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傷仲永原文

時間:2025-06-27 15:16:37 少芬 好文 我要投稿

傷仲永原文

  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jīng)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傷仲永原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傷仲永原文

  傷仲永原文 1

  ◇原文

  金溪①民方仲永,世隸耕②。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③。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④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⑤,或以錢幣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⑦于邑人,不使學(xué)。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⑧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⑨,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注釋 ①金溪:宋代縣名,屬江南西路撫州,治所在今江西金溪縣。②隸耕:屬于農(nóng)耕人家。③借旁近與之:借附近人家的書具給他。④收族:團結(jié)同族。⑤賓客其父:用對待賓客的禮節(jié)對待他父親。此處“賓客”作動詞用。⑥乞:給,給予。⑦日扳(pān攀)仲永環(huán)謁:每天牽拉著仲永四處拜訪。扳,挽引,拉扯。⑧泯然:消失殆盡的樣子。⑨通悟:猶“通敏”,通達聰慧。

  ◇鑒賞

  本文寫于慶歷三年(1043),是一篇因事抒感、敘議結(jié)合的散文名篇。作者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事件為主體,緊扣一個“傷”字展開,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從幼年的天資聰穎到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強調(diào)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敘事和議論兩部分。敘事部分作者用跟蹤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方仲永的人生變化。方仲永出身于世代為農(nóng)的家庭,幼年時天資聰穎,五歲時忽然向父母索取紙筆,便能寫出四句詩來,并知道署上自己的姓名,好像是一個無師自通的神童,而且文思敏捷,“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這真是有點傳奇色彩。后來其父“不使學(xué)”,十二三歲時他已名不副實,文采上開始走下坡路了,再讓他作詩,和前時之聞已經(jīng)相差很遠。又過了七年,作者再到舅家,問到方仲永的情況,幼時的聰慧已經(jīng)消失凈盡,已經(jīng)和蕓蕓眾生沒有什么差別了。

  仲永的天賦遠遠超過一般有才能的人,但最終卻變成和大眾一樣平凡無奇,這是為什么呢?為了進一步揭示原因,作者又紆徐委曲地轉(zhuǎn)進一層,使其議論向縱深發(fā)展,指出天賦這樣好的仲永,因不重視后天的教育培養(yǎng),尚且淪為眾人;那么本來就是天賦平常的人,如果再不重視后天的教育,最終還能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嗎?結(jié)尾奇警而又發(fā)人深思。

  后半部分議論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表達了三個層次的`“傷”。第一層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方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這篇不到三百來字的文章,敘事條理清楚,說理深刻透徹。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人是否能成才,與天資有關(guān),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xué)習(xí)有關(guān)。這就對鼠目寸光的家長提出了批評與警告。這種批評與警告,至今仍有很普遍的借鑒意義。

  ◇妙評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七:“將上文一筆折到,辭氣極為駿快!

  傷仲永原文 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紙、墨、筆、硯等),(有一天)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很詫異,從鄰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的意思是贍養(yǎng)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這件事)感到奇怪,漸漸地,(同縣的人)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父親,(有的人)花錢請方仲永作詩。他的父親以此認為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說這件事也已經(jīng)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了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他寫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遠勝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常人,是因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現(xiàn)在那些天生就不聰明,本來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注釋

  句解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仲永。

  2.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譯:并且在詩(后)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宗族作為主旨。

  3.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縣的人感到驚奇,漸漸地對他的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有的人用錢幣求取仲永的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譯: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前時所聽到的相稱了。

  7.泯然眾人矣。ǖ寡b句)

  譯:(才能)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

  8.還自揚州(狀語后置)

  譯:從揚州回來。

  9.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譯:(他的父親)從鄰居家借來書寫工具給他,他立刻寫了四句詩。

  10.卒之為眾人。

  譯:最終成為普通的人。

  詞語

  1.傷:哀傷,嘆息

  2.金溪:地名,現(xiàn)在江西金溪

  3.民:平民百姓

  4.世:世代

  5.隸:屬于

  6.耕:耕田

  7.生:生長到

  8.年:歲

  9.未:不;沒有

  10.嘗:曾經(jīng)

  11.識:認識

  13.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13.忽:忽然

  14.啼:出聲地哭

  15.求:要

  14.異:對……感到詫異(意動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19.與:給

  20.即:立即,立刻

  21.書:書寫,寫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為:題寫

  25.名:名字

  26.其:這

  27.以:把

  28.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29.收族:團結(jié)宗族。收:聚,團結(jié)

