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xiāng)》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故鄉(xiāng)》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對家鄉(xiāng),我們永遠都有種割舍不斷的情感,這種情一直跟著我們,無論我們走的多遠,它永遠是我們心里的一個結。月是故鄉(xiāng)明,景是故鄉(xiāng)美。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就是一篇關于思念家鄉(xiāng)的文章,它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11課《故鄉(xiāng)的蘆葦》。作者通過對故鄉(xiāng)蘆葦?shù)幕貞? 傾訴了對家鄉(xiāng)的懷念與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這篇文章突出了語言美和情感美。因此教學中要“帶學生在文章里走一個來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如詩如歌的語言,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要引導學生在品讀中體會寫法,在品詞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方法。
1、在朗讀和品讀中感受課文準確形象的語言和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3、小組合作,解決生字生詞。
教學重難點:
1、從文章準確、形象的語言中體會作者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2、學習品讀,鑒賞文章優(yōu)美的詞句和段落,并積累下來。
二、說教法
1、課堂上注重融情。在語文課堂里,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一次情感經(jīng)歷的過程。因此,教師引導學生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并在音樂的感召下,放飛孩子想象的空間。
2、引領孩子去讀書。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新課程改革,更提倡我們的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去主動學習,更要在讀中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這堂課上,李老師引導學生以讀為前提,以讀為中介,以讀為紐帶,以讀為歸宿,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
3、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感悟是一種心理活動,更是一種感情經(jīng)歷。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自己的情感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升華。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主要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質疑問題、自讀解疑、讀議領悟中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空間,讓學生發(fā)表個人獨特的見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四、說教學程序
。ㄒ唬、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故鄉(xiāng)的云》,感受游子對家鄉(xiāng)的那種思念之情。
板書課題:看到題目,同學們想到了什么?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呢?讓學生質疑,既培養(yǎng)了學生質疑能力,又能以此為主線展開自主學習活動。
。ǘ、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是讓學生讀準字音,正確朗讀課文;
二是小組合作,解決生字生詞;糾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讀音。
三是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故鄉(xiāng)的蘆葦。他對蘆葦?shù)降子幸环N什么特殊古的感情?
(三)、精讀課文
1、讓學生通讀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生匯報:!故鄉(xiāng)的蘆葦!因為你給過我不少童年的歡樂,所以我一直對你懷有一種特殊的親切之感。以此為主線,展開朗讀,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2、在文章的哪些段落你能感覺到作者的'快樂,找一找,然后讀給大家聽。學生首先找到描寫家鄉(xiāng)美景的的句子,指導朗讀,然后找到描寫家鄉(xiāng)趣事的段落,說一說寫了幾件事,從這幾件事中能看出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之情。
3、學生邊讀邊匯報,說一說你的理解。以讀貫穿整個課堂,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快樂,在讀中感悟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并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4、教師指導朗讀,適時點撥,有層次的找出讓作者感到快樂的幾件童年趣事。針對描寫蘆葦?shù)木渥樱w會美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真正體現(xiàn)了新課標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和作者心靈相通。
5、回歸全文,播放《小城故事》的音樂,教師范讀文章,又一次在輕柔的音樂中,感受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也讓我們在音樂中引起無限遐想,想著作者的故鄉(xiāng),也想起我們自己的故鄉(xiāng)。
6、拓展延伸,教材只是我們使用的工具,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教材而不是死學教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安排了小練筆,讓我們的課堂真正融入生活。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堂課中,老師能夠充分的利用教材,而不是死學教材,而且把握了閱讀教學的重點,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真正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理念。
《故鄉(xiāng)》說課稿2
一、 教材說明:
《安徒生的故鄉(xiāng)》是小學語文實驗本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的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故鄉(xiāng)——美麗的丹麥城市奧頓斯。這篇課文以奧頓斯的美麗為主線,具體描寫了房屋、小河、樹木、以及小河兩岸的景色和小河給安徒生帶來的幻想,以此來突現(xiàn)奧頓斯這座城市的美麗。課文把小河兩岸的景色描寫得十分美麗!扒逵牡男『印保熬従彽貜某鞘写┻^”不僅寫出了小河河水的清澈,更寫出了小河給這座城市帶來的一片寧靜氣氛!凹t葉似火的丹楓”、“疏疏落落的白樺”、“長條拂水的垂柳”更讓小河兩岸,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而在小河上浮游的小天鵝,又使小河變得富有生命,這一靜一動地描寫著實讓人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我班的學生活潑開朗,尤其是部分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樂于了解課文之外的有關知識,而且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他們也能將所學所知運用到課堂中來。入學來,他們課堂上的表現(xiàn)從原來的膽小怕、回答問題,到現(xiàn)在自信、敢于發(fā)言表現(xiàn)自己,課堂氛圍有了明顯的轉機。在小班化教學實踐過程中,同學們能夠發(fā)揮小組學習的優(yōu)勢,在組長的帶領下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其中也不乏有個別學生膽小、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小組合作不夠默契等現(xiàn)象。
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在語言環(huán)境中認讀13個生字和11個詞語。注意“緩”、“疏”的字形;理解詞語“疏疏落落”、“紅葉似火”、“長條拂水”
2、能順暢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3、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展開想象,把
句子說具體。
4、 積累課文中描寫景色的詞語和句子,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說話。
重點、難點: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指導學生用“讀課文、找句子、理解詞句、品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奧頓斯的美麗。
2.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順暢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3.積累語句,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說話。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聽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到導入課文。
2、通過子讀課文,學生認識課文中的生字,詞語,并能把課文讀正確。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指導學生用“讀課文、找句子、理解詞句、品句子”的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句來感受奧頓斯的美麗。
4、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讓學生順暢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5、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用“有……有……還有……”的句式展開想象,把句子說具體。
6、幫助學生積累語句,運用課文中的句子看圖說話。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
1、通過全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丹麥城市奧頓斯的美麗。
2、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安徒生,激發(fā)學習閱讀的興趣。
四、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是我們推進二期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改的基本理念如果是先進的,是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的,最終只有切實地落實在我們課堂教學的實際行為中,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穩(wěn)定的、持續(xù)的、具有多種推動力的效果。新課程標準這樣定義語文的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倍谡n改強調(diào)優(yōu)化學習方式,倡導有效的接受與體驗,重視語言的積累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在教學《安徒生的故鄉(xiāng)》這一課中,讓學生與自我體驗,在品句中積累,在體驗反思中,升華情感,提高人文素養(yǎng)。學生的閱讀活動,通過與作者的對話,達到對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fā)現(xiàn)”,最終達到知識的傳遞與精神的升華,使自己的內(nèi)在的生命本質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新的形式。與作者對話,與作品對話,學生的心靈受到撞擊,若因勢利導巧妙地給學生搭建與自我對話的平臺,就會促發(fā)他們心靈的火花,在類比聯(lián)想中,會出現(xiàn)頓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華。因此,我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策略:
1.講述故事,激發(fā)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能吸引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nèi)在狀態(tài)——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睂耄q如文章的‘鳳頭’,小巧玲瓏,它能在極端的時間內(nèi),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fā)學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感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在教學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是誰寫的?關于安徒生你想知道什么?這兩個問題學生十分感興趣,學生帶著問題在很短的時間里抓住學生的思緒,很快地就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這樣,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fā)了他們的熱烈的求知欲。
2.抓住關鍵,品讀句子。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边@種對話首先是讀書的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教學過程的自我建構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閱讀理解基礎之上的。因此,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加深理解。語文再現(xiàn)生活是通過理解、想象、體會來實現(xiàn)的,是與讀者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鏈接的結果。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學生想象,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意境,領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特別是對引導學生語言表達,積累規(guī)范語言。因此,我重點抓住課文中描寫安徒生故鄉(xiāng)風景的語句,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并說出喜歡的理由。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來理解詞語,品味句子的魅力所在。如:在教學第二小節(jié)時,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說出句子的關鍵之處,在朗讀過程中理解“疏疏落落”、“紅葉似火”、“長條拂水”等。同時,詞語教學的形式多樣,更加便于學生學會如何去理解詞語。
