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登泰山記姚鼐原文、翻譯 推薦度:
-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登泰山》原文翻譯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1
【登泰山記原文】
泰山之陽,汶(wèn)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jì)。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dèng),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lì)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dèng)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 lái)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jiàng hào)駁色,而皆若僂(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往?/p>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雜樹,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注釋】
、偬┥剑涸谏綎|泰安北,古稱岱宗,又稱東岳,為五岳之長。本文融考證于辭章,布局精嚴(yán),描寫生動,行文潔凈明快,為描寫泰山景觀的名篇。
、陉枺荷侥蠟殛;其:代詞,它,指泰山
、坫胨航穹Q大汶河,源于山東萊蕪東北之原山,向西南流,匯入東平湖。
、軡(jì)水:源于河南濟(jì)源縣西之王屋山,流經(jīng)山東。清代末年,濟(jì)水河道為黃河所占。
、蓐柟龋褐干侥系墓人。
、薰砰L城:戰(zhàn)國時齊國修筑的長城,西起平陰,經(jīng)泰山北岡,東至諸城。
、呷沼^峰:泰山頂峰,觀日出之勝地。
、恺R河、長清:山東兩縣名,在泰安西北。
。11)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12)丁未:丁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3)朱孝純:字子穎,號海愚,山東歷城人,當(dāng)時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摯友。
。14)四十五里:古時估測泰山從下至頂四十多里,但實測約二十馀里。
。15)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著有《水經(jīng)注》。
。16)天門:泰山有南天門、東天門、西天門。
。17)崖限:像門限一樣的山崖。
。18)徂徠(cúlái殂來):山名,在泰安東南四十里。
。19)“而半山”句: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霧像帶子一樣。
。20)戊申:二十九日;蓿恨r(nóng)歷每月最后一日。五鼓:五更。
。21)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
(22)“亭東”句:亭子以東從腳下始都是迷漫的云霧。
。23)樗(chū出)蒲:賭博工具,即骰(tóu投)子,俗稱色(shǎi)子。
。24)極天:天的盡頭,天邊。
。25)云一線異色:一縷云顏色很特別。
。26)正赤如丹:純紅如同朱砂。
。27)絳:紅色。皜(hào浩):白色。駁:雜。
。28)僂(lǚ呂):曲背。形容日觀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觀峰,如同彎腰曲背地站著。
。29)岱祠:一名岱廟,祭祀東岳大帝的廟宇。
。30)碧霞元君祠:祭祀東岳大帝女兒碧霞元君的廟。也叫娘娘廟。
。31)行宮:指乾隆去泰山住過的房宇。行宮,皇帝出巡時的住所。
。32)顯慶:唐高宗李治的年號(656—661)。
。33)漫失:石碑經(jīng)過風(fēng)雨剝蝕,字跡模糊不清。漫:磨滅
。34)圜:同“圓”。
。35)石罅(xià下):石縫。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jì)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 水都流入濟(jì)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fēng)雪啟程,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dá)泰安。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yuǎn),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中溪)。我開始順著(中谷)進(jìn)去。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黃峴xiàn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jìn)入,道路中有座天門(峰)。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yuǎn)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fēng)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天邊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太陽升起來了,純正的紅色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厥子^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实鄣男袑m(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jīng)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什么)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桐城姚鼐寫這篇記。
【重要詞解】
其陰,濟(jì)水東流。 陰(山的北面河的南面)陽(山的南面河的北面)
當(dāng)其南北分者 當(dāng)(在,正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于,在)
自京師乘風(fēng)雪 乘(趁著,引申為冒著)
越長城之限 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是月丁末 丁末(丁末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道皆砌石為磴 為(作為)磴(石級)
其級七千有余 余(整數(shù)后表不定余數(shù))
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者 環(huán)水(泰安的護(hù)城河。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汶水》:“又合環(huán)水,水出泰山南溪!保
余始循以入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jìn)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崖限當(dāng)?shù)勒?當(dāng)(占著,擋著)
道中迷霧冰滑 迷霧(云霧彌漫)
磴幾不可登 幾(幾乎,讀“jī ”)
及既上 及(等到……時)
蒼山負(fù)雪 負(fù)(背,此解覆蓋)
明燭天南 明(照耀)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漫(彌漫)
極天云一線異色 極(盡頭,極點)云(云朵)異(奇特的,與眾不同的)
須臾成五彩 須臾(一會兒)
或曰 或(有的人)
或得日或否 或(有的)得(獲得)日(日光)
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 遠(yuǎn)(久遠(yuǎn),指時間漫長) 漫(不可辨認(rèn))
僻不當(dāng)?shù)勒?僻(偏僻) 當(dāng)(面對對著)
皆不及往 及(趕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雜樹 少(數(shù)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長,長出)罅(縫隙)
世皆謂之天門云 云(句末語氣詞)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2
二翁登泰山
未知 佚名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yuǎn)游冀﹑雍,然(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币椅淘唬骸安钜,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弊匀粘鲋帘∧,已至半山矣。