  30.為:當(dāng)做,作為

  31.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32.傳:傳送

  33.一:全

  34.觀:觀看

  35.自:從

  36.是:此

  37.指:指定

  38.作:寫作

  39.立:立刻

  40.就:完成

  41.其:代詞,代指這首詩

  42.文:文采

  43.理:道理

  44.皆:都

  45.可:值得

  46.觀:觀賞

  49.者:……的地方(方面)

  40.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51.奇:對……感到驚奇(奇怪)(意動用法)

  52.之:代指仲永的才華

  53.稍稍:漸漸

  54.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名詞作動詞)

  55.其:他的,代仲永的

  56.或:有的人

  57.以:用

  58.乞:求取

  59.之:它,代仲永的詩

  60.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其,這。然,這樣。

  61.日:每天

  62.扳:通“攀”,牽,引

  63.環(huán):四處,到處

  64.謁:拜訪

  65.使:讓

  66.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67.聞:聽說,聽聞

  68.之:它,代這件事

  69.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

  70.從:跟隨

  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72.還:返回

  73.于:在

  74.令:讓

  75.作:寫

  76.稱:相當(dāng)

  77.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時,時候。之,的。聞,傳聞。

  78.自:從

  79.復(fù):又,再

  80.問:詢問

  81.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注:不可解釋為完全)

  82.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83.之:介于主謂之間,助詞無義。

  84.通:通達

  85.悟:聰慧

  86.受:接受

  87.之:它,代通悟

  88.天:先天。

  89.之:它,代天資。

  90.賢:勝過;超過。

  91.于:比。

  92.材:同“才”,才能。

  93.遠:差距大。

  94.卒:最終。

  95.之:音節(jié)助詞,不譯。

  96.為:成為。

  97.則:那么。

  98.其:他,代仲永。

  99.于:被。

  100.者:不譯。

  101.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102.彼其:他。

  103.如:像。

  104.此:這樣。

  105.其:不譯。

  106.賢:才能。

  107.之:它,代后天教育。

  108.且:尚且。

  109.今:現(xiàn)在。

  110.夫:發(fā)語詞,不譯;有版本譯為:那些(音讀fú)。

  111.固:本來。

  112.得:能夠。

  113.而:假設(shè)關(guān)系。

  114.已:停止。

  115.耶: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

  116.通悟:通達聰慧。

  方仲永的三個階段

 、偕迥辏鹤允侵肝镒髟娏⒕

  ②十二三: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朗讀停頓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文章理解

  題目理解

  “傷”,是“為......感到悲傷”的意思[意動用法]。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強調(diào)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

  “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文章的道理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其天資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終成了一個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guān),更與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xué)習(xí)有關(guān)。要學(xué)習(xí),強調(diào)后天學(xué)習(xí)對成才的重要性,和對泯滅人才環(huán)境的批評。也對應(yīng)了孔子的一句話:“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相關(guān)古文

  人之為學(xué),不日進則日退①

  人之為學(xué),不日進則日退,獨學(xué)無友,則孤陋②而難成;久處一方③,則習(xí)染④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⑤,無車馬之資⑥,猶當(dāng)⑦博學(xué)審問⑧,古人與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11)之士,雖子羔、原憲之賢(12),終無濟于天下。字詞注釋 ①選自《與友人書》,作者顧炎武。②孤陋:學(xué)問和見識淺薄。③方;地方。④習(xí)染:沾染上某種習(xí)氣。習(xí):沾染。⑤窮僻之域:貧困偏僻的地方。⑥資:費用。⑦猶當(dāng):還應(yīng)當(dāng)。⑧審問:詳細考究。⑨古人與稽:與古人相合。稽:合。⑩庶(sh))幾:差不多。(11)面墻:對著墻壁,即一無所見的意思。(12)子羔、原憲之賢: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子羔,即高柴,春秋衛(wèi)人;原憲,字子思,春秋魯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詩文翻譯 人們求學(xué)(或做學(xué)問),不能天天上進,就要天天后退。孤獨地學(xué)習(xí),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啟發(fā)),就必然學(xué)識淺薄難以成功;長久住在一個地方,就會不知不覺地沾染上某種習(xí)氣。不幸住在窮鄉(xiāng)僻壤,而又沒有(雇用)車馬的盤費,還應(yīng)當(dāng)廣博地學(xué)習(xí)、詳細地考究,與古人相合,來探求學(xué)習(xí)里邊哪是對的哪是不對的,這樣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獲)。如果既不出門(拜師友),又不讀書,那就是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憲那樣的賢能,也終究無濟于社會。賞析 這篇短文講了人們求學(xué)的道理。一個人做學(xué)問求進取,若不能前進則必然后退。關(guān)于“不日進則日退”這一問題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是“獨學(xué)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二是“久處一方,則習(xí)染而不自覺”;三是“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dāng)博學(xué)審問……”緊接著文章從“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去假設(shè),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有“子羔、原憲之賢”也“無濟于天下”。

