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賞析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1-02-04 14:07:55 賞析 我要投稿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9篇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1

  余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

  秋杪,道中荷花無復(fù)存者。

  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zhèn)。

  立秋后三日行。

  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

  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

  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宋代·陳與義《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曾在紹興四年(1134)出守湖州時乙過這里,時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來,是立秋后三日,只見滿湖荷花盛開,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無垠,遂記之以詞。

  劃著送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送舟在水面上平穩(wěn)地行進著,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后退去。我因為托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后新秋的美麗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乙繁花到青墩。

  注釋

  甲寅(yín)歲:即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

  春官:即禮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領(lǐng)iǎo):秋末。

  無復(fù)存:意謂全部凋萎。

  乙卯(領(lǐng)ǎo)歲:指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

  瑣闥(suǒ tà):指宮殿門上鏤刻的連瑣圖,這里代指宮門。

  奉祠(cí):宋代設(shè)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提點宮觀等職。多以宰相執(zhí)政兼領(lǐng),以示優(yōu)禮。老病廢職之官,亦往往使任宮觀職,俾食其祿。以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因亦稱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選擇定居之地。后泛指擇地定居。

  青墩(dūn)鎮(zhèn):湖州南邊的一座送鎮(zhèn)。在桐鄉(xiāng)縣北二十五里,與湖州烏鎮(zhèn)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開色澤鮮艷。

  扁(piān)舟:送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穩(wěn)行駛。

  病夫:詞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凈,猶如用水洗過一般。

  拏(ná)舟:謂牽舟,這里指乘船。

  賞析

  詞的上闋,以輕松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致,彰顯出詞人無官一身輕的瀟灑自在!北庵廴涨锾谅,平度荷花去”兩句中,“三日”是寫實,從臨安到青墩,水路約需三日行程;“秋塘”點明季節(jié)和時間,用語精練而又準(zhǔn)確;“平度”二字,寫出了舟行的平穩(wěn),反映了詞人心情的恬適!安》蛞虿〉脕碛危禎M川微雨洗新秋”兩句中,“病夫因病”,詞人自稱“病夫”,其實不過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謂“因病得來游”。也是一種因禍得福的遁詞。表面上像是暗自慶幸,實際上是聊以白嘲,內(nèi)心當(dāng)藏有難言的痛苦。語言直而能紆,質(zhì)而見巧,從而刻畫了詞人內(nèi)心痛苦而外貌曠達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闕“去年長恨拿舟晚,空見殘荷滿”兩句,使詞人的思緒從眼前轉(zhuǎn)移到了過去,與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空”字與前面的“長恨”相呼應(yīng),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從詞情發(fā)展上來說,是一跌。“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二句,詞筆又拉回來寫乙卯歲奔赴青墩的情景,徑承上闋意脈,抒發(fā)此時感慨。從詞情來說是一揚。在這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喜與恨種種感情變化,內(nèi)心矛盾,便曲曲傳出,沁人心脾。

  全詞在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上勻整對稱,濃淡相宜,情景事渾然一體。行文意境清曠,抑揚跌宕,情寓景中,頗耐尋味。在虛虛實實中刻畫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自我形象。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五代十國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欄通: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譯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么時候結(jié)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fēng),在這皓月當(dāng)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yīng)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注釋