3. 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課標》指出:不同年級學生,讀的側重
點、讀的形式是有區(qū)別的。低年級學生是最難“潛心”的,讀的意識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是讀好書。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讀中進行的。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在倡導學生主體,尊重學生感受,語文教學要關注生命,要回歸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語文閱讀教學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的課堂上學生潛心讀書,書聲瑯瑯;新的課堂上,有豐富的情境,有體驗、感悟和想像;新的課堂充滿了智慧的討論、情感的交融;課堂上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和體驗……因此,在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小組內(nèi)的朗讀、組間自由組合的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熟記課文的語言。整堂課書聲朗朗,在幫助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同時,引導學生運用這些語句。
4. 互幫互助,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交流,是小班化教學中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使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大大增多。不敢在班上發(fā)言的,可以在小組討論時發(fā)言,這樣同學間相互啟發(fā),相互幫助,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協(xié)作意識和互助精神;同時又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發(fā)言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及自主精神。在小組學習活動中,要訓練學生認真聽聽別人的意見,學會與別人交流看法,耐心傾聽別人說話等,當要陳述自己的觀點時,應先想后說并控制好交流的音量,談出自己的意見時,語句要婉轉,同時要樂于接受別人的意見,建議中肯時要及時接納。只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后,他們所煥發(fā)出來的學習激情和智慧則是無可限量的。然而,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中要起指導作用,并擔任巡視者,及時督促學生人人參與學習與討論,并隨時解答學生在討論中產(chǎn)生的疑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幾次合作學習,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一步一步地學習課文。課堂上我也深入到幾個組內(nèi),作為組內(nèi)普通的一員與學生共同學習,在學生遇到困難難以解決時適時加以點撥,協(xié)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由于學生年齡小,小組合作學習還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的學生仍表現(xiàn)出拘謹,膽小,不夠主動,這還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引導。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實踐有很多形式,其中讀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實踐形式。 我們應該讓學生走進課文呈現(xiàn)的情感世界,引導他們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課文,感受文中美麗的情境。
《故鄉(xiāng)》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的一篇選讀課文。課文雖然短小,但層次清楚,語言優(yōu)美簡潔、樸實親切。作者抓住楊梅的特點,進行細膩地描寫,是一篇難度適宜的指導學生仿寫水果的狀物抒情記敘文。
二、說教學目標
盡管《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只是一篇選讀課文,但卻是是一篇引導學生狀物的好范文,可以把它當作一篇精讀課文來研讀。課標提出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為此,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體會作者熱愛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了解課文的寫作特點,能仿照課文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
3、要求學生認識與理解“貪婪、吮吸”等9個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思想目標激發(fā)學生熱愛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三)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口語表達、朗讀、審美、繪畫等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難點是學習作者描寫楊梅果形、色、味的方法,任選一種水果,抓住一個特點,進行仿寫。
四、說教學過程
(一)揭題談話,聚焦“楊梅”。
1、導語:小朋友們,寧波鎮(zhèn)海有一位鄉(xiāng)土小說家叫王魯彥,雖然離開故鄉(xiāng)十幾年,可是對故鄉(xiāng)的楊梅卻始終念念不忘。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作者的故鄉(xiāng),去看一看那里的楊梅。
2、板書并齊讀課題: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
(我創(chuàng)設這樣的導語引出故鄉(xiāng)的景物,是為了給學生一個感情基調(diào),營造出一種“眷戀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氛圍,借以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思念之情。)
(二)初步讀文,解決生字詞并初步理清文章脈絡
1、出示學習方法,明確目標
2、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 A、出示第一組詞語認讀,重點讀好“婪、吮”!柏澙贰痹谧值渲杏袃煞N意思,讓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理解這里的貪婪并不是貶義詞。接著讓學生觀察這組詞語,總結出著四個詞語是描寫楊梅樹的(板書:楊梅樹)。
B、出示第二組詞語,認讀并小結是描寫楊梅果的(板書:楊梅果)。
3、出示填空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三)自主閱讀,提煉寫法。
(一)、自主讀“描寫楊梅樹”的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象畫面,圈畫相關詞語,關注“擬人”的寫作手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楊梅樹:吮吸伸展歡笑)
(二)、品讀“描寫楊梅果”的第3——5自然段,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共同探究。
1、自讀課文3-5自然段,說說你最喜歡的是楊梅果的哪個方面。(教師傾聽反饋,了解學生對課文的了解程度。)
2、學習第三自然段,總結學法。
(1)、認真默讀第三自然段,合作探究。
(2)、這段話寫了楊梅果的哪個方面?
(3)、作者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呢?
、賹Ρ葍啥卧,
A:楊梅圓的,遍身生著小刺。
B: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
[這一步的設計是用比較法來欣賞詞句,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白“如何寫具體”。有了比較,學生才能體會到作者細膩的描寫手法,同時讓學生明白要觀察入微,才能描寫細致,才能表達真摯的情感。](相機板書樣子)
(4)、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俾犂蠋煼蹲x,仿讀。
②說說從字里行間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感情?
、蹖W生感情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這篇文章語言文字非常優(yōu)美、精練簡潔,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通過仿讀、比賽讀等多種方式讀出作者的喜愛楊梅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誦讀是學習本課的學習方法之一。]
(5)、學法總結
[總結了學法,讓學生自學后兩段有法可循。這樣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學習。]
3、學生自學“顏色、味道”兩方面。
(1)、自學其他兩個方面,由各組進行匯報。(不完整的或是有說錯的,讓學生進行互相糾正。)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
①匯報第四自然段(楊梅的顏色先寫顏色的變化,接著寫了變黑的原因,最后寫了果肉,汁水的顏色。)
、趨R報第五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寫了味道的變化,又用小時候吃楊梅的故事來證實楊梅甜中帶酸。)
(三)回歸第一自然段,點題。
作者之所以能把如此細膩地描寫楊梅,是因為他深愛這故鄉(xiāng)的楊梅,更深深地愛著自己的故鄉(xiāng)。指導學生帶著自豪、思念的語氣朗讀第一自然段。
(四)仿照課文,練習說話。
1、教師小結寫法,學生再次回顧。
讓一個學生說說作者的`寫法,然后教師小結:作者寫《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先是介紹楊梅樹,隨后寫楊梅果,按照季節(jié)、形狀、顏色、味道四個方面來寫,從中又穿插了跟這方面有關的經(jīng)歷和趣事,字字句句都表達出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2、挑選一種水果,用上文中的好詞佳句,同桌互說一個片段。
要求學生抓住一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中的一個特點,同時不要忘記說一說與這種水果有關的經(jīng)歷或者趣事,先和同桌聊一聊。
(在自主閱讀,提煉了寫法以后,也就是學生體驗、理解了作者“眼看、手摸、嘴嘗”的觀察方法的基礎上,我安排了“仿照課文的寫法,說說自己喜愛的水果”這個環(huán)節(jié),第二學段開始‘習作’,這是為了降低學生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所以,總結了寫法,讓學生有章可循。鑒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我選擇了讓學生說自己喜歡的水果,實現(xiàn)寫法的遷移。)
(五)課外實踐
1、喜歡文學的你,摘抄本文的的好詞好句。
2、喜歡畫畫的你,畫出你心中江南的楊梅。
3、喜歡朗讀的你,可以配樂朗讀。
4、喜歡背誦的你,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5、喜歡上網(wǎng)的你,遨游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楊梅的資料。
[課外實踐活動采取了分層教學,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興趣盎然地完成作業(yè)。分層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自由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空間,提供自主學習,自由發(fā)展的機會。]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六、說課件
本堂課教學多媒體可見的使用拓寬了學生視野,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變抽象為具體,直觀、生動的圖片使學生對楊梅的顏色變化及樣子有了直觀印象,建立了形象思維,使學生迅速進入教學情境,更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利用課件,迅速地把課程資源顯現(xiàn)在學生面前,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
《故鄉(xiāng)》說課稿4
一、教學內(nèi)容說明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豆枢l(xiāng)》是本單元小說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且《故鄉(xiāng)》兼?zhèn)湫≌f與散文的特長,容量較大。我擬訂四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平實教學,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簡介文體知識抓基礎教學,熟悉文本;第二課時:生動教學,品析人物形象品讀文章主題;第三課時:平實教學,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主題,讀寫結合;第四課時鞏固,品味語言特點,提示課后練習。本節(jié)課所說是第三課時的內(nèi)容。
二、教學目標
。▎卧螅簩W習這篇小說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對話描寫和對比手法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并通過學習,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故我擬定如下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本節(jié)課學習人物形象的描寫:本文作者運用對比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學習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對比描寫的表達方法,提高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跳讀/精讀的方法品味人物描寫,感悟對比手法的妙用。
情感目標:感受名家名篇的藝術美,感知舊中國農(nóng)民的悲慘命運!
三、教法、學法說明
在學法方面,我選擇“讀寫結合”法。先導讀,引導學生跳讀、品讀,現(xiàn)學現(xiàn)用。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主要目標,注意教學的靈性。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直觀教學,多媒體演示法。
四、教學過程
在教學中,我將以“對比手法”的分析為切入點,按“溫故——知新——小結——延伸”的思路進列教學,過程如下:
。ㄒ唬┦紫纫栽O問導入,設兩問:(3分鐘)
1、我們所學的《故鄉(xiāng)》的體裁是——————————?小說有哪三要素?回顧小說的三要素(多媒體顯示)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豆枢l(xiāng)》中有哪些人物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對閏土有何印象?