  讀后感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yōu)橐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yīng)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yōu)榱俗约旱囊恍┬±鎱s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yīng)當(dāng)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里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dāng)然比普通人要優(yōu)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xué)習(xí),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么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yīng)當(dāng)勤奮地學(xué)習(xí)。古人說:“業(yè)精于勤”。勤學(xué)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jīng)歷勤奮的學(xué)習(xí)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xué)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dāng)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并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yōu)秀,他們的成功來源于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于日積月累,聰明在于勤學(xué)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xué)習(xí),必干不成大事業(yè)。甚至養(yǎng)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xué)習(xí),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xué)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或許我們并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xiàn)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xué)習(xí),必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

  文章總結(jié)

  整體把握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xué)”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本文的語言十分精當(dāng)。敘事部分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xué)”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xué)”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guān)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jié)局。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對本文語言精當(dāng)?shù)奶攸c,可以逐詞逐句體察、品味。

  本文語言平實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何以可“傷”的道理,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并以鮮明的態(tài)度表明作者的觀點。

  問題研究

  1.本文為什么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本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jīng)透露這一點!皞笔前、哀憐的意思。作者為什么“傷”仲永?因為方仲永天資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終“泯然眾人”。但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他貪財短視的父親造成的。文章在首段敘事中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有兩條線索:一條從敘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顯露到聲譽日。涣硪粭l敘述仲永父親從發(fā)現(xiàn)兒子才能到以兒子才能為謀利手段。這樣寫的用意:一是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說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長大后才能衰退以至喪失殆盡,則是“不使學(xué)”的必然結(jié)果,當(dāng)然不必多說。敘事部分已經(jīng)蘊含了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不必多說了。

  2.“余聞之也久”這句話在本文敘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敘事采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第一段是“聞”,第二段是先“見”后“聞”,依次寫方仲永五歲時才能初露時的情形、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時的狀況和又過七年后“泯然眾人”的結(jié)局,表明方仲永才能變化的三個階段。敘事一氣貫通而又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又結(jié)構(gòu)緊湊,內(nèi)容集中而又意旨鮮明。這種見聞錄的方式還使方仲永與“我”發(fā)生了聯(lián)系,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之感。文章敘事部分按時間順序把“聞”“見”“聞”三個片斷結(jié)為一個整體,其中的過渡句就是“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聞”“久”二字則表明作者長期不在家鄉(xiāng),僅從傳聞中得知,尚未見到仲永——這最后一點是暗含在全句話中的。如果把這一點意思明說出來,則全句應(yīng)是“余聞之也久而未見其人”。這樣,下文再說“見”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見,“余聞之也久”這句話,是用一明一暗的兩層意思來實現(xiàn)上下文的過渡的。

  3.怎樣認識“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guān)系?

  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就事說理。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發(fā)天賦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jié)果將更不可設(shè)想的感慨。這段話論說事理,步步推進,辨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guān)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后天學(xué)習(xí)和主觀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學(xué)”而根本無從學(xué)習(xí),無從努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nèi)。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受到啟發(fā),對我們認識人的天資與后天學(xué)習(xí)和主觀努力的關(guān)系不無裨益。

  4.幼年時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稱奇的表現(xiàn)(用原文)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補充注釋 1.收族:《儀禮·喪服》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薄抖Y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jié)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梆B(yǎng)父母”,是“孝”的表現(xiàn),“收族”,是“仁”的表現(xiàn)。五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余,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xiāng)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

  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jīng)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xiāng)”,全鄉(xiāng)。這句話應(yīng)理解為傳給全鄉(xiāng)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

  3.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xùn)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借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xùn)練。

