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賞析
賞析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寒食》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食
作者:盂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寒食》重點字詞解釋:
、僮油疲囟ǐI公子)徽臣。周晉(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于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縣志云,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于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盂云卿抱樹而死。晉文公于是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源。
賞析一
寒食節(jié)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入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guān)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xiāng),身為異客,寒食佳節(jié),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jié)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guān),因此“他鄉(xiāng)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shù)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扛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村的藝術(shù)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寒食》下聯(lián)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作者(盂云卿)發(fā)人所未發(fā),由“堪悲”二字,引發(fā)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jié)果。對于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jié)的快樂;而對于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zhì),寄寓著深切的不平。其藝術(shù)構(gòu)思是別致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zhì)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這首《寒食》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雖寫一種悲痛的現(xiàn)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瞇。而《寒食》也正由于命意新穎,構(gòu)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shù)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賞析二
詞的上片寫由狼藉滿地的櫻桃花牽惹出思婦的一腔春愁。一陣陣的風雨將寒食節(jié)催來了,春天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櫻桃花昨天還開得明媚嬌艷,一夜風雨便將花兒吹打得散亂滿地。由狼藉的櫻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這飄零的春花“剛與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體一。多病而又寂寞無聊,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怎樣也排遣不了這種思緒,只好關(guān)起窗戶“薰繡衣”!艾嵈稗估C衣”句將閨中女子孤單寂寞、百無聊賴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得凄婉、含蓄,耐人尋味。
下片寫這位少婦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這種寂寥,強打精神為自己梳妝打扮!爱嬅紵┡椤,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時閨房中的樂趣,可現(xiàn)在為她畫眉的人遠游他鄉(xiāng),她只得“煩女伴”了。“畫眉”典出“張敞匭眉”。女伴不在身邊,她又得央求侍女鶯兒去請她來。緊接著,詩人用“半餉試開奩”這個極細微的動作描寫,把人物的復雜心理表現(xiàn)得逼真而細膩。女伴來了,她多么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動人,可又害怕鏡中現(xiàn)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躊躕半晌,才試著打開鏡匣。沒想到鏡中人是那樣柔弱嬌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邊,為誰梳妝呢!于是更覺尢聊,連自己也嫌她“嬌多”了。剛才的興致一下被掃盡,心又冷下來了。
賞析三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jié)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xiàn)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jié)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jié)唯寒食!保ㄉ塾海┨拼贫,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闭膳c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并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jié)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于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diào)變化,諧和悅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xiàn)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jié),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shù)。不說“處處”而說“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gòu)成肯定,形成強調(diào)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按撼菬o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里并未直接寫到游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guān)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么,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lián)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zhuǎn)折。寒食節(jié)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叭漳骸眱删湔菍戇@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tài),而且意味著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裊裊飄散的輕煙,告訴著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chǎn)生一種聯(lián)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著特權(quán)的意味。進而,優(yōu)先享受到這種特權(quán)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lián)想到中唐以后宦官專權(quán)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說:“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于春秋也!保ā秶鸂t詩話》)
據(jù)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并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于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fā)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于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寒食》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孟云卿《寒食》賞析10-29
夜深 / 寒食夜原文及賞析10-17
《訴衷情·寒食》原文及賞析10-15
《感皇恩·寒食不多時》原文及賞析11-23
寒食(寂寂柴門村落里)原文及賞析11-19
感皇恩·寒食不多時原文及賞析11-19
《掃花游·西湖寒食》原文及賞析10-18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原文及賞析10-19
寒食(二月江南花滿枝)原文、賞析10-19
寒食節(jié)的由來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