。ǘ⿵亩雽W生對閏土兩個不同形象的對比分析我將設置四個方面的問題,已達到學習對比手法的目的(22分鐘)
1、首先給學生介紹常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列為描寫、心理描寫等,接著用設問引導學生探尋:《故鄉(xiāng)》中閏土的外表有何變化?只是因年齡增長而變化嗎?請運用跳讀方法從課文中提取有關信息。(多媒體顯示引導學生從文章里找出對比所在,目的在于訓練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歸納、表達能力)作者通過外貌描寫,表現(xiàn)出閏土的巨大變化,和少年閏土形成鮮明的對比,判若兩人。學生可能提取的內(nèi)容:“紫色的”圓臉變作“灰黃”,這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yǎng)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靶置、銀項圈”變成了“破氈帽”,“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都說明了生活的極端貧困;“紅活圓實的手”變成了“松樹皮”,這是過度操勞的結果。教師引導:肖像的變化反映了家境的變化,家境的變化又折射出社會的變化。20年后的饑寒交迫、極度貧困、難以維持生計。正是當時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困苦的真實寫照。
2、語言對比。閏土與“我”的對話,從說話的態(tài)度到說話的內(nèi)容分別有哪些變化?(學生可能提取的內(nèi)容: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guī)矩”,可見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閏土不僅經(jīng)濟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嚴重摧殘。聽說少年好友回來,他“實在歡喜的了不得”、“這一點子青豆……請老爺……”又表現(xiàn)出他的淳樸、善良。他覺得本人的生活“非常難……總是吃不夠”,原因是六個孩子、“不太平”(兵匪欺凌)、“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guī)”(官紳壓迫)、“收成又壞”(饑荒)、“總要捐幾回錢”(苛稅)、“又只能爛掉”(經(jīng)濟破產(chǎn)),但對于為什么會“不太平”,又為什么“什么地方都要錢”等又想不清,說不明。因而他“只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他只是搖頭”,“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教師引導:本文語言描寫虛實結合。前6句用斷斷續(xù)續(xù)的話表達本人的心情和謙恭,結果用斷斷續(xù)續(xù)的話訴說本人的苦況。這里(虛)把閏土內(nèi)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變現(xiàn)狀的苦悶心情刻畫得非常形象、逼真。
3、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在神態(tài)方面有哪些變化?。學生可能提取的內(nèi)容:重逢時的.神情變化:歡喜——凄涼——恭敬。教師進一步引導:因少年好友的重逢而歡喜,因本人的現(xiàn)狀而凄涼,因等級觀念而恭敬。神態(tài)描寫簡潔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交談中用“仿佛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兩個比喻句來刻畫閏土的神情,故閏土的“呆滯、麻木”給人以深刻印象。
4、除此外,作者在寫閏土時還進列了哪些對比?(小結閏土的各方面的對比。多媒體顯示)
5、剛才我們分析了閏土的對比,下面請大家各自分析“楊二嫂不同形象”,請大家自讀課文完成表格。(學生簡述楊二嫂的對比過程。目的同上。提示: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揚二嫂外貌、語言、動作、神情的語段,想一想,前后對比反映了楊二嫂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教師提示:楊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變化也反映出城鎮(zhèn)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經(jīng)濟衰敗的另一個側面。)
(三)課堂小結:這樣對比,對文章有什么好處?(3分鐘多媒體顯示)
(1)突出人物形象。,令主題更加鮮明。
。2)突出人物的變化,使人物生動形象豐滿。
。3)對比手法的運用還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注意:對比的運用是為主題服務的!要處理好人物主次關系,突出主要人物,淡化次要人物。
。ㄋ模┞(lián)想運用:(15分鐘)
課堂練筆:用對比手法寫你熟悉的人物。注意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方面來仿寫。也可以從某一方面進列對比。(提示:中小學同學、兄弟姐妹、老師父母等。如有人寫媽媽:“嘮叨婆”變成了大老板。)
學生速讀片段,教師簡評。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前后對比中感情基調(diào)不一;抓不住人物的特征變化;對比描寫沒有為主題服務等等
。ㄎ澹┱n外作業(yè):當然,本文除了閏土的對比外,還有閏土與楊二嫂的陪襯、現(xiàn)實故鄉(xiāng)與記憶故鄉(xiāng)的對比、閏土、“我”這一代同水生、宏兒下一代的對比。請同學們在自習時間選其中一方面作簡要分析。
五、教學反思
這是魯迅先生一篇經(jīng)典的短篇小說。本節(jié)課我的教學理念:我以文章的“對比手法”為切入點,充分利用教材的“思維訓練的價值”,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對比”手法的運用。貫徹“有效教學理念”,分解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實踐讀寫結合的教學思想。以設問來推進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否則教學效果不明顯。
《故鄉(xiāng)》說課稿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故鄉(xiāng)》。說課的形式比較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問題就是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和突破問題。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步驟四個部分向各位老師說課。
一、說教材
《故鄉(xiāng)》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 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xiāng)》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nèi),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膚淺了。
《故鄉(xiāng)》寫于1921年,后編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nèi),特別是辛亥革命后10年間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凋敝,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xiàn)狀的強烈愿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二、說教法
教學理念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選擇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jù)。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教材編排的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而知識不系統(tǒng)往往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實這是將新課改與傳統(tǒng)教學對立了,教改要求老師不能局限于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盡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新課改是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
1、力求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小說就是要了解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敘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小說的藝術美。
欣賞魯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體到學習《故鄉(xiāng)》這篇小說就是(1)學習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2)了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并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把握起來還較容易的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小學教材中已出現(xiàn)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后對比鮮明!皸疃奔啊拔摇眲t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復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系。因此,本文的難點:
第一,引導學生把握 “楊二嫂” 這個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引導學生把握“我”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中關于“希望”的含義
突破難點時,單純憑借老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應以“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的確不明白時再發(fā)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說學法
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xiāng)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xiāng)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寫簡短的讀后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 “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tǒng)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8、練習法:“要實現(xiàn)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說步驟
(一) 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獜埦琵g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好處:1、溫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 3、反差強烈,引發(fā)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并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后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說
1、情節(jié):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2、人物:
(1)閏土:在小學出現(xiàn)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后對比鮮明。故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xié)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說的社會環(huán)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于經(jīng)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zhèn)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zhèn)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敗。
3、主題:
現(xiàn)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xiāng)》中關于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斗,必然落空,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斗,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xiàn)。
聯(lián)系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斗,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
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
備注: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huán)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總結
通過《故鄉(xiāng)》的學習,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說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魯迅,了解魯迅筆下的故鄉(xiāng),為以后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故鄉(xiāng)》說課稿6
一、說教材
。ㄒ唬┙滩暮單
魯迅筆下的小說《故鄉(xiāng)》選自他的短篇小說集《吶喊》,課文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與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的巨大變化為基本內(nèi)容,通過主人公閏土20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chǎn)的悲慘景象,揭示了廣大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說,特別是課文通過對比寫法來揭示主題、通過議論來深化主題的成功運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xiāng)》是人教社九年級(上)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的第一篇小說,是一篇教讀課文。根據(jù)教材編排及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教材中。提倡教師在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故鄉(xiāng)》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文中用對比手法來揭示主題的寫法,是開啟本單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單元《范進中舉》教學的一把鑰匙,也是開啟第六冊第三單元《變色龍》教學的一把鑰匙,可見其地位尤其重要!
。ㄈ┙虒W目標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習欣賞文學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著重培養(yǎng)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新的課程標準又反復強調(diào)教學設計要體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鑒于此,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我強調(diào)“三突出”原則,即突出“新課程要求”、“教材單元目標要求”、“學情特點”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小說相關的文體知識,已學的魯迅的作品;預習提示中的有關字詞。
。2)能力目標: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習對貧富懸殊的封建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產(chǎn)生無比的憤慨,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ㄋ模┙虒W重點、難點
本文是小說,其突出主題的關鍵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因此,《故鄉(xiāng)》的教學重點是:(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2)理解議論在文中的作用。難點是:我離開故鄉(xiāng)時心情與感受及課文最后兩節(jié)關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議論。
二、說教法
大綱及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貫徹啟發(fā)式原則,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鑒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點撥導學法;《故鄉(xiāng)》是現(xiàn)代文學的精品,全文共88個自然段,可教可學的內(nèi)容很多,為使學生學有所得,宜長文短教,目標單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課時目標教學法”。
三、說學吧法
世界上沒有哪種先進的教法,能離開相應的學法而取得成功的。語文教學要倡導“養(yǎng)習得法”,形成積極的行為定勢,以達到葉老提出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學中要求學生牢記課時目標,速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式感知課文,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程序(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ㄒ唬⿲胄抡n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復習舊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為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我是這樣導入新課教學的。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寫于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xiāng)》(板書課題)。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達對故鄉(xiāng)思念的情感,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字里行間融入了濃濃的思鄉(xiāng)情,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筆下的故鄉(xiāng)又是怎樣呢?
。ǘ┙榻B寫作背景
為使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寫作背景的介紹是必要的。新課程標準特別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diào)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鑒于此,寫作背景介紹采用學生介紹與老師補充相結合的方式:課前讓學生復習初二(上)中國歷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間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上課時教師適當補充作者寫作緣由,二者有機結合,實現(xiàn)學科的整合。
。ㄈ┱故颈竟(jié)課目標(目標(1)及目標(2)中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描寫揭示主題的寫法)
。ㄋ模┭凶x課文,落實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根據(jù)課前預習,檢查學生完成以下幾頂任務的情況:
。1)預習提示及文中相關的生字詞的讀音和意義的掌握情況;(2)會按照小說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結構簡要復述故事情節(jié)。(3)能找出三個情節(jié)中描寫的主要人物。(明確:閏土、楊二嫂)
設計意圖:了解文體知識及文學常識,掃清語言障礙,落實目標(1);把握全文脈絡線索和基本內(nèi)容,理清作品結構,培養(yǎng)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2、對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實本節(jié)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
《故鄉(xiāng)》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比來揭示文章主題的,因此,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抓《故鄉(xiāng)》中的“三變”來分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的。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文中的“閏土”“楊二嫂”20年前后在外貌、動作、神態(tài)以及對我的態(tài)度方面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xiāng)》中的“一變”即“人物之變”。具體做法是先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請男女同學在書上分別劃出描寫閏土、楊二嫂的有關文句;然后請男同學填寫少年、中年閏土變化表;教師再指導學生細讀描寫這兩個人物的重要語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進行,特別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導學生摹擬人物的口吻讀,然后讓學生討論并歸納人物性格。(板書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鄉(xiāng)和20年后的故鄉(xiāng)也不一樣,畫出描寫故鄉(xiāng)的主要詞語。
設計這個問題意在落實《故鄉(xiāng)》中的“二變”即“環(huán)境之變”。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閱讀文中有關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畫出重點詞語;然后請學生舉手作答,教師作適當點撥。
。3)“我”對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與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的情感是一致的嗎?為什么?