  4.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跋热恕保@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xiàn)在廣東省韶關(guān)市),三年后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dāng)時13歲)隨行。據(jù)此,這次還家當(dāng)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卒于江寧(現(xiàn)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寫于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

  附錄

  虛詞用法 一詞多義

  “之”

  1. 忽啼求之——代詞,書寫工具。

  2. 借旁近與之——人稱代詞,他,仲永。

  3. 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代詞,仲永寫的詩。

  4. 邑人奇之——代詞,他,仲永。

  5. 或以錢幣乞之——代詞,仲永的詩。

  6. 余聞之也久——代詞,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見之——代詞,他,仲永。

  8. 不能稱前時之聞——助詞,的。

  9. 受之天——代詞,通悟。

  10. 受之人——兼詞,之于。

  11.卒之為眾人——助詞,不譯。

  “于”

  1、環(huán)謁于邑人——到,介詞

  2、于舅家見之——介詞,在。

  3、賢于材人遠矣——介詞,比。

  4、受于人者不至——介詞,被,引出動作的對象。

  自

  并自為其名:自己 還自揚州:從。

  聞

  余聞之久也 ——動詞,聽說

  不能稱前時之聞 ——名詞,名聲

  然

  父利其然也 ——代詞,這樣

  泯然眾人矣 ——形容詞詞尾 ......的樣子詞類活用 意動用法

  異——對…感到詫異。

  奇——對…感到驚奇。

  賓客——以賓客之禮對待。

  利——認為…有利可圖。

  傷——對…感到哀傷。

  名詞作狀語

  日——每天

  古今異義:

  1是: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為判斷詞。

  2.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eg:或以錢幣乞之;今義為或許。

  3.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今表示文章內(nèi)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4.眾人:平常人,eg:許多人,大家

  5.稍稍:漸漸 eg:稍微通假字 扳:通“攀”,牽,引

  材:通“才”,才能。古今異義 稍稍 眾人

  古意:漸漸。 平常人。

  今義:略微。 人很多。

  傷仲永原文 3

  傷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lǐng)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傷仲永原文 4

  原文:

  傷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縣有個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為生。仲永出生五年,還沒有見過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族人為主旨,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他,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回到揚州,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他說:“方仲永已經(jīng)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賦予的,遠勝過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注釋

  傷:哀傷,嘆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于。

  生:生長到。

  識:認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收族:團結(jié)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結(jié)。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huán):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

  從:跟隨。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fù):又,再。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于: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

  賞析:

  文章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束”的神童因后天父親不讓他學(xué)習(xí)和被父親當(dāng)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束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xué)習(xí)新知識,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和學(xué)習(xí)對成才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文題為“傷仲束”,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這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余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見于荊公悼嘆者詳矣!”由此可見,此文契合照應(yīng)不在形式上而在內(nèi)容中。這篇議論文,先敘后議,在事實敘述的基礎(chǔ)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jù)。第一、二兩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服務(wù),后面的議論,集中強烈,言簡意賅,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所敘的事實立即升華具有典型意義。全文僅二百字,敘事之簡潔。說理之透徹,安石散文風(fēng)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敘述神童方仲束的故事。

  方仲束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吳玫的家鄉(xiāng)!扒G公少年,往來外家甚數(shù)”《王荊公年譜考略》文中說“于舅家見之”,仲束當(dāng)是實有其人。所記仲束五歲不識紙筆硯墨,忽啼求,其父借來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并題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是以供養(yǎng)父母、團結(jié)族人為內(nèi)容。此事傳出后,一鄉(xiāng)的秀才都來觀看。從此,人們指著東西讓他作詩,他揮筆而就,文采與道理都有可取之處?h里人聽說,亦很驚奇,漸漸有人請他父親帶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錢帛請他作詩的。他父親認為此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他到處拜見縣里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這里所記仲束的特異才能是傳聞,與真實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張的筆墨,處處耍突出仲束天斌的特異。其一,不僅生五年不識文具,給紙筆即可寫詩,而且能以“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族為主旨,“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可見影響之大。其二,仲束才思如涌,“指物作詩”一揮而就,而且文采、內(nèi)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請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詩的,真是譽滿全鄉(xiāng)。作者如此描寫突出了神童仲束的特異天資,為下文的因不后學(xué)而“泯然眾人”作了很好的鋪墊,為全文的知識才干“受之人”立論打下了基礎(chǔ)。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學(xué)”的原因,更暗示給人們急功近利對人才的危害。“不使學(xué)”是仲束由夭才變?yōu)槠接沟年P(guān)鍵,是本文議論的中心。