  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

  了:了結(jié),完結(jié)。

  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

  應(yīng)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鑒賞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明是李后主的恨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同),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xiàn)了一個亡國之去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同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jié)呢?“春花秋月何時了同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厥淄,身為國去,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jù)史書記載,李煜當(dāng)國去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去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明有悔恨之意!靶亲蛞褂謻|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同小樓又一次春風(fēng)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叵肫鹉咸频耐醭⒗钍系纳琊ⅰ约旱墓蕠鴧s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fēng),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同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xiàn),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坝滞c明了“春花秋月同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明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同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同,可又不能不“回首同。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同“故國同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同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dāng)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恨唱——“問去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同詩人先用發(fā)人深思的設(shè)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同,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同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xiàn)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詞以明凈、凝練、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shè)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同,“一字一珠同。全詞虛設(shè)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yīng),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fēng)”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dāng)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據(jù)史書記載,李煜當(dāng)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逼埱彝瞪男怯忠淮未猴L(fēng)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叵肫鹉咸频耐醭⒗钍系纳琊ⅰ约旱墓蕠鴧s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fēng),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xiàn),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坝帧秉c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僅僅朱顏改!奔词埂肮蕠豢盎厥住,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dāng)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fā)人深思的設(shè)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但顯示了愁恨的悠長長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xiàn)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使用比喻、對比、設(shè)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shè)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不過一氣流注,最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队菝廊恕肪褪乔Ч艂髡b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shù)效果!按夯ㄇ镌隆边@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lián)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么時候才能了結(jié)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shè)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zhuǎn)而自問,“往事知多少!薄巴隆碑(dāng)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么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fù)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fēng)”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fēng),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fēng)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jié),還要繼續(xù);而自己仍須茍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肮蕠豢盎厥自旅髦小笔恰霸旅髦胁豢盎厥坠蕠钡.倒裝!安豢盎厥住保吘够厥琢;厥滋帯暗駲谟衿鰬(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爸皇恰倍忠試@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yīng),反復(fù)強調(diào)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fēng)”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yīng)猶在”和“改”對比!坝謻|風(fēng)”、“應(yīng)猶在”又呼應(yīng)“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yīng)“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huán),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后,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于輕描淡寫,或失之于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zhèn)娜苏Z”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并茂的詞句作結(jié),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jié)構(gòu)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shù)人而已!保ā度碎g詞話》刪稿之四○)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三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jié)。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shù)往事涌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fēng)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里宮殿的雕欄玉砌應(yīng)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jié)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绖《默記》卷上:“又后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于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云!鯂S《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xué),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然有釋迦,基督擔(dān)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崩铎媳欢舅,跟他寫這首詞有關(guān),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dān)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jīng)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里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guān)系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dān)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杰出成就。

  宋朝陳郁《藏一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约尤邳c,已覺精采。至寇萊公(準(zhǔn))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觀)云‘落紅萬點愁如!(《千秋歲》),肯出于藍而勝于藍矣。”這里對這首詞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愁作了評論。李白的詩句是寫別情的長可以跟東流水比,詩在金陵寫的,這個東流水是指長江。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為他懷念故國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詩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李煜的詞是用遠離自己的長江來作比,在這個比喻里就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為深厚。再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東流水”的形象更為鮮明。又“東流水”是比“別意”的“短長”,“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愁的無窮無盡。這是兩者的不同處,說明李煜的故國之痛更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點”?軠(zhǔn)的詞:“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边@是用春水來比柔情,這個柔情也指別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說是摹仿李白的詞意!叭绱核,也不能與李煜詞句相比。秦觀的詞句:“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笔菍憽半x別寬衣帶”的離情別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里朱顏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確是名句。不過李煜的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別緒更為深沉,也寫“朱顏改’,是結(jié)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四

  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恒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fā)了亡國后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語語嗚咽,令人不堪卒讀。春花浪漫,秋月高潔,本令人人欣喜,但對階下之囚來說,卻已了無意趣了。"何時了"三字雖問得離奇,實含兩層意蘊:往昔歲月是何時了卻的?劫后之殘生又將何時了卻呢?這表明了他對生命的決絕心態(tài)。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更具體印證了春花秋月無法終了的事實。由小樓進而聯(lián)想到故國,"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語。"月明中"既是呼應(yīng)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將小樓、故國,人生等等統(tǒng)統(tǒng)籠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則李煜個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類之大悲哀。

  換頭承故國明月,點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詞到此為止的六句,都是兩兩對照,寫出永恒與無常的巨大反差,表現(xiàn)作者對宇宙與人生關(guān)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經(jīng)不可能由此激發(fā)出進取的激情,而只能在與生命決絕前,放縱一下悲哀的心情,任憑自己沉溺在這種無邊的生命悲歌中,靜靜地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

  煞尾兩句自問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懷,寫出愁思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休無止、無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許多,但此句不僅新穎警辟,而且既貼切又富有力度。遂為名句?膳c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劉禹錫"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無限似儂?";秦少游"落紅萬點愁如海"等參讀。