此題意在落實《故鄉(xiāng)》中的和三變即“我的心情的變化”。具體做法是先要求學生勾畫、品味有關語句,并結合上述“二變”理解其含義,學生舉手作答后然后教師點撥分析:“我”——對記憶中的故鄉(xiāng)無限向往、無限懷戀,不僅因為從此要遷居他鄉(xiāng),更因為故鄉(xiāng)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孩提生活;對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則只有悵惘失望之情,而這種心情之變,是因為故鄉(xiāng)的人情、環(huán)境之變。
落實文中“三變”分析后,我設計了問題(4):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故鄉(xiāng)蕭索、破敗,故鄉(xiāng)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題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明白作者通過“變”來揭示蘊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題。具體教師談談個人的見解。這樣設計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即欣賞文學作品,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思想感情傾向,能聯(lián)系文化背景寫出自己的評價。
。ㄎ澹┬〗Y,點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材無非是例子,教給學生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先請學生根據(jù)這節(jié)課學習小說的體會談談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然后教師再點撥閱讀和欣賞小說的方法有三:賞人物、賞情節(jié)、賞環(huán)境,本節(jié)課主要是通過賞人物和賞環(huán)境來認識小說主題的。
。┙Y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好的結語,應收到余音繞梁的實效,鑒于此,我是這樣設計結語的:
閏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復存在,多子、饑荒、兵、匪、官紳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變成了“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記憶中的美麗故鄉(xiāng)變得如此蕭索!難道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鄉(xiāng)?這就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
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對故鄉(xiāng)的苦難自然不會袖手旁觀,無動于衷;他一定會有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一定會有!
。ò耍┌鍟O計(略)
。ㄔO計意圖: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迫像十字架,舊社會勞動人民苦難深重,像釘在十字架上。板書上部是閏土的前后變化,下部是楊二嫂的前后變化,中間突出一個“變”字,體現(xiàn)了對比的寫作特點。也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圍繞“展示目標,落實目標”這條主線進行教學,教學中貫徹了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及學生的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抓住“三變”直奔主題的寫法,好比牽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網(wǎng)捕魚,綱舉目張。既突出了重點,又避免了從頭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發(fā)了學生興趣,突出了學生學習主體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故鄉(xiāng)》說課稿7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故鄉(xiāng)》。說課的形式比較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問題就是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和突破問題。下面我就按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向各位老師說課。
一、教材分析
《故鄉(xiāng)》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xiāng)》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nèi),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有點膚淺了。
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把握《故鄉(xiāng)》的內(nèi)容和結構,以及通過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主題的寫法,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即《故鄉(xiāng)》這篇小說按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為“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開故鄉(xiāng)”三部分。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到現(xiàn)實中所見到故鄉(xiāng)發(fā)生巨大變化為基本內(nèi)容,組織材料,展開情節(jié)。通過敘述與議論,景色描寫的手法,揭示了人們對農(nóng)村經(jīng)濟日益凋敝,農(nóng)村民生生活日益凋敝貧困的社會根源的思索的主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結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把握”閏土”“我”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肖像描寫”、“對比”等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而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掌握人物所蘊含的意義以及對作品主題的理解。
教學目標:
(1)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
(2)學習運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手法;掌握從細節(jié)、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3)了解封建等級觀念及制度的黑暗和罪惡,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二、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初三的同學,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還是不錯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同學們的時代相去甚遠,對于當時勞動人民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雖然同學們是喜歡閱讀小說的,喜歡小說中離奇的情節(jié)個、性鮮明的人物,但多數(shù)是停在直觀的感受上,還不習慣于深入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特點等。
因此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同學們在預習時多閱讀本小說,然后讓同學各自表達自己對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結合同學們的發(fā)言來引導同學來分析人小說中的人物,小說的主題、寫作的特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教法
由于初三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兩年的學習,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自學和分析判斷能力。因此,通過讓學生預習和閱讀課文,借助字典等學習工具,把握全文的內(nèi)容和結構,在理解和把握課文的內(nèi)容和結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深入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和議論來揭示主題這一目的,在授課過程中,把重、難點逐一突破。教學過程中,我會引導學生仔細深入地誦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應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和師生合作交流來體驗和創(chuàng)新。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兩種教學方法。 1.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尤其是“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1.探究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要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
2.合作交流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 點拔法:教師做出指導與解釋。
它的依據(jù)是:整體感知一篇文章最有效的方法是誦讀,且語言的語感培養(yǎng)離不開朗讀與背誦,文章的感情是通過朗讀才能真正體會出來的。采用合作交流方法是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使學生保持興趣與注意力。點撥法,是對不能解決的問題作必要的指導與解釋。
四、學法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堂課,我會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
1.朗讀分析法:學生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背景經(jīng)驗,激發(fā)出思考的熱情,達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2.詞句揣摩法: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魯迅是位偉大的文學家,作品中耐推敲的詞句比比皆是。我在教學中著重指導學生對關鍵詞句進行分析、揣摩,以期透徹理解文章,感悟作者的愛憎情感。
3.合作探究法:對本文的難點部分,學生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從而認識封建等級觀念及社會制度的黑暗和罪惡。
五、教學過程(教學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為此我設計了如下導語:
大家都學過了歷史,想不想知道1919年辛亥革命后,中國廣大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中,他們的生活是怎么樣呢?(學生答)
那么,讓我們一起隨著魯迅到他的故鄉(xiāng)去看看,一起去感受當時的農(nóng)村農(nóng)民的生活吧!
2.走進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讓學生完成以下的文學常識題:
A、魯迅原名 ,籍貫 ,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 。
B、我們學過以小說為課題的課文有 ,小說的六要素是 。
老師介紹小說寫作背景:《故鄉(xiāng)》寫于1921年,后編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nèi),特別是辛亥革命后10年間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凋敝,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xiàn)狀的強烈愿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本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是復習舊知識引出課題,以舊引新,讓學生“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對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有個了解。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不教就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把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一種成就感,使學生得到肯定與激勵,教師只是點拔、小結。
3.析讀課文,把握文章內(nèi)容及人物形象
(1)閱讀課文,了解大意,檢查預習。
讓學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
要求學生簡述故事梗摡。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力求完整、簡明扼要。(學生簡述后,教師歸結)
(2)情節(jié)結構分析
學生前后四人一小組討論。要求: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故事情節(jié)劃分段落,列出各部分內(nèi)容要點。
提示:注意文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并請兩位學生上黑板書寫,教師評析修改。
板書:
時間:深冬
第一部分:回故鄉(xiāng) 原因:賣屋、搬家
景象:蕭索、心情悲涼
1、母子見面
到家那天 2、回憶少年閏土
3、見到楊二嫂
第二部分:在故鄉(xiāng)
過了三、四天:會見閏土
又過了九天:動身啟程
第三部分:離開故鄉(xiāng) 1、船上的談話
2、“我”的感受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的(1),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同學討論得出結論。把學生放在一個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探討能力,學會相互交流獲取知識的技能。由于提出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生迅速的完成了教學的任務,獲得學習的樂趣,增強了自信心,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分析閏土形象
(指名兩名學生,分別朗讀12——30段、54——76段,其他學生也邊聽邊按課后練習二要求,劃出有關語句,并完成表格)
投影展示:
項類
變 化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態(tài)
對“我”的態(tài)度
對生活的態(tài)度
提問:
1.通過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前后的不同變化,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2.中年閏土變化是什么造成的?揭示了什么樣的事實?
(明確:運用對比手法,得出兩者的不同變化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坤形成的,也便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具體體現(xiàn),閏土的遭遇是廣大受壓迫、受剝削農(nóng)民的形象的具體寫照)
第二課時:
1.析讀課文,分析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指名學生朗讀39——52段,并完成課后練習三)
提問:
(1)作者是怎樣刻畫楊二嫂形象?
(明確: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
(2)20年來,楊二嫂的變化有哪些?說明什么?
