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chǎn)生了無數(shù)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那么,都有哪些經(jīng)典典故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伯牙和鐘子期的經(jīng)典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注釋
鼓:彈.
志:心意.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于"啊".
洋洋:廣大
善:語氣助詞,相當于“好”
念:心里所想的
得之:知道
陰:北面。又,《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東流;其陰,濟水東流!
卒:同“猝”,猝然,突然
操:曲調(diào)
造:奏
輒:就
逃:逃避
窮其趣:徹底理解他的志趣
夫:語氣助詞,無義。
吾于何逃聲:大意是我演奏的內(nèi)容怎么也逃不過他聽覺。
譯文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他的琴術很高明,鐘子期則善于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高山。鐘子期高興說:“彈得真好!我仿佛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著流水,鐘子期又說:“彈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們兩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興正濃的時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們來到一塊大巖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傷,于是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琴彈起來。開始彈連綿細雨的聲音,后來又彈大山崩裂的聲音。每次彈的時候,鐘子期都能聽出琴聲中所表達的含義。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彈琴時所想的意境,我的琴聲無論如何也逃不掉你的聽力!”
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故事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后,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一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边@樵夫就是鐘子期。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后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岳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钡男了帷
【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相關文章: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06-02
(精選)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6篇06-13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簡短06-02
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06-02
伯牙與子期的故事06-30
伯牙與子期之間的故事06-02
七子山的故事06-30
銀毫子的故事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