  唐圭璋《李后主評傳》指出:"他身為國主,富貴繁華到了極點;而身經(jīng)亡國,繁華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極點。正因為他一人經(jīng)過這種極端的悲樂,遂使他在文學(xué)上的收成,也格外光榮而偉大。在歡樂的詞里,我們看見一朵朵美麗之花;在悲哀的詞里,我們看見一縷縷的血痕淚痕。"

  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3

  虞美人·聽雨 宋朝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fēng)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至暮年,兩鬢斑白,獨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想到人世的悲歡離合,似乎總是那樣的無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隨那窗外的雨,在階前點點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注釋

  虞美人:著名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昏:昏暗,羅帳:古代床上的紗幔。

  斷雁:失群孤雁

  僧廬:僧寺,僧舍。

  星星:白發(fā)點點如星,形容白發(fā)很多。無情:無動于衷。

  一任:聽?wèi){。

  《虞美人·聽雨》賞析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梨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钡窃谑Y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的間不同、地域不同、環(huán)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fā),通過的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xiàn)的雖然只是一的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shù)容量!案铇恰薄ⅰ凹t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出現(xiàn),傳達出春風(fēng)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的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笙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xiàn)出來。這的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盡管這屬于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fēng)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木,反襯后面的處境的凄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fēng)急云低的江秋雨木,一只失群孤飛的大雁。這里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里的游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的的涌在心頭。這的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lián)系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lián)系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lián)系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翱椭邸奔捌渌闹茳c綴的“江闊”、“云低”、“斷雁”、“西風(fēng)”等衰瑟意象,映現(xiàn)出風(fēng)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后,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木中。

  “而今聽雨”的畫面,是一幅顯示他當(dāng)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fā)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余字中,一覽無余。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fēng)吹去。此的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jīng)歷得出的結(jié)論,蘊有無限“傷,不盡悲慨!耙蝗坞A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并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jīng)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控制能力。

  捷的這首詞,內(nèi)容包涵較廣,“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fā)星星。結(jié)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xiàn)了一個新的“情境界!耙蝗巍眱蓚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的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

  方位名詞的巧妙運用,是這首詞的一大特點!吧倌曷犛旮铇巧稀保窔g逐樂,無憂無慮,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樂的的光,因而一個“上”字,正好暗合作者這樣一種生活情境。“壯年聽雨客舟中”,這的期的作者,進士及第不久,南宋滅亡,他不肯仕元,開始了漂泊生涯!败浾Z燈邊、笑渦紅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離亂生活,使他惟有“的傷懷,于客舟中聽瀟瀟冷雨,吹瑟瑟西風(fēng),看遼闊的江面堆滿鉛灰色的云,失群孤雁傳來凄厲的哀鳴,心境一何愁苦悲涼!但這的的處境與暮年相比,還未到達極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貼切!岸衤犛晟畯]下”,已是白發(fā)老者的他,已經(jīng)嘗遍了悲歡離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幾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歡離合,已經(jīng)無法掀動他“情的漣漪,因而他能夠聽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經(jīng)麻木不仁、萬念俱灰了嗎?如果四大皆空,又為什么徹夜難眠呢?可見作者的憂愁痛苦不僅沒有得到解脫,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這另一種形式的愁苦,是情“的內(nèi)斂與深化。這的一個“下”字,自然與作者風(fēng)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個方位名詞,也許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際遇,確實能從這三個方位名詞上看出端倪,不是嗎?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以的間為順序,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凄涼的境遇和心情。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際遇,有著迥然不同的“受。

  《虞美人·聽雨》意境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xiàn)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fēng)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xiàn)實的描繪!岸瘛币辉~很好的說明了現(xiàn)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xiàn)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虞美人·聽雨》創(chuàng)作背景

  蔣捷生當(dāng)宋、元易代之際,大約在公元1274年(宋度宗成淳十年)中進士,而幾年以后宋朝就亡了。他的一生是在戰(zhàn)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余生的自述。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4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1、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此調(diào)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zhuǎn)兩平韻。