板書:
20年前 年輕漂亮 老實本分
20年后 潑辣尖刻 自私庸俗
2.品讀重點語句,強化文章內(nèi)涵
(1)品讀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過小組辯論的方式)
這一部分中有一些較難理解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品味其深刻內(nèi)涵。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弊髡甙严M茸鞯厣系穆,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渝地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去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2)總結本文中心思想
結論:在帝國主義侵略,封建主義壓榨的情況下,鄉(xiāng)鎮(zhèn)小市民逃脫不了日益貧困和遭受損害的厄運。
小結:作品塑造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藝術典型,盡管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處境,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統(tǒng)治的罪惡。
本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課文的能力和自己動手的能力。由易到難深入淺出探討,讓學生把握課文的思路。通過練習,讓學生理解對比手法運用的目的。同時,也向學生滲透“實踐——認識——再實踐”的思維方式。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獲得知識是有個過程的,通過動手自己查找的實踐來取得答案鍛煉了學生的求知能力,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會潛移默化的提升動手能力,增強自己的信心。通過辯證加深了對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思考、動手、再小結的循環(huán)。
3.知識的拓展與延伸
(1)找出文中描寫環(huán)境的句子,試著分析這些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2)運用對比手法寫一篇短文。
第一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題一方面為了讓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知識的延伸,讓學生把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加于運用,是一種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表現(xiàn)。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思維,完成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的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
六、板書設計
開端 回故鄉(xiāng) (1-5自然段) 時間
原因 中
所見景象及心情 心 故鄉(xiāng) 發(fā)展與高潮 在故鄉(xiāng) (6-77自然段) 閏土 變---原因 思
楊二嫂 想
結局 離故鄉(xiāng) (78段-結尾) 希望
《故鄉(xiāng)》說課稿8
一 說教材:
本課是人音版八年級第十六冊第三單元的歌曲
《大海啊,故鄉(xiāng)》創(chuàng)作于1983年,王立平詞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歌,歌曲旋律平緩,優(yōu)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如敘家常,結構簡練,富有敘事性,特別是最后兩句,情深意長,表現(xiàn)了主人翁對大海、故鄉(xiāng)和母親深摯的感情。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在本單元中作為第二課時設計。 歌詞從“小時候媽媽對我講”開始,通篇質樸深情,如敘家常。借助對大海的思念與贊頌,抒發(fā)人們對哺育我們成長的故鄉(xiāng)和祖國的熱愛之情。歌曲旋律流暢舒展,優(yōu)美動聽,平易親切,節(jié)奏嚴謹。雖然采用三拍子,但不拘泥于這種節(jié)拍通常的強弱韻律,而以切分、附點等手法使其變化無究。 歌 曲為F大調(diào),3/4拍子,小行板速度 。歌曲結構十分簡潔,如果除去反復部分,前后只有四個樂句。前兩個樂句為第一段,富有敘事性,樂句樸素無華。后兩個樂句為第二段,情深意長,表現(xiàn)出主人翁對大海、故鄉(xiāng)和母親深摯的感情。第一段(前兩個樂句),用較平穩(wěn)的旋律起句,第2、4小節(jié)的大跳音程,像是平靜的海面上不斷涌起的浪花。第二句的結尾,以稍加拉寬的節(jié)奏結束了這一段落。第二段(兩個樂句),旋律向上五度以屬音做第二段的句頭,重復使用第一段的節(jié)奏。更加深了對大海的愛戀之情。第二段中出現(xiàn)的.新節(jié)奏與歌詞緊密相連,情深意長,表現(xiàn)了主人翁對大海、故鄉(xiāng)和母親深摯的感情,使情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二、說學情:
這首歌曲具有濃厚的思鄉(xiāng)情感,對于現(xiàn)在的中學生,由于長期和父母一起生活,沒有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的經(jīng)歷,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結合朗誦經(jīng)典的以思鄉(xiāng)主題的詩詞或欣賞《夢駝鈴》、《故鄉(xiāng)的云》等歌曲,從多個側面啟發(fā)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這首歌曲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感受三拍子的起伏,能夠用正確的節(jié)奏來為歌曲伴奏,用自然、和諧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過程與方法:注意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讓學生通過模仿、體驗等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歌曲情感的理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注重情感教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母親、對家鄉(xiāng)以及生活的熱愛。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自然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難點: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思鄉(xiāng)的情感。
五、說教法、說學法:
八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音樂學習,有了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積累,具備了分析樂曲各種音樂要素以及簡單讀譜的能力,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水平,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ㄒ唬⒔谭ǎ鹤裱虨橹鲗,學為主體的教育原則,以啟發(fā)、點撥、引導為主,輔以示范和講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講解法:介紹歌曲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多聲部音樂。 示范法:用自己的演唱來表現(xiàn)音樂,來感染學生。
多媒體輔助法:展示以思鄉(xiāng)為主題的圖片、詩詞,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
點撥指導法:用于針對學生對歌曲演唱的音高、時值、力度、情感把握上。
情境啟發(fā)引導法:創(chuàng)設情境,因勢利導,讓學生體會思鄉(xiāng)情。 提問法:多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盡量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
。ǘW法:討論交流法: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歌曲的特點,演唱的技巧。
嘗試法:指導學生自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六、說教學過程
(一)、借助問題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詩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誰來朗誦一下?
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都是學生們耳熟能詳?shù)乃监l(xiāng)詩。
師: 在“故鄉(xiāng)”這兩個簡單而樸素的方塊字中,蘊涵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積淀下來的思想哲學、民風民俗,中國人走到哪里,都會在故鄉(xiāng)情結中良久徘徊,別離之愁、思歸之渴,這種情結如同生命一樣古老而常新。這種情結不但大量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里,好多歌曲也以此為題材。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首思鄉(xiāng)的歌曲。
(二)、新課教學
1、初聽音樂,設問:它的基本情緒和情感是什么? 簡單介紹詞、曲作者及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
2、第二次聽賞,設問:這首歌曲是什么節(jié)拍?演唱形式是什么?根據(jù)學生的回答,
。1)出示幻燈片:3/4拍,強弱規(guī)律為強弱弱,讓學生用拍手等肢體動作體驗3/4拍的強弱規(guī)律,并學習3拍子的指揮圖示。
(2)出示幻燈片:二聲部合唱歌曲。
3、歌曲學唱(請學生打開課本26頁)
。1)高聲部旋律學習:a、老師范奏(唱),學生劃拍默唱,問學生音樂情緒的變化?前部分和后部分的區(qū)別?可重復演奏(唱),讓學生體會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后可總結此曲的強弱規(guī)律,不同平常的四三拍強弱弱的規(guī)律,而是強強弱;b、學生跟琴學唱,注意音樂情緒的變化、力度的變化、四分浮點音符后接兩個十六分音符,演唱時要體現(xiàn)出來;c、學生自學,老師巡視釋疑解難;d、課堂反饋(隨機抽測,考察學生完成情況);e、教師點評,再次鞏固。
(2)低聲部旋律學習:a、老師范奏(唱),學生劃拍默唱; b、學生跟琴學唱,同樣要注意力度的處理以及前后情緒的變化;c、學生自學,老師巡視釋疑解難;d、課堂反饋(隨機抽測,考察學生完成情況);e、教師點評,再次鞏固。
。3)歌詞學習:a、按節(jié)奏朗讀歌詞(加強學生對歌曲節(jié)奏的掌握)。讓學生展開討論,歌詞中“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走遍天涯海角,總在我的身旁。”如何去理解?為什么說“媽媽總在我的身旁”?引導學生去體驗母愛,進而加深對歌詞的理解。
b、配樂朗誦歌詞(加強學生對歌曲意境的理解)。帶著剛才對母愛的體驗,配樂朗誦。
。4)帶詞演唱:注意力度度變化以及情緒的處理,啟發(fā)學生帶著情感演唱。
。5)課堂反饋,抽一組上臺演唱;
。6)完整演唱一次,請一學生擔任指揮,老師點評;
。7)再次完整有感情地演唱全曲,抽一個學生擔任指揮,幾個學生打擊樂伴奏,教師擔任鋼琴伴奏;
。ㄈ、拓展欣賞:
欣賞《夢駝鈴》和《故鄉(xiāng)的云》再次加深對思鄉(xiāng)情結的理解和體驗,引導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激發(fā)學生立志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感。 在《大海啊故鄉(xiāng)》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故鄉(xiāng)》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我愛故鄉(xiāng)的酸棗樹》是語文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通過對酸棗樹的描寫,贊美了故鄉(xiāng)的酸棗樹,抒發(fā)了自己懷念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第一自然段開篇點明主旨,直接抒發(fā)了“我”對故鄉(xiāng)酸棗樹、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接著第二至四自然段將強烈的感情融進了對故鄉(xiāng)酸棗樹生動形象的描述之中,著重描寫了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第五自然段贊美酸棗樹默默奉獻的精神。
了解酸棗樹的葉、花、果,從中學習作者細致地觀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體會酸棗樹的葉、花、果的可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中的生字新詞,積累詞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內(nèi)容。
3、理解課文內(nèi)容,認識酸棗樹的葉、花、果,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與描寫的生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獨立識字。
2、以讀為主,抓住重點詞句,結合看圖,引導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感受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
2、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與描寫的生動。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部分課文。
三、關于教法選定
“教無定法,但必有法,貴在得法”。根據(jù)本課特點,為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教學效果,我將直觀演示法、朗讀指導等方法滲透于教學過程中。
直觀演示法:
酸棗樹生長在黃土高原地區(qū),我們這里的孩子從來沒有接觸過,為了將課文中的文字變得具體形象,便于學生認識了解酸棗樹,增強學生的感情體驗,在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出示酸棗樹每個季節(jié)的圖片,讓學生輕松地感知酸棗樹的葉、花、果的特點。由于集圖文形于一體,能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觀與活動,使他們能在具體的圖像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朗讀指導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貫徹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于課文詞句優(yōu)美,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對酸棗樹的喜愛之情,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課文詞句,領悟作者感情。
四、課時安排
因為課后練習中設有小練筆“我愛故鄉(xiāng)……”,所以我將本課安排為三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做到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整體感知大意、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繼續(xù)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葉、花、果的可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內(nèi)容、從中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與描寫的生動。
第三課時在繼續(xù)學習課文,體會酸棗樹果可愛的同時,感受孩子們打棗吃棗的快樂,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內(nèi)容、引導學生仿照課文,練習介紹《我愛故鄉(xiāng)……》。
我執(zhí)教的是第二課時,下面我就簡單地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1、回顧拓展
在學習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夸家鄉(xiāng)”,在對學生進行句式訓練的同時,讓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2、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酸棗葉的可愛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做動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詞語,再適時加以指導朗讀,讓學生感受到酸棗樹嫩芽的可愛。接著我又從欣賞“翡翠”著手,帶著學生在課文的朗讀中了解酸棗樹葉的形狀、顏色等特點。在多次的朗讀感悟過后,學生們在簡單的提示下就能順利地背誦描寫酸棗葉的句子了。
3、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酸棗花的可愛
上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見到了如翡翠般又綠、又亮還那么光滑的酸棗樹葉,進而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欣賞可愛的酸棗花,喜歡上酸棗花,并展開豐富的想像,接下來帶著對酸棗花的喜愛再讀課文。這樣使學生不僅學會觀察事物,又在課文的朗讀中體會到作者對酸棗花的喜愛之情。
有了可愛的葉、美麗的花做鋪墊,孩子們更想見到酸棗的果實了。這時運用多媒體讓掛滿青棗的酸棗樹出現(xiàn)在大家眼前,學生對小青棗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讓學生從直觀上體會故鄉(xiāng)酸棗樹的美,再通過朗讀詮釋自己對酸棗樹的喜愛。
4、創(chuàng)設情境,意猶未盡
在結束本堂課之前,我展示了酸棗樹掛滿成熟果實的圖片,給學生提供一個美好意境,并通過這一意境喚起學生的讀文情趣和欲望,讓學生感覺意猶未盡!