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城市里關(guān)系和特別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巴蜀遠(yuǎn)處交游但沒有登過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說:"那山很陡峭我也沒有登過總想著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你說的不對吧以前的愚公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今日我們才六十來歲哪里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著從鴯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jīng)走過了半坐大山
注釋
昔:以前從前
里:鄉(xiāng)(古代居民行政組織的一種,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
妻子:妻子和孩子
叟:老頭
。ㄎㄛ乓蝗耍┒眩毫T了
攜:攜帶
第:房屋、宅子、家
酌:飲(酒)
向:以前
吾:我
遠(yuǎn)游:到遠(yuǎn)處游玩
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
是:這 然:但是
意:意愿
同行:一同出行
余:我
亦:也
未:沒有
然:然而
恐:擔(dān)心
勝:能承受,承擔(dān)。
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
曩:以往過去
年:年齡
且:將近
輩:等,類,表示人或物的多數(shù)同屬一類
方:才
逾:超過
甚善:太好了
翌日:第二天
偕:一起,一同
越:經(jīng)過
絕:橫渡
相:互相,此指代“我”
自:從
至:到,達(dá)
薄暮:傍晚,日將落時
陰:古代山北水南叫“陰”
嘗:曾經(jīng)
去:離開
何老之有:即為“有何老”;之,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是:這
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現(xiàn)了他們樂觀向上,老當(dāng)益壯,熱愛生活,奮進(jìn)的精神。
寓意
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qiáng)的意志,就能戰(zhàn)勝客觀困難,取得勝利。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心中確定了目標(biāo),又付諸行動,就一定能成功!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3
二翁登泰山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
“向吾遠(yuǎn)游冀﹑雍,然(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币椅淘唬
“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
“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
“吾力尚可,無需相扶!弊匀粘鲋帘∧,已至半山矣。
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城市里,關(guān)系和特別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巴蜀遠(yuǎn)處交游,但沒有登過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說:"那山很陡峭,我也沒有登過,總想著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你說的不對吧,以前的愚公,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今日我們才六十來歲,哪里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渡過長江,走著從鴯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jīng)走過了半坐大山.
注釋
昔:以前,從前里:鄉(xiāng)(古代居民行政組織的一種,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妻子:妻子和孩子叟:老人(唯叟一人)而:罷了攜:攜帶第:住處,家酌:飲酒向:以前吾:我遠(yuǎn)游:到遠(yuǎn)處游玩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是:這然:但是意:意愿同行:一同出行余:我亦:也未:沒有然:然而恐:擔(dān)心勝:能承受,承擔(dān)。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曩:以往,過去年:年齡且:將近輩:等,類,表示人或物的多數(shù)同屬一類方:才逾:超過甚善:太好了翌日:第二天偕:一起,一同越:經(jīng)過絕:橫渡相:互相自:從至:到,達(dá)薄暮:傍晚,日將落時陰:古代山北水南叫“陰”嘗:曾經(jīng)去:離開何老之有:即為“有何老”;之,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是:這
賞析:
二翁登泰山,表現(xiàn)了他們樂觀向上,老當(dāng)益壯,熱愛生活,奮進(jìn)的精神。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4
原文: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jì)。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干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jì)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jì)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我在干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fēng)雪啟程,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dá)泰安。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yuǎn),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jìn)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jìn)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F(xiàn)在(我)經(jīng)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熘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jīng)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yuǎn)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fēng)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仡^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实鄣男袑m(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jīng)模煳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nèi)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注釋
選自《惜寶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陽: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fā)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jīng)泰安東。
濟(jì)水:發(fā)源于河南濟(jì)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xiàn)在通稱山澗。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干隆三十九年:即年。
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dāng)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huán)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jìn)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fā)源于此。
天門:泰山峰名!渡綎|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余,經(jīng)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余里!