  2、了:了結(jié),完結(jié)。

  3、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yīng)猶:一作“依然”。

  5、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朱顏,紅顏,少女的代稱,這里指南唐舊日的宮女。

  6、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譯文

  這些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jié),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天晚上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fēng),在這皓月當(dāng)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yīng)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是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三年后,即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dāng)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賞析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队菝廊恕肪褪乔Ч艂髡b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shù)效果!按夯ㄇ镌隆边@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lián)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么時候才能了結(jié)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shè)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zhuǎn)而自問,“往事知多少!薄巴隆碑(dāng)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么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fù)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薄皷|風(fēng)”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fēng),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fēng)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jié),還要繼續(xù);而自己仍須茍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肮蕠豢盎厥自旅髦小笔恰霸旅髦胁豢盎厥坠蕠钡牡寡b!安豢盎厥住,但畢竟回首了;厥滋帯暗駲谟衿鰬(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爸皇恰倍忠試@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yīng),反復(fù)強調(diào)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fēng)”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yīng)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fēng)”、“應(yīng)猶在”又呼應(yīng)“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yīng)“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huán),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后,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于輕描淡寫,或失之于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zhèn)娜苏Z”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并茂的詞句作結(jié),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jié)構(gòu)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shù)人而已!

  作者簡介

  李煜為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于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系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然不通政治,但他的藝術(shù)才華卻非凡。精通書法,善于繪畫,通曉音律,詩和文都有一定造詣,尤其是他的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地杰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盡管在政治上李煜是一個失敗著,但是他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5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朝 陳與義

  余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fù)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zhèn)。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譯文

  我曾在紹興四年(1134)出守湖州時路過這里,時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來,是立秋后三日,只見滿湖荷花盛開,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無垠,遂記之以詞。

  劃著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穩(wěn)地行進著,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后退去。我因為托病假才有機會來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后新秋的美麗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注釋

  甲寅(yín)歲:即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

  春官:即禮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miǎo):秋末。

  無復(fù)存:意謂全部凋萎。

  乙卯(mǎo)歲:指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

  瑣闥(suǒ tà):指宮殿門上鏤刻的連瑣圖,這里代指宮門。

  奉祠(cí):宋代設(shè)祠祿之官,有宮觀使、提舉宮觀、提點宮觀等職。多以宰相執(zhí)政兼領(lǐng),以示優(yōu)禮。老病廢職之官,亦往往使任宮觀職,俾食其祿。以宮觀使等職,原主祭祀,因亦稱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選擇定居之地。后泛指擇地定居。

  青墩(dūn)鎮(zhèn):湖州南邊的一座小鎮(zhèn)。在桐鄉(xiāng)縣北二十五里,與湖州烏鎮(zhèn)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開色澤鮮艷。

  扁(piān)舟:小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平度:船在水面平穩(wěn)行駛。

  病夫:詞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凈,猶如用水洗過一般。

  拏(ná)舟:謂牽舟,這里指乘船。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賞析

  詞的上闋,以是松的筆觸捕繪了清新的景致,彰顯際詞人無官一身是的瀟灑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兩句中,“三日”是寫實,從臨安到青墩,水路約需三日行程;“秋塘”點明季節(jié)和時間,用語精練而又準(zhǔn)確;“平度”二字,寫際了舟行的平穩(wěn),反映了詞人心情的恬適。“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兩句中,“病夫因病”,詞人自稱“病夫”,其實不過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謂“因病得來游”。也是一種因禍得福的遁詞。表面上像是暗自慶幸,實際上是聊以白嘲,內(nèi)心當(dāng)藏有難言的痛苦。語言直而能紆,質(zhì)而見巧,從而刻畫了詞人內(nèi)心痛苦而外貌曠達的自我形象。

  詞的下闕“去年長恨拿舟晚,揚見殘荷滿”兩句,使詞人的思緒從眼前轉(zhuǎn)移到了過去,與上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揚”字與前面的“長恨”相呼應(yīng),表達了無限悵憾的心情。從詞情發(fā)展上來說,是一跌!敖衲旰我詧缶,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二句,詞筆又拉回來寫乙卯歲奔赴青墩的情景,徑承上闋意脈,抒發(fā)此時感慨。從詞情來說是一揚。在這一跌一揚之中,詞人的喜與恨種種感情變化,內(nèi)心矛盾,便曲曲傳際,沁人心脾。