以上是我對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當然,課堂教學有極大的開放性、靈活性,授課結束后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棗葉一段的學習中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契機進行寫作指導,或許那樣的課堂效果會更精彩。
《故鄉(xiāng)》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月是故鄉(xiāng)明》是季羨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懷念自己的家鄉(xiāng),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xiāng)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xiāng)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鄉(xiāng)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作者巧妙設題,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月是故鄉(xiāng)明”作為文章的題目,統(tǒng)領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增強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杜甫這句詩是千古名句,特別能引發(fā)讀者的共鳴,被廣為傳誦。用它來做題目,更能表達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結構。開篇點題,總結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接著由月過渡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xiāng)的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過他鄉(xiāng)月亮與故鄉(xiāng)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結尾處短短幾句話,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本文的主旨是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對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為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服務的。在文中,作者通過對故鄉(xiāng)月亮的具體描述,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夢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關,寫這些事也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這樣更能表達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通過在濟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見到的月亮與故鄉(xiāng)月亮的對比,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深情;作者拿賞月勝地朗潤園與故鄉(xiāng)的小月亮對比,表達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正如作者所說,“然而,每逢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xiāng)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鄉(xiāng)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xiāng)里的月亮啊!”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
。1)學會文中的“徘、徊”等16個會認字,讀準多音字“燕”等;會讀“煙波浩渺、篝火、萌動、澄澈、風光旖旎、瑞士、萊芒湖、平沙無垠、碧波萬頃、巍峨雄奇、耄耋、燕園圣地、點綴”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和結合課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哪些內(nèi)心感受。
。3)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故鄉(xiāng)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4)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學生學會獨立閱讀與思考,通過交流,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5)通過學習和交流,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6)搜集一些思鄉(xiāng)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7)學習作者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2.教學重點:
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哪些內(nèi)心感受;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故鄉(xiāng)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通過學習和交流,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3.教學難點:
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哪些內(nèi)心感受;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故鄉(xiāng)永恒的思念與牽掛之情。
三、說學情:
學生在四年的學習和閱讀中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有著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對于作者來說,對家鄉(xiāng)的景和事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他們每個人心中對家鄉(xiāng)的景、對童年的事也充滿了一定的感情。課文里面的各種趣事,很多學生可能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親身經(jīng)歷過,課文敘述及表達符合學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進而在文章中獲得感知,發(fā)展想象力,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對于課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較陌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對于課文中提到的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潤園、燕園勝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對于這些比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師適當補充有關資料,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理解和感悟。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以趣激情,以讀悟情,在讀中理解、感悟、想象。
2.說學法: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說教學流程:
1.交流古詩,激趣導入。
引導學生從交流與月亮有關的古詩入手導入課題,并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為感受“月是故鄉(xiāng)明”做情感鋪墊。
解釋題目后,激發(fā)學生思考和交流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并引導學生由題目想到文章的主旨是“思念家鄉(xiāng)”;想到題目的出處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聯(lián)想到與月亮有關的其他詩句。并結合課文進一步了解作者要用杜甫的詩作為題目是為了統(tǒng)領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diào);增強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并進一步體會到杜甫這句詩是千古名句,特別能引發(fā)讀者的共鳴,被廣為傳誦。用它來做題目,更能表達作者的鄉(xiāng)思之情。
2.整體感受,理清順序。
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在學會字詞的基礎上,了解作者以“月”為線索,從對“月是故鄉(xiāng)明”這句思鄉(xiāng)名句作了簡單解釋;是對故鄉(xiāng)與童年的回憶;作者離開故鄉(xiāng)之后的生活,通過他鄉(xiāng)月亮與故鄉(xiāng)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xiāng)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xiāng)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后,情感的自然迸發(fā)等方面進行描寫的。
3.了解作者童年趣事,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引導學生學習文章開頭,了解作者開篇點題,總結全文,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接著由月過渡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xiāng)的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
教學中,引導學生按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作者回憶的童年生活中的幾件趣事: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shù)星星;在古柳樹下點篝火,搖樹捉知了;在大葦坑邊望月游玩;夢月亮。引導學生了解這些童年趣事都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都跟月亮有關,更能表達出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4.補充資料,了解表達方法。
教學中,教師適當補充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潤園、燕園勝地、荷塘月色等有關資料,引導學習了解作者通過在濟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見到的月亮與故鄉(xiāng)的月亮的對比,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深情;作者拿賞月勝地朗潤園與故鄉(xiāng)的小月亮對比,突出作者對故鄉(xiāng)月亮的喜愛,更能表達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眷戀,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正如作者所說的“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xiāng)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使學生感受對比手法的作用是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引導學生結合全文理解文章的結尾處短短幾句話,感受其作用是概括全文并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5.了解表達方法,學以致用。
引導學生結合全文了解為了表達本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這一主旨,作者運用描述、對比、直抒胸臆等手法寫思鄉(xiāng)之情。第一,通過對故鄉(xiāng)的月亮的描述,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第二,通過在濟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見到的月亮與故鄉(xiāng)的月亮的對比,喜歡故鄉(xiāng)的小月亮,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深情;第三,作者拿賞月勝地朗潤園與故鄉(xiāng)的小月亮相比,表現(xiàn)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最后作者直抒胸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在學生掌握了作者的表達方法后,鼓勵學生在小練筆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達到了語文教學由讀到寫的教學目的。
七、說作業(yè)設計:
鼓勵學生搜集和積累與月亮有關的詩詞和文章,并分享給自己的同學,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八、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含概了本文的兩個要點,一是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簡單解釋思鄉(xiāng)名句“月是故鄉(xiāng)明”;對故鄉(xiāng)與童年的回憶;作者離開故鄉(xiāng)之后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呼應前文,情感迸發(fā)。二是透過文章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故鄉(xiāng)永遠的思念與牽掛。突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故鄉(xiāng)》說課稿11
【教學說明】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描述了故鄉(xiāng)楊梅樹的美麗及楊梅果的可愛,表達作者熱愛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課文雖然短小,但層次清楚,語言優(yōu)美簡潔、樸實親切。作者通過由整體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順序及“眼看、手摸、嘴嘗”的方法進行觀察,采用了細膩的描寫手法進行敘述,使讀者對楊梅產(chǎn)生了如見其形、如觀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覺。
這篇課文安排在第四單元,該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以讀為本,讀出情感,體會情感”。根據(jù)大綱要求和本組的訓練重點和本課的內(nèi)容特點,我制訂教學目標以及重點、難點如下:
。ㄒ唬┲R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體會作者熱愛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了解課文的寫作特點,能用一兩段話寫一種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ǘ┧枷肽繕
激發(fā)學生熱愛故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ㄈ┠芰δ繕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口語表達、朗讀、審美、繪畫等能力。
【學習重點】
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學習難點】
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喜愛故鄉(xiāng)楊梅之情。
【學具準備】
帶一種家鄉(xiāng)特產(chǎn)來
【課時劃分】
兩課時
【設計特色】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以讀為主線,以讀促理解,以讀體會情感,以讀表達情感。
【教學過程】
。ㄒ唬┘と
1、讓學生一邊看CAI課件,一邊朗讀第1、2自然段。
【通過課件直觀演示跟讀這種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同時體會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楊梅當作人來寫,表達了作者對楊梅的喜愛之情。】
。ǘ┳詫W4-6自然段,分組討論,提出問題,共同探究。
1、自讀課文4-6自然段,說說你最喜歡的是楊梅果的哪個方面。(教師傾聽反饋,了解學生對課文的了解程度。)
2、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段落,認真閱讀,用畫、圈、批、注等手段,質疑問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懂的再提出來。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歸納:
①這段話寫了楊梅果的什么特點?