  第二段段,從作者親自見聞的角度簡略交待了仲束從神童淪為“眾人”的過程。

  開頭的“余聞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顯示上段所寫的內(nèi)容即據(jù)傳聞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親識其面的愿望。作者寫了兩次見聞:一次是仲束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暗示在這六七年中,仲束的詩毫無長進。如果說,五六歲兒童作的詩盡管稚拙,人們尚覺可觀,那么六七年后寫得反而不如以前聽說的那樣好,人們便非但不以為奇,且因先時之聞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實了。第二次是仲束二十歲時。這次并未見面,只是聽親戚說:“泯然眾人矣!”一句話就交待了這位從前的神童的結(jié)局。兩次寫法不同,但都極簡練而有含蘊。“泯然眾人矣”一語,把說話人漠然視之的態(tài)度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與先前“邑人奇之”的情況恰成對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隱見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對方仲束由一邑稱奇的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一事所發(fā)的議論,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作者首先指出,仲束的聰明穎悟是“受之天”,即來自天賦,而且他的天賦遠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這正是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标P(guān)鍵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到這里,已將上兩段所敘述的情事都議論到了。但作者卻就勢轉(zhuǎn)進一層,指出天賦這樣好的仲束,沒有受到后天的培養(yǎng)教育,尚且淪為眾人;那么天賦本屬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連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賓,后者是主,在對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就方仲束的情況看,這層議論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這里。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資質(zhì)平常的人總是多數(shù)。方仲束這一典型事例的意義主要不在于說后天賦好的人不學(xué)習(xí)會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說明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決定意義。

  題內(nèi)的“傷”字就具有多層意蘊。首先是表層的,為仲束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兒童最終淪為眾人感到惋惜;進一層,是感慨仲束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長提高的環(huán)境。文中對其父以仲束為獲利之資的敘寫,就含有對泯滅天才的人為環(huán)境的批評。更進一層,從仲束的具體事例生發(fā)開來,感慨社會上許多資質(zhì)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學(xué)習(xí)提高,以致連成為眾人都不可得。這樣,作者所“傷”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束個人,而是許許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眾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義也就深刻多了。

  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dāng)。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束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xué)”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束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束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束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束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xué)”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束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束命運變化的關(guān)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束后來的變化和結(jié)局。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傷仲永原文 5

  《傷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環(huán)謁(yè)于邑(yì)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mǐn)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傷仲永》譯文

  金溪縣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他忽然大哭索要這些寫字的工具。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從鄰居家借來給他。(仲永)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提上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奉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族人為詩的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鄉(xiāng)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父親回家,在舅舅家里見到了他,(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jīng)消失,與平常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上天賦予的。他的天資遠遠超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原文 6

  《傷仲永》原文

  傷仲永

  ——王安石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人材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譯文】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作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譯文】

  [1]《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有刪節(jié)。傷,哀傷。

  [2]金溪:地名,現(xiàn)在江西省金溪縣。

  [3]世隸耕:世代耕田為業(yè)。隸,屬于。

  [4]嘗:曾經(jīng)。

  [5]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

  [6]異焉:對此(感到)驚異。

  [7]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8]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為,這里作動詞用。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結(jié)。

  [10]自是:從此。

  [11]立就:立刻完成(寫好)。

  [12]文理:文采和道理。

  [13]邑人:同縣的人。

  [14]稍稍:漸漸。

  [15]賓客其父:請他父親去做客。賓客,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16]丐:索取,意思是花錢求仲永題詩。

  [17]利其然: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

  [18]扳(pān):同“攀”,牽,引。

  [19]環(huán)謁(yè):四處拜訪。

  [20]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

  [21]先人:祖先,這里指王安石的死去的父親。

  [22]稱(chèn):相當(dāng)。

  [23]泯(mǐn)然:消失。這里是毫無特色的意思。

  【題目理解】

  “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為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思想感情】

  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才華泯滅的事例,指出了當(dāng)時不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時弊,強調(diào)了后天的學(xué)習(xí)和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

  【文體介紹】

  本文分為三段,先敘后議,屬議論體文字。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北宋。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謚號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韓愈,蘇軾,蘇洵,蘇轍(三蘇) 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強調(diào)為文“以適用為本”。在北宋文學(xué)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xué)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fēng)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傷仲永》本文就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傷仲永原文 7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作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分析本文