  全詞在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上勻整對稱,濃淡相宜,情景事渾然一體。行文意境清曠,抑揚跌宕,情寓景中,頗耐尋味。在虛虛實實中刻畫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自我形象。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創(chuàng)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六月,詞人托病辭職,以顯謨閣直學(xué)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實際上是領(lǐng)俸祿閑居,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出發(fā)。這首詞可能是詞人作于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里。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6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fēng)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yīng)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翻譯

  在宜州看到梅花開放,知道春天即將來臨。夜盡時,遲遲聞不到梅花的香味,以為梅花還沒有開放;早晨起來,才發(fā)現(xiàn)在面南的枝條上已開滿了梅花,真是沒有想到。女子在鏡臺前化妝,引起了梅花的羨妒,就飄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見到這種景象,便希望暢懷酣飲;現(xiàn)在就不同了,自從被貶離開汴京,十年來,那種青年人的情懷、興致已經(jīng)不存在了。

  賞析

  此詞為山谷因?qū)憽冻刑煸核洝繁怀⒅笧椤靶覟?zāi)謗國”而貶謫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后所作。全詞以詠梅為中心,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對比性總結(jié),既表現(xiàn)出天涯見梅的喜悅,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寫不勝今昔之慨,表現(xiàn)出作者心中郁結(jié)的不平與憤懣。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國數(shù)千里,說是“天涯”不算夸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作者很詫異。“梅破知春”,這不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開放,意謂春天來臨;而且是側(cè)重于地域的聯(lián)想,意味著“天涯”也無法隔斷“江南”與我的聯(lián)系(作者為江西修水人,地即屬江南)!耙灿小保鞘剂衔醇、喜出望外的口吻,顯見環(huán)境比預(yù)料的好。

  緊接二句則由“梅破”,寫到梅開。梅花開得那樣早,那樣突然,夜深時嗅到一陣暗香,沒能想到什么緣故,及至“曉來”才發(fā)現(xiàn)向陽的枝頭已開繁了。

  雖則“開遍”,卻僅限于“向南枝”,不失為早梅,令人感到新鮮,喜悅!耙龟@(其時聲息俱絕,暗香易聞)風(fēng)細(恰好傳遞清香)”時候才“得香”,故云“遲”。此處用筆細致!耙灿小北憩F(xiàn)出第一次驚喜,“不道”則表現(xiàn)出又一次意外,作者驚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滿懷江南之春心。一個關(guān)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見于作者筆端!短接[。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币痪洹坝衽_弄粉花應(yīng)妒,飄到眉心住”不但將舊典翻出新意,而且還表現(xiàn)出一個被貶的老人觀梅以致忘懷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賞梅,對著如此美景(“個里”,此中,這樣的情景中),總想把酒喝個夠;但現(xiàn)不同了,經(jīng)過十年的貶謫,宦海沉淪之后,不復(fù)有少年的興致了。結(jié)尾詞情上是一大兜轉(zhuǎn),“老”加上“盡”的程度副詞,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憤之情得到充分表現(xiàn)。用“愿杯深”來代言興致好,亦形象有味。

  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摯,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風(fēng)貌的寫照。全詞由景入手,婉曲細膩;以情收結(jié),直抒胸臆。整首詞風(fēng)格疏宕,頗具韻味。

  作者先寫在邊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著寫夜晚微風(fēng)中傳來梅花幽香,最后寫早晨梅花開滿枝頭。由“梅破”到“得香”再到“開遍”,作者很有層次地描寫了梅花。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7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翻譯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jié),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fēng),在這皓月當(dāng)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yīng)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xiàn)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jié)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厥淄,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jù)史書記載,李煜當(dāng)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逼埱彝瞪男怯忠淮未猴L(fēng)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fēng),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xiàn),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北M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dāng)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fā)人深思的設(shè)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xiàn)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yōu)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shè)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shè)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8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注釋

  ①此調(diào)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diào),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zhuǎn)兩平韻。

  ②了:了結(jié),完結(jié)。

 、燮觯号_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yīng)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菥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賞析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jù)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全詞以問起,以答結(jié);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diào)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yīng)。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shù)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fēng)”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fā)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dāng)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jié)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diào)》“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jié)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nèi)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tài)——“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yīng),并借用它來抒發(fā)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nèi)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tài)。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wèi)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shù)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9