②作者是如何寫具體的呢?
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分小組學習,共同探究。
。邸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自讀、自學、質疑、問難,然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共同探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探究性教學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規(guī)律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學生作為探究性教學的主人,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學生的探究能力必將不斷提高。這就為學生終身的發(fā)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
(三)小組匯報學習情況。
1、組長指名朗讀第四自然段。
2、組長匯報這段話寫了楊梅果的哪個方面?
3、作者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呢?(教師相機板書)
、賹Ρ葍啥卧,
A:楊梅圓的,遍身生著小刺。
B: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顆放進嘴里,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柔軟。
、谀阆矚g哪段話,為什么?
A生:和桂圓一樣大小,讓人清楚的知道楊梅的大小。
B生: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這里寫出了刺的變化過程。
C生:摘一顆放進嘴里,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柔軟。寫出了作者把楊梅果放進嘴里時對刺的感受。
。圻@一步的設計是比較法來欣賞詞句,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白“如何寫具體”。有了比較,學生才能體會到作者細膩的描寫手法,同時讓學生明白要觀察入微,才能描寫細致,才能表達真摯的情感。]
。ㄋ模└星槔首x。
、俦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诼犱浺舴蹲x,仿讀。
、蹖W生感情朗讀,進行朗讀比賽。
、茏x得好的配樂進行朗讀。
。圻@篇文章語言文字非常優(yōu)美、精練簡潔,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通過仿讀、比賽讀、配樂讀等多種方式讀出作者的喜愛楊梅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誦讀是學習本課的學習方法之一。]
。ㄎ澹⿲W法總結:
1、分組自讀,合作探究。
2、寫了楊梅的什么特點?
3、怎樣把這種特點去寫具體的?
4、感情朗讀。
[總結了學法,讓學生自學后兩段有法可循。這樣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性地學習。]
。⿲W生自學“顏色、味道”兩方面。
1、自學其他兩個方面,由各組進行匯報。(不完整的或是有說錯的,讓學生進行互相糾正。)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
、賲R報第五自然段(楊梅的顏色先寫顏色的變化,接著寫了變黑的原因,最后寫了果肉,汁水的顏色。)
、趨R報第六自然段(味道方面,先寫了味道的變化,又用小時候吃楊梅的故事來證實楊梅甜中帶酸。)
。ㄆ撸⿲W生介紹完后,提問:你還可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楊梅?
學生1:可以從保健功能方面來介紹。
學生2:從經(jīng)濟價值方面來介紹。
學生3:從生命力旺盛方面進行介紹。
。圻@一步的設計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大語文學習觀的意識。讓學生在聯(lián)系自己熟悉的生活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這樣學生就能跳出教材的約束,進入廣闊的社會來進行學習。]
。ò耍┲笇懽鳌
1、為什么作者能把《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寫得這樣具體生動、真實感人呢?(讓學生自由說)
A生:因為作者喜愛故鄉(xiāng)的楊梅。
B生:因為作者仔細觀察。
C生:作者能按順序,抓住楊梅的特點。
D生:寫得很真實,因為是作者的經(jīng)歷。
教師引導、歸納:作者通過細致觀察,抓住了楊梅的特點,從顏色、味道、樣子等方面描寫楊梅,抒發(fā)作者熱愛家鄉(xiāng),喜歡楊梅的感情。
2、練說
⑴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家鄉(xiāng)特產(chǎn)。
⑵展示自己帶的家鄉(xiāng)特產(chǎn)。
、钦J真觀察。
、日f一說。(說得具體,講出自己的感情。)
、傩〗M內(nèi)互相介紹,互相評議,互相補充。
、谕扑]小組內(nèi)介紹發(fā)的同學上來介紹,其他同學互相點評。
[這里我設計了階梯式的仿寫練習,讓學生先積累運用了本課的好詞好句及寫作方法,然后再要求學生進行寫作,使學生在寫作中不知不覺中遷移了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九)課外實踐
1、喜歡文學的你,摘抄本文的的好詞好句。
2、喜歡畫畫的你,畫出你心中江南的楊梅。
3、喜歡朗讀的你,可以配樂朗讀。
4、喜歡背誦的你,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5、喜歡上網(wǎng)的你,遨游Internet,搜索楊梅的資料,用Powerpoint做一份電子簡報。
[課外實踐活動采取了分層教學,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興趣盎然地完成作業(yè)。在本課例中,多處體現(xiàn)了分層教學。如學習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時,我讓演算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學習;在背誦中,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背誦。分層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自由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空間,提供自主學習,自由發(fā)展的機會。]
附板書設計: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
楊梅樹 楊梅果
貪婪 形狀:圓的(桂圓)、小刺平滑、細膩、柔軟
吮吸 顏色:淡紅―深紅―黑
伸展 果肉新鮮紅嫩,汁水鮮紅
歡笑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故鄉(xiāng)》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故鄉(xiāng)》選自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九年級第三單元第14課,這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本文通過寫作者在回故鄉(xiāng)接母親和侄兒北上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對童年伙伴閏土的著重描寫,體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制度和思想對人性禁錮的批判,突出了作者對封建制度與思想的摒棄。本文通過倒敘的手法對主要人物閏土加以較為立體的形象塑造,并且在人物形象的轉變體現(xiàn)了本文的中心主旨。因此我會將對于人物形象轉變的原因分析作為本課的學習重點。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九年級的學生對于基本詞匯的積累已經(jīng)到達了熟練的程度,對于小說這種文體也不陌生了,但對小說中心主旨的理解仍存在難度,對于小說敘事方式的把握也要有方法上的歸納,對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還需要進一步訓練。因此我將小說敘事方式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分別設計為授課的重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把握文章的敘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結合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tài)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以上內(nèi)容,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學難點】結合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tài)度。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六、說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導入是將學生從生活中帶進文本的過程,因此,在此環(huán)節(jié)我會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請學生說說在以前學過的魯迅的小說中,重復出現(xiàn)的元素有什么,互動幾輪之后,我會引導學生關注到:魯鎮(zhèn)。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就加以互動可以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方便抓住其注意力,引入課題。
。ǘ┱w感知
首先,請學生回憶學過的魯迅的小說,談談魯鎮(zhèn)在魯迅小說中的意義,學生應能較為迅速地回答出魯鎮(zhèn)是故事發(fā)生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為人物活動和故事情節(jié)進展提供了空間。緊接著,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即本文的敘事順序是怎樣的,由此引導學生關注到“插敘”這個手法上來。通過這樣的流程,學生能夠順利分析出線索,概括出文章的脈絡,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ㄈ┥钊胙凶x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jié)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nèi)容。
首先我會請學生回顧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并使用這種方法快速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這是學生在小學時接觸過的內(nèi)容,同時也是教師對于學習方法的示范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可以有效的回顧起少年閏土的內(nèi)容,同時也對人物分析的方法進行了鞏固,這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緊接著,我會請學生通讀課文,分組分析中年閏土的形象,經(jīng)過互動和點評,學生會發(fā)現(xiàn)中年閏土和少年閏土形成了人格上的強烈反差,這也是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的必經(jīng)過程。接下來,我會提出一個問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好奇心,即為什么閏土會發(fā)生這樣的轉變,經(jīng)過小組討論,學生會發(fā)現(xiàn)“外部原因—動蕩的時局,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內(nèi)部原因—閏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閏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處的社會時代的影響。”通過這一回合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接觸到本文的中心主旨了。為了進一步突出主旨,我繼續(xù)提出了如下的拓展問題: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魯鎮(zhèn)在這篇文章中又有怎樣的意義?通過閱讀、討論和思考,學生們不難找出:這句話采用了雙關的修辭。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離開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棄舊社會舊制度的民主科學的路,魯鎮(zhèn)在魯迅的小說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地區(qū),在本文中,魯鎮(zhèn)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離開魯鎮(zhèn)再不回來,代表著與封建思想及制度的決裂。至此,我的三維目標均已達到。
(四)小結作業(yè)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會請學生按照板書進一步簡述本課內(nèi)容。并且以人物描寫與主旨的關系作為作業(yè),學生可深化對主旨的理解,同時為下一課時人物描寫語言的分析做了預習準備。
七、說板書設計
《故鄉(xiāng)》說課稿1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魯迅的《故鄉(xiāng)》。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陳述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鄉(xiāng)》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小說。第三單元選編的主要是描寫少年生活的小說。而《故鄉(xiāng)》中因為有少年閏土的形象,所以也放在了本單元。《故鄉(xiāng)》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教材入選這篇小說,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名家名篇,學習閱讀小說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內(nèi)涵的語言,領悟文章內(nèi)涵,從而獲得人生真諦!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文教學的對象是初三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有了閱讀小說的知識基礎,因此設計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們的知識積累和提高閱讀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層內(nèi)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特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節(jié)。
2.學習運用對比和多種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說中內(nèi)涵豐富的語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課文章較長,在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學習運用對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學重點;由于魯迅文章語言晦澀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
新課堂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課堂上,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方式,讓他們主動質疑,自己辯疑,自主解答,通過探究學習,思考感悟,從而達到提高個人能力的目的。
根據(jù)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辯論法、誦讀法、重點精講法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以少年閏土,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少年閏土嗎?他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模樣?同學們想象過中年閏土的模樣嗎?今天我們就走進魯迅的《故鄉(xiāng)》來了解他的模樣。出示課題。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
魯迅,我們已經(jīng)學過他的好多作品,所以作者的情況不再詳細介紹。但《故鄉(xiāng)》是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說,選自《吶喊》,可以多做介紹,里面收錄了好多名篇,比如《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nèi)容及人物形象
1.快速閱讀文章,解決文中的生字詞。(目的是掃清閱讀障礙,積累基礎知識)