  一、這三個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寫仲永少時天資聰明,是以聞的形式。

  2.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是以見的形式。

  3.寫仲永最終淪為平庸,又是以聞的形式。

  見聞結(jié)合,使敘事顯得真實可信。

  1.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貪利導(dǎo)致他才能衰退。

  2.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其淪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這樣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傷這一主題。

  二、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體地表現(xiàn)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資非凡。

  三、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邑人,不使學(xué)一句。

  本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資盡喪的原因。

  利:表現(xiàn)了其父貪求錢財、鼠目寸光的性格特點。

  環(huán)謁:概括了其父求財?shù)目杀尚袨椤?/p>

  不使學(xué):暗示了仲永泯然眾人的必然結(jié)果。

  本段以議論為主,講了兩層意思

  四、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學(xué)習(xí)和所受到的教育。

  五、我們可以從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訓(xùn)?

  人的智力發(fā)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青少年應(yīng)正確認識自己:天資好的,加上勤奮學(xué)習(xí),可能成為棟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資再好,如不學(xué)習(xí),同樣會碌碌無為。另一方面,即使天資差的人,如勤奮學(xué)習(xí),也可以成為有用之才。

  傷仲永原文 8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縣有個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為生。仲永出生五年,還沒有見過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族人為主旨,傳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他,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他說:“方仲永已經(jīng)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賦予的,遠勝過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注釋

  傷:哀傷,嘆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于。

  生:生長到。

  識:認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收族:團結(jié)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結(jié)。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huán):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從:跟隨。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fù):又,再。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于: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

  賞析

  (1)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后天學(xué)習(xí)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后天學(xué)習(xí)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xué)"。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一個人有天分是很幸運的,但是唯有后天的教育與學(xué)習(xí),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終也會成為平常人。

  (4)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眾人矣"?

  答:"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jié)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發(fā)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xué)",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fā)揮。告訴我們后天學(xué)習(xí)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

  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1025年(天圣三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刀ㄔ辏醢彩俅蔚浇鹣接H。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nóng)民。慶歷三年公元,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fēng)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傷仲永原文 9

  傷仲永

  ——王安石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人材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譯文】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dāng)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宗族的人作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xué)習(xí)。

  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lǐng)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xiàn)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譯文】

  [1]《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有刪節(jié)。傷,哀傷。

  [2]金溪:地名,現(xiàn)在江西省金溪縣。

  [3]世隸耕:世代耕田為業(yè)。隸,屬于。

  [4]嘗:曾經(jīng)。

  [5]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

  [6]異焉:對此(感到)驚異。

  [7]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8]自為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為,這里作動詞用。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guān)系。收,聚、團結(jié)。

  [10]自是:從此。

  [11]立就:立刻完成(寫好)。

  [12]文理:文采和道理。

  [13]邑人:同縣的人。

  [14]稍稍:漸漸。

  [15]賓客其父:請他父親去做客。賓客,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16]丐:索取,意思是花錢求仲永題詩。

  [17]利其然:就是“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

  [18]扳(pān):同“攀”,牽,引。

  [19]環(huán)謁(yè):四處拜訪。

  [20]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

  [21]先人:祖先,這里指王安石的死去的父親。

  [22]稱(chèn):相當(dāng)。

  [23]泯(mǐn)然:消失。這里是毫無特色的意思。

  【題目理解】

  “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皞庇腥龑右馑迹谝粚右馑际菫橹儆肋@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為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為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為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思想感情】

  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才華泯滅的事例,指出了當(dāng)時不重視人才培養(yǎng)的時弊,強調(diào)了后天的學(xué)習(xí)和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

  【文體介紹】

  本文分為三段,先敘后議,屬議論體文字。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北宋。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謚號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被列寧稱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韓愈,蘇軾,蘇洵,蘇轍(三蘇) 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強調(diào)為文“以適用為本”。在北宋文學(xué)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xué)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fēng)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傷仲永》本文就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傷仲永原文】相關(guān)文章:

傷仲永原文01-10

傷仲永原文[精選]05-24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05-01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05-26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優(yōu)選】03-27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匯總5篇)12-28

傷仲永作文04-21

傷仲永原文及翻譯實用5篇03-05

《傷仲永》教學(xué)實錄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