  虞美人晏幾道翻譯賞析,這是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重要作家晏幾道所創(chuàng)作的詞作,這首詞中著意刻畫的女子形象,隱含著作者自傷幽獨之感。

  原文:

  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

  晏幾道

  曲闌干外天如水,昨夜還曾倚。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圓時候、望歸。

  羅衣著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一春離恨懶調(diào)弦,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

  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字詞解釋:

 、俪酰簞偡謩e時。

 、陂L:同常。

 、哿_衣著破:著,穿。

  ④ 閑淚:閑愁之淚。

  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翻譯:

  回廊上的欄桿曲曲彎彎,外面的天色像水一樣清澈湛藍。昨天晚上,我也曾在這里憑倚欄桿。人們都把明月比作佳期,認為月滿時人也會團圓。因此我每天都在這里倚眺望,盼望心上人早日回到身邊。

  綾羅的衣服雖已穿壞,但以前的余情尚在,令我緬懷留戀?墒遣恢眯性谕獾挠巫,是誰讓他把初衷改變。一春以來,因為離愁別恨而滿懷愁怨,也懶得撫箏調(diào)弦。還有那兩行因閑愁而傷心的眼淚,滴落在那寶箏的面前。

  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創(chuàng)作背景:無

  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懷人怨別的傳說超標(biāo)。在刻畫女主人公的行動和心態(tài)時,卻很有很有藝術(shù)特色。上片寫圓月夜倚欄盼望人歸,突出期盼之急切,下片寫癡情不改、滿懷離恨的愁苦幽怨,上片寫倚欄望月盼歸,下片寫整個春天都充滿離恨別情。

  起首兩句主寫倚闌,而寫今夕倚闌,卻從“昨夜曾倚”見出,同樣一句詞,內(nèi)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連夜皆倚闌而望,當(dāng)還有多少個如“昨夜”者!“ 天如水” ,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與清涼,可是其意不在于寫天,而在于以明凈的天空引出皓潔的明月。歇拍兩句寫女主人公的對月懷人。男子去后一直不回來,也沒說準(zhǔn)什么時候回來,她結(jié)想成癡,就相信了傳統(tǒng)的或當(dāng)時流行的說法—— 月圓人團圓,每遇月圓,就倚闌苦望。詞中寫女主人公倚闌看月,從希望到絕望,有其獨到之處!俺鯇ⅰ笔钦f“本將”,這一語匯,便已含有“后卻不然”的意味。下面卻跳過這層意思,徑寫“長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俺酢弊制,“長”字承轉(zhuǎn),兩個要緊的字眼,括盡一時期以來望月情事,從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癡情和怨意。

  過片兩句,從等待無望而終于悟知癡想成虛。“羅衣著破”,是時長日久;“前香在”,則以羅衣前香之猶存比喻往日歡情的溫馨難忘,委婉表達對舊情的繾綣眷戀!芭f意誰教改?”問語怨意頗深。人情易變,不如前香之尚在;易散之香比人情還要持久,詞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結(jié)拍二句,點出全詞的“離恨”主旨,以“一春”寫離恨的時間久長,以“懶調(diào)弦”、“兩行閑淚”形容離恨的悲苦之深,將愁極無聊之感抒寫到極致。春日本為芳思纏綿之時,然而日日為離恨所苦,自然無心調(diào)弦彈箏,然而又百無聊賴,于是不得不對著箏弦黯然神傷。這種內(nèi)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現(xiàn)得維妙維肖。陳延焯謂“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確然不錯。此詞運筆有迥環(huán)往復(fù)之妙,讀之使人心魂搖蕩,低徊不已。

  全詞刻畫人物心理細膩生動,詞意哀婉,語言質(zhì)樸,構(gòu)思巧妙,感情真摯。

  個人資料:

  晏幾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漢族,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fēng)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虞美人翻譯及賞析9篇】相關(guān)文章:

虞美人 宜州見梅作原文及賞析10-15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秋思》原文及翻譯賞析10-19

《落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2-28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原文及賞析10-17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原文及賞析10-15

虞美人·廉纖小雨池塘遍原文、注釋及賞析11-19

《虞美人·疏籬曲徑田家小》周邦彥宋詞注釋翻譯賞析04-13

石竹詠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詠鵝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