崖限當(dāng)?shù)勒撸簱踉诼飞系南耖T檻一樣的山崖。
云: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fù),背。燭,動詞,照。
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蓿恨r(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通“彩”。
丹:朱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若僂:像嵴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岱祠:東岳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干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煳或缺失。漫:磨滅。
僻不當(dāng)?shù)勒撸浩,不在道路附近的?/p>
圜:通“圓”。
瀑水:瀑布。
賞析:
東岳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僅排第三位。學(xué)者王克煜認(rèn)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岳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東漢應(yīng)劭在《風(fēng)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贝送,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岳之尊,與它在歷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后來,歷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歷代帝王鐘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fēng)光優(yōu)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長,風(fēng)卷云舒,歷來就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為它長嘯短吟,為它潑墨揮毫,為它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寫過多篇有關(guān)泰山的詩文:《登泰山記》、《游靈巖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里記·序》等!兜翘┥接洝肥菤v代泰山游記中的佼佼者。讀這篇游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游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坝嘁愿陕∪拍晔,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币话闳瞬粫┨┥轿鞅惫鹊诌_(dá)泰安,也不可能借機(jī)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jù)、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觀日出時正值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年三十。冬天登山已不多見,選擇歲除之日觀日出則更加少見。你想,在萬家團(tuán)聚共度良時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巔皚皚白雪之中翹首迎接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是不是表現(xiàn)了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男兒自負(fù)喬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fù)猶如世上人?”
作者的語言十分洗練!疤┥街,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jì)。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绷攘热嘧,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飭,朗朗上口。接下來,作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jìn)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游動的長龍。作者寫景的.語言也是非常簡練的!吧n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边@幾句寫了泰山雪景、夕陽、云霧,如詩如畫,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寫日出盛景,用墨極少,卻能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結(jié)合起來,再次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shù)效果!叭丈,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边@是正面描寫!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边@是間接描寫。文末描寫也是精彩之筆!吧蕉嗍,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庇米钌俚恼Z言傳達(dá)最豐富的信息,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jù)、文章缺一不可。在這篇文章中,這點體現(xiàn)得是很好的。單說考據(jù),文中處處可見!肮砰L城”、“三谷”、“環(huán)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nèi)容。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作者對自己的內(nèi)心感情壓抑得太過分了,以至于全篇無一句抒情語。我們不好臆測作者當(dāng)時的心境,但從他寫的詩句來看,能夠感覺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他遠(yuǎn)不像范仲淹《岳陽樓記》那樣盡情抒發(fā)。如果不進(jìn)行一番“考據(jù)”,僅從桐城派文章風(fēng)格上解釋這一現(xiàn)象,恐難講通。
干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jīng)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同上泰山。泰山氣勢雄偉,風(fēng)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lián)袂登山,吟哦題詠,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的壯觀場面真實動人地描繪出來。且記述的是冬日的游歷,有別于徐志摩、李健吾、楊朔、馮驥才等諸公的文字,因而顯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從地理環(huán)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jì)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筑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準(zhǔn)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于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瓴。接著,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jīng)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fēng)雪”出發(fā),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地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而創(chuàng)造出有利條件。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dá)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余級,這用數(shù)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顛”?