xiāng)有人,天下無人矣!”社會盡管已是如此,但志節(jié)之士依舊大有入在,作者厲聲斥罵那些荒惑敗亂者為“真醉鄉(xiāng)之徒”時,就是號召人們做那清醒而堅定的志節(jié)之士。
這篇《醉鄉(xiāng)記》和《河墅記》、《芝石記》等一樣,都是渾然而一、神氣流通的作品。終天不沒的浩然正氣和獨特的結(jié)構(gòu)形式全然混合為一,顯得特別完美。為了避免文字獄,作者匠心獨運,采用以虛寫實的手法,通篇不離“醉鄉(xiāng)”,又筆筆都在寫現(xiàn)實,寫醉鄉(xiāng)是虛,寫現(xiàn)實是實。既含蓄深沉又痛快淋漓,充分展現(xiàn)出了作者內(nèi)心既想歸隱林泉,又不甘民族沉淪的矛盾和苦痛。
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別號憂庵,晚號栲栳,晚年號稱南山先生。死后,諱其姓名而稱之為“宋潛虛先生”。又稱憂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滴跛氖四辏1709)己丑科榜眼?滴跷迨辏1711年),左都御史趙申喬,據(jù)《南山集·致余生書》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跡,參戴名世“倒置是非,語多狂悖”,“祈敕部嚴加議處,以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發(fā),被逮下獄。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殺于市,史稱“南山案”,戴名世后歸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醉鄉(xiāng)記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墨池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核舟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隨園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右溪記_元結(jié)_原文及賞析02-29
東坡原文及賞析05-26
除夜原文及賞析02-26
《絕句》原文及賞析02-26
雪原文賞析02-27
竹枝原文及賞析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