2.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快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小說內(nèi)容,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通過小組討論,劃分層次,學生主動作答,最后明確: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ㄎ以O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鍛煉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及概括總結的能力,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3.分析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首先學生默讀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段落,完成表格。通過表格,體會人物的變化,學習對比手法和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
閏土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言
對“我”的態(tài)度
對“生活”的態(tài)度
楊二嫂
年輕時
年老時
外貌
語言
動作
(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反復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對人物形象獲得初步體驗,突出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第二課時
一、回顧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二、由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特征,引導學生探究人物命運根源
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2)辛亥革命后十年間……;
3)閏土揀“香爐”和“燭臺”。
歸納原因: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是農(nóng)民生活貧困的根源,也是造成人民人格扭曲的罪魁禍首。
三、理解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感情
1、品讀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通過小組辯論的方式)
這一部分中有一些較難理解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品味其深刻內(nèi)涵。如:“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弊髡甙严M茸鞯厣系穆,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奮斗、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始終不渝地斗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滿懷希望去奮斗.就會迎來新生活。
2、總結本文中心思想:文章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的變化,揭示了舊中國農(nóng)民的悲慘生活,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四、拓展延伸:有關故鄉(xiāng)的詩詞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畎住鹅o夜思》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鸥Α对乱箲浬岬堋
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4、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5、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逢入京使》
五、作業(yè)練習
1.找出文中描寫環(huán)境的句子,試著分析這些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2.運用對比等描寫手法,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字數(shù)不限。
。ǖ谝活}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第二題一方面為了讓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附板書設計
情節(jié)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
少年閏土→對比←中年閏土
可愛、勇敢、活潑麻木、遲疑、受盡苦難
人物(喜愛、崇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年輕楊二嫂→對比←年老楊二嫂愛打扮、精明貪小便宜、尖酸刻薄
(不討厭、不喜歡)(厭惡、討厭)
情感揭示了舊中國農(nóng)民的悲慘生活,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批判和渴望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ò鍟窃趯W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這樣的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此板書設計是為突出教學重點、難點服務的,并且也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結束: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nèi)容,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導,謝謝。
《故鄉(xiāng)》說課稿14
說教材:
《故鄉(xiāng)的“水墨畫”》選自西師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1單元第1課。
本單元以“自然風光、家鄉(xiāng)美景”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絢麗風光。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故鄉(xiāng)的“水墨畫”》這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優(yōu)美的江南水鄉(xiāng)的畫面,通過本文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江南水鄉(xiāng)風景的優(yōu)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本文擬用兩個課時完成,今天我主要講解第一課時。
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的結構和內(nèi)容分析,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其心理特征,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本課生字詞,借助工具書理解新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優(yōu)美畫面,能準確概括課文內(nèi)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中感受故鄉(xiāng)風景的優(yōu)美,激發(fā)學生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 在新課標的要求與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以下
說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中感受故鄉(xiāng)風景的優(yōu)美。
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點撥。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
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迅速融入本課的情境之中,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種情境:多媒體出示多幅菱的圖片,教師簡要介紹菱的生長環(huán)境和特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掃清生字詞障礙。
1、自讀課文,標出文章的段落,勾畫出本文的生字與不認識的字詞,通過工具書去認識和理解它們。
2、教師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的情況。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教師正音。隨機抽取學生朗讀生字、組詞、造句,出現(xiàn)錯誤時,及時糾正。
3、深入學習、理解生字詞。舉例說明,有哪些字與今天學習的生字在字音或字形上相識?你是怎么區(qū)分的?找出本課的多音字,說以說他們不同讀音分別是什么意思?勾畫出本文中,你認為優(yōu)美的詞語,說說他們是什么意思?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也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語文新課標對每個學段都對識字有要求,對小學高段的學生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小學高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的能力,還要求高段的學生能夠借助字典、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因此,本課的識字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式學習,結合教師點評的方式進行。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字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說一說課文講了什么內(nèi)容?談一談你有什么感受?
2、要求學生深讀課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說一說為什么喜歡它?思考每一段之間的聯(lián)系。
3、要求學生再次深讀課文,概括每一段的內(nèi)容,小組討論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的?
(總結出本文描寫的順序是:初春、一過黃梅、臨近中秋) 板書:初春、一過黃梅、臨近中秋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遍喿x是語文教學中亙古不變的主題。
因此,本環(huán)節(jié),我在學生自讀自悟、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結合了教師的點撥,讓學生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到故鄉(xiāng)風景的優(yōu)美,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故鄉(xiāng)的情感。
故鄉(xiāng)的“水墨畫” 初春、 一過“黃梅”、
臨近中秋 以上是我的板書設計,我通過比較直觀、系統(tǒng)的板書設計,體現(xiàn)了教材中的知識點,讓學生能夠及時地理解與掌握。
四、小結與作業(yè)布置
教師運用正確、簡練的語言,將本課學習的知識整理歸納,使之系統(tǒng)化。
為了鞏固本課的生字詞和積累優(yōu)美的詞語。本課的作業(yè),我設計為如下;
1、將本課生字各寫5遍組兩個詞。
2、找出本課中,你認為優(yōu)美的詞語,并抄寫下來。
各位評委老師,本堂課我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了創(chuàng)設情境和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采用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既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力求使學生處于輕松、積極、愉快地氛圍之中提高認知水平,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故鄉(xiāng)》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14課,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楊梅樹的美;二是楊梅果的可愛。從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中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楊梅的喜愛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體會楊梅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難點是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喜愛故鄉(xiāng)楊梅之情。這也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但是本次送教下鄉(xiāng)我們探討的目標是:結合課文內(nèi)容進行作文教學。讓學生從文本中知道怎樣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寫好。這也是我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因此這節(jié)課,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講課文,又不能上成獨立的作文課。
由于三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班級學生實際的情況,教學時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探究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悟寫楊梅樹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同時感悟楊梅樹的美和可愛。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tài)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又活躍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用了“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探究并體驗。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
三、說教學環(huán)節(jié)(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質凝定向——探究體驗——練筆作業(yè)。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由于文章的課題是文眼,所以上課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我針對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和作文中找到一個支點,于是我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具體寫楊梅的?試舉例說明。
確定問題后,我讓學生自己讀文探究或小組探究,學生經(jīng)過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后,問題基本明朗化,這時進行全班交流匯報,小組代表發(fā)言,根據(jù)學生匯報情況相機板書。
《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而且朗讀要入情入境,表達感情。我及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練筆”進行突破體驗。如:帶著喜愛的語調(diào)朗讀。在學生品讀課文中,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為練筆奠定基礎。《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學生應學會觀察、讀寫結合。為突出這一宗旨,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口語交際:模仿描寫、采用加詞、變詞的方法,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段落內(nèi)容,試一試學習說一說身邊的事物。讓學生體會寫作只要注意觀察,抓住特點把所見所感寫具體,就會有內(nèi)容可寫。例如:寫橘子的外形,橘子成熟的變化。為培養(yǎng)學生下一步的練筆奠定了基礎。很自然就進行到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練筆作業(yè)。新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和感受。于是我安排了作業(yè):
1、寫你最喜歡的一種水果。(寫一段話)
2、寫你最喜歡的一種蔬菜。(寫一段話)
四、說板書設計:
樹
14、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
果 (形狀、顏色、味道)
特點
【《故鄉(xiāng)》說課稿】相關文章:
《故鄉(xiāng)的小路》說課稿01-19
我愛故鄉(xiāng)楊梅說課稿01-25
故鄉(xiāng)教學反思08-04
《故鄉(xiāng)》教學反思05-25
《故鄉(xiāng)》教學設計06-27
故鄉(xiāng)的小路教學反思05-13
《故鄉(xiāng)》讀書筆記07-06
故鄉(xiāng)的原風景說說08-07
《故鄉(xiāng)》讀書筆記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