此戚p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馈,“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巔,廣闊的視野中,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唿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dāng)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與子穎至日觀峰之日觀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濃筆潑墨,分三個步驟:一曰日將出,“云一線異色”;二曰日正出,“須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變幻莫測,形諸文字,有些棘手,他卻能窮形盡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tài),而且還把長天、云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觀。寥寥數(shù)語,氣勢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詩仙李白也在此看過日出,“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yuǎn)山,天雞已先鳴!彪m有特色,卻稍有遜色。杜甫途經(jīng)泰山,賦有《望岳》,“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這和姚鼐的“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視西峰,見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顏色相雜。這一筆,似乎可削,但它卻表現(xiàn)了日出的效果和影響,是絕不可缺少的。
山頂?shù)慕ㄖ,山道中的石刻,記敘收放自然,詳略有序。這都與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深淺息息相關(guān)。最后綜述泰山冬景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用凝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游覽所見歸結(jié)為“三多”、“三少”、“三無”。結(jié)句照應(yīng)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簡潔著稱。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wù),泰山有何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他把重點放在登山路徑和山頂景物上。他覺得路徑復(fù)雜而艱難,為后來者著想,需詳細(xì)交代。山頂奇觀,乃眾人向往,不可不細(xì)細(xì)描摹。名勝古跡,土石動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記”自然不可忽略。
歷來的大家都講究起承轉(zhuǎn)合,講究扣題,文章高手總是為突出題“目”而或收或放。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本文卻發(fā)現(xiàn),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現(xiàn)方法上,也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沒有議論。故本文取材和表現(xiàn)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簡潔的文風(fēng)“言有物”的有力注腳。
用語準(zhǔn)確,不事渲染,更無鋪陳。以記登山經(jīng)過而言,“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俺、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讓人悟出作者當(dāng)時冒風(fēng)雪,過縣城,穿山越嶺的艱辛。以描寫山頂景色而言,七句話描繪了七個畫面:
、佟芭c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凇按箫L(fēng)揚積雪擊面”;
、邸巴|自足下皆云漫”;
、堋吧砸娫浦邪兹魮股h數(shù)十立者,山也”;
、荨皹O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蕖叭丈,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摺盎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可見作者用語何等準(zhǔn)確。如寫山頂?shù)娘L(fēng),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七個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fēng)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皳P”、“擊”二字把風(fēng)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日觀亭以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寫云霧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狀的特點!皹O天云”細(xì)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胺Q“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5
原文:
二翁登泰山
先秦佚名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yuǎn)游冀﹑雍,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币椅淘唬骸安钜樱曛裕£僬哂薰,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翻譯: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鄉(xiāng)中,甲老翁的妻子和子女離開家鄉(xiāng)了,只有他自己一人。一天,他帶著酒去乙老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冀,雍兩州遠(yuǎn)處郊游,但沒有登過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說:"那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你說的`不對!以前的愚公,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現(xiàn)在我們才六十來歲,哪里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越過錢塘江,橫渡過了長江,走到了泰山腳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jīng)走過了半座大山。
賞析:
文言知識:釋“相” “相”的含義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一個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詞用,常指代我、你、他。上文“無需相扶”,意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驢》:“莫相知”,意為老虎不知道它(驢子)是什么東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為狼瞪大眼睛看著屠戶。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中句“兒童相見不相識”,意為孩子們看見我不認(rèn)識我。
二翁登泰山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
思想感情:二翁登泰山,表現(xiàn)了他們樂觀向上,老當(dāng)益壯,熱愛生活,奮進(jìn)的精神。
道理: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qiáng)的意志,就能戰(zhàn)勝客觀困難,取得勝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確定了目標(biāo),又付諸行動,就一定能成功。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6
