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二上冊語文愛蓮說的知識點歸納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還在為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點而發(fā)愁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二上冊語文愛蓮說的知識點歸納,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二上冊語文愛蓮說的知識點歸納 1
(一)文學常識
1、作者:周敦頤,字茂叔,謚號“元公”,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2、出處:本文選自《周元公集》。
(二)解詞
1、書下注釋:
(1)愛蓮說:“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穢)。
(6)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
(8)亭亭凈植:筆直的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植,立。
(9)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10)焉:助詞。
(11)隱逸:指隱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貴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嘆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唉”。
(15)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17)宜乎眾矣:人該是很多了。宜,應當。
2、補充解詞
(1)晉陶淵明獨愛菊只
(2)自李唐來從
(3)世人盛愛牡丹眾、多
(4)香遠益清更加
(5)陶后鮮有聞少
(6)宜乎眾矣多
3、一詞多義
(1)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緩語氣
(三)課文翻譯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可愛的很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歡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則唯獨喜愛蓮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香氣遠播,更顯得清芬;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只可以從遠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對于牡丹的愛,人該是很多了。
初二上冊語文愛蓮說的知識點歸納 2
閱讀探究
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從環(huán)境習性、體態(tài)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陶后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
指陶淵明。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眾(蕃)。
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的氣節(jié)和高尚的品德。
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了作者什么態(tài)度?
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tài)度。
7.“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表現了蓮花什么特點?
莊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么?
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蓮自況,表現了他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委婉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jié)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寫蓮表白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寫菊表白自己不愿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寫牡丹表白自己對追逐名利世風鄙棄的生活態(tài)度。
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
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
表明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請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6.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本文用菊花和牡丹來襯托蓮,其中菊花屬于正襯,牡丹屬于反襯。
遷移拓展
1.細細考慮,“菊之愛”可以有兩重含義:①做一個避世的隱士;②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談談看法。(自圓其說既可。)
如:贊成兩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塵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魯迅有詩:“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問濂溪稱凈植,英隨殘葉墜寒塘!边@首詩稱頌的是哪一種花?蓮花。
3.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現。你喜愛哪一種花?說明喜愛的原因(包含駢句)。
梅花。它頂風冒雪,“凌寒獨自開”。(傲雪盛開人皆頌,迎寒綻放世堪揚。)
蒲公英花;ǘ潆m小,卻遍布各地,有極強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葉瘦能醫(yī)疾。)
菊花。在萬花紛謝之時獨自開放,決不隨波逐流,且不畏嚴寒,堅強不屈。(百花凋謝始露面,孑身盛開也吐香。)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觀點。人的思想受環(huán)境的影響,“孟母擇鄰”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頤的觀點。只要人保持堅貞的操守,潔身自好,即使處于污濁的環(huán)境中也能不受其影響。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
初二上冊語文愛蓮說的知識點歸納 3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作者是朝代中國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謚號元公。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2、《愛蓮說》出自
3、“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通過敘事,寫人,詠物,議論說道理;也可以發(fā)表作者的感想。
二、寫作背景
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三、詞語總結
詞類活用
(1)蔓:名詞用作動詞,長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例句:香遠益清
(4)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例句:香遠益清
古今異義詞
(宜乎眾矣)宜:
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今義:合適,應當。
一詞多意
之:結構助詞,的(水陸草木之花);代詞(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意(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焉:語氣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兼詞(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觸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漣而不妖);清香(香遠益清)
遠:香遠益清(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距離長)
四、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2、被動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過對蓮花的描繪,托物言志,(1)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2)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鄙棄。
六、寫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或刻劃,間接表現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關鍵是志與物要有某種相同點或相似點
2、對比——作用:襯托,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深化了主題,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達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
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對蓮花一般映襯的句子: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12、從生長環(huán)境的角度寫蓮花的高潔、質樸、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3、形容潔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4、“予獨愛蓮”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5、“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這句話的作用?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開頭的“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感嘆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八、試題舉例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答:正直、通達、莊重、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遠揚。
2. “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答:表現出他們遺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態(tài)度,同時又相對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淵明的生活態(tài)度。
3.文中寫蓮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來對比烘托突蓮的高潔品質。菊是正面襯托,牡丹是反面對比襯托。
4.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進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5.第二段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和上一段關系怎樣?
答:議論、抒情。第一段描寫“蓮”的形象,第二段點明“蓮”的含義,揭示中心。
6.舉例說明第二段所運用的修辭方法。
答:(1)反問: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4)對比: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7. 本文將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喻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答:蓮比喻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菊比喻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牡丹比喻貪慕富貴的生活態(tài)度。
8.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答:通過對比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9.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10.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對追求勢力、追求富貴的庸俗世風的鄙棄。
11.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運用排比修辭,反問句式;強烈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貴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答:以“愛”這一主觀感情為線索。
13.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莫富貴,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答: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潔身自好,保持堅貞氣節(jié)和高尚品質。
15.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節(jié)操。
16.文中作者對“牡丹”與“菊花”的態(tài)度是否相同?談談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襯,盡管作者不愿意隱逸,但也不反對。文中的“牡丹”是反襯,因為它是追求名利,貪圖富貴的象征,所以作者對它的態(tài)度是非常鮮明的反對。
17.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答: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象。
18.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說明蓮花有什么特點?
答:端莊嚴肅、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常用來比喻什么社會現象?請你結合社會實際就“染”與“不染”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聯(lián)系現實生活舉例,談談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濁不良的環(huán)境中能一塵不染、潔身自好的現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脹像成史杰那樣沾染社會不良習氣而墮落腐敗走向犯罪道路!安蝗尽币回毑徽枷裢粞蠛菢忧逭疂崳蔀閷θ嗣裼杏玫娜。
【初二上冊語文愛蓮說的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初二語文上冊知識點歸納01-25
初二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觀潮07-03
初二語文上冊知識點歸納【大全8篇】05-07
初二語文上冊知識點歸納(常用2篇)08-06
初二語文知識點歸納08-05
人教版語文上冊知識點歸納12-18
初二語文期末知識點歸納07-31
初二語文知識點歸納(必備)08-28
初二上冊物理知識點歸納11-23
初二上冊物理質量知識點歸納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