作品原文:
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yuǎn)游冀﹑雍,然(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币椅淘唬骸安钜,汝之言!曩(nǎng,第三聲)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弊匀粘鲋帘∧海阎涟肷揭。
字詞解釋:
1、昔:以前,從前
2、里:鄉(xiāng)(古代居民行政組織的一種,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
3、妻子:妻子和孩子
4、叟:老頭
5、(唯叟一人)而已:罷了
6、攜:攜帶
7、第:房屋、宅子、家
8、酌:飲(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遠(yuǎn)游:到遠(yuǎn)處游玩
12、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
13、是:這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沒有
19、然:然而
20?郑簱(dān)心
21、勝:能承受,承擔(dān)。
22、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
23、曩:以往,過去
24、年:年齡
25、且:將近
26、輩:等,類,表示人或物的多數(shù)同屬一類
27、方:才
28、逾:超過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經(jīng)過
33、絕:橫渡
34、相:互相,此指代“我”
35、自:從
36、至:到,達(dá)
37、薄暮:傍晚,日將落時
38、陰:古代山北水南叫“陰”
39、嘗:曾經(jīng)
40、去:離開
41、何老之有:即為“有何老”;之,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42、是:這
作品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城市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離開了,只有他自己罷了。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去河北陜西郊游,但沒有登過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說:"那山很陡峭,我也沒有登過,總想著它,然而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了"乙翁說:"你的話錯了,以前的愚公,年紀(jì)將近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現(xiàn)在我們才六十多歲,哪里老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都去了,走過錢塘,橫渡長江,走著從鴯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互相攙扶"從太陽出來到傍晚時分,已經(jīng)走過了半座大山。
文言知識:
釋“相” “相”的含義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一個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詞用,常指代我、你、他。上文“無需相扶”,意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驢》:“莫相知”,意為老虎不知道它(驢子)是什么東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為狼瞪大眼睛看著屠戶。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中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意為孩子們看見我不認(rèn)識我。
二翁登泰山證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边@句話。
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現(xiàn)了他們樂觀向上,老當(dāng)益壯,熱愛生活,奮進(jìn)的精神。
作品道理:
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和頑強(qiáng)的意志,就能戰(zhàn)勝克服困難,取得勝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確定了目標(biāo),又付諸行動,就一定能成功?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7
登泰山
朝代:元代
作者:張養(yǎng)浩
風(fēng)云一舉到天關(guān),快意生平有此觀。
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
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
笑拍洪崖詠新作,滿空笙鶴下高寒。
譯文
伴著和風(fēng)、輕云一口氣登上了南天門,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覽令人多么高興。
終于看到了“齊煙九點”的古老奇觀,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壯麗美景。
以前居住狹窄知識淺薄猶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鳥巢好像也會覺得海闊天空。
笑拍著洪崖仙人的`肩膀詠唱新歌,滿天的仙樂飄然而下與大地、與泰山共鳴。
注釋
齊州:即濟(jì)南。煙九點:形容泰山煙云繚繞中群峰羅峙;美钯R《夢天》詩句:“遙望齊州九點煙。”
井處:居處狹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動區(qū)域小。
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縣西南,傳說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山下有煉丹井,名崖井。
滿空笙鶴:傳說仙鶴從空而降,接仙人乘鶴在天上的笙樂聲中升天而去。高寒:指天上仙人居處。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8
【原文】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jì)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jì)。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也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唬藮|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实坌袑m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yuǎn)古刻盡漫失。僻不當(dāng)?shù)勒,皆不及往?/p>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注釋】
陽: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fā)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jīng)泰安東。
濟(jì)水:發(fā)源于河南濟(jì)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xiàn)通稱山澗。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的年號。
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dāng)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huán)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jìn)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fā)源于此。
天門:泰山峰名。《山東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余,經(jīng)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余里!
崖限當(dāng)?shù)勒撸簱踉诼飞系南耖T檻一樣的山崖。
云: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fù),背。燭,動詞,照。
徂徠(cú 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蓿恨r(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 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通“彩”。
丹:朱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岱祠:東岳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僻不當(dāng)?shù)勒撸浩,不在道路附近的?/p>
圜:通“圓”。
石罅:石縫。
瀑水:瀑布。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jì)水往東流去。山南面的山谷里的水都流進(jìn)汶水,山北面的山谷里的水都注入濟(jì)水。在陽谷和陰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長城。最高的日觀峰,位于古長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冒著風(fēng)雪起程,經(jīng)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古長城的界限,抵達(dá)泰安府。這個月的丁未那一天,我和知府朱孝純(子潁)一起從南面山腳登山。四十五里的山路全是用石板砌成的,臺階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個山谷,中間山谷中的水繞過泰安城下,這就是酈道元所說的“環(huán)水”。我們開始順著中谷進(jìn)去,路走了一小半,翻過中嶺,再順著西邊的`山谷走,就到了山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面的山谷進(jìn)去,路上有天門。東邊的那道山谷,古時候把它叫作天門溪水,我們沒有到達(dá)。這次經(jīng)過中嶺到山頂,也有象門戶一樣的山崖橫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們叫天門。一路上云霧迷漫,有冰很滑,石級幾乎不能攀登。等到登上了山頂,只見深青色的山馱著白雪,明亮地照耀著南方的天空。遠(yuǎn)望夕陽映照下的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如同圖畫一樣,而半山腰里停留著的云霧象一條帶子似的。
戊申這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潁一起坐在日觀亭上,等待著日出。大風(fēng)卷起積雪撲打在臉上。日觀亭東面從腳下起全是迷漫的云霧。隱隱約約地看到在云霧中有幾十顆象白色的骰子一樣的東西站立著,那是一些山峰。在天的盡頭,云層中有一線奇特的色彩,片刻之間,變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太陽升起,顏色純紅象硃砂,底下有一片晃動的紅光托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仡^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有的紅,有的白,顏色錯雜,都象彎腰曲背的樣子。
日觀亭的西面有岱祠,還有碧霞元君祠;实鄣男袑m在碧霞元君祠的東面。這天,觀賞了沿途的各種石刻,都是唐高宗顯慶年間以后的,那些年代更久遠(yuǎn)的石刻,全都磨滅缺損了。偏僻而不在路邊的石刻,都來不及去看。
泰山上石頭多,泥土少。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方正有棱角,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少,松樹多,生長在石縫里,都是平頂?shù)。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也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日觀峰的幾里內(nèi)沒有樹,而積雪深到人的膝蓋。
桐城人姚鼐記。
《登泰山》原文翻譯 篇9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yuǎn)游冀﹑雍,然(但)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弊匀粘鲋帘∧海阎涟肷揭。
譯文
從前有兩個老翁,住在同一個城市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老頭一個人而已。一天,他帶著酒去乙翁的家,兩個人一起喝酒,十分快樂!乙翁說:"以前我曾經(jīng)去冀州、雍州遠(yuǎn)游,但是沒有登過泰山,你有意和我一起去嗎?"甲翁說:"這座山我也沒有登過,然而我已經(jīng)老了,恐怕力氣不夠。"乙翁說:"你說的話,不對!以前的愚公,將近九十歲的時候還可以移山,今日我們這些人才剛過六十歲,有什么老的呢!"甲翁說:"那太好了!"第二天,兩個老人一起前往泰山。越過錢塘江,渡過長江,到達(dá)了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說:"我的力氣還可以,不用攙扶我。"從太陽出來到薄暮降臨,已經(jīng)爬到半山腰了。
注釋
1.昔:以前.從前
2.里:鄉(xiāng)(古代居民行政組織的一種,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邑:城市。
3.妻子:妻子和孩子
4.叟:老頭
5.而已:罷了
6.攜:攜帶
7.第:房屋、宅子、家。
8.酌:飲(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遠(yuǎn)游:到遠(yuǎn)處游玩
12.冀、雍:古代兩個州名,在今約山西、陜西、甘肅一帶
13.是:這
14.然:但是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沒有
19.然:然而
20.恐:擔(dān)心
21.勝:能承受,承擔(dān)。
22.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裝句
23.曩:以往.過去
24.年:年齡
25.且:將近
26.輩:等,類,表示人或物的多數(shù)同屬一類
27.方:才
28.逾:超過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經(jīng)過
33.絕:橫渡
34.薄暮:傍晚,日將落時
35.陰:古代山北水南叫“陰”
36.何老之有:即為“有何老”;之,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登泰山》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12-10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06-06
二翁登泰山原文翻譯11-17
登泰山記姚鼐原文、翻譯03-02
登幽州臺歌翻譯及原文06-04
登樂游原原文翻譯02-28
登泰山08-24
登太白樓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與諸子登峴山原文翻譯及賞析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