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shù)節(jié)選閱讀理解及答案
中國畫之所以能為大眾接受,是因為它的人性指歸的“至善”。既然是養(yǎng)心修身之術(shù),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對宋人山水,可游可居、可靜心暢神,坐游萬里、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nèi)守的狀態(tài),也即“入靜”的狀態(tài)。老子說:“靜勝躁,寒勝熱,清凈以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中國畫就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shù),它不表現(xiàn)戰(zhàn)爭,不表現(xiàn)血腥,不表現(xiàn)暴躁,也極少表現(xiàn)焦慮。它追求至靜至遠,調(diào)和天人。這種藝術(shù)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
“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沒有原則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話,每個品種還分上中下呢,這需要是同時代的人才好比較。畫論品評申多有點評,我不研究畫史,故對“典型的代表人物”無大興趣?鬃诱f“君子不器”,大約是指對“術(shù)”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學生請教種地,孔子說“吾不如老農(nóng)”。中國畫中“道”的部分千栽不移,而“術(shù)”的部分代代有變,這應(yīng)驗了石濤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形而上的認知,是歷代中國畫論提煉出來的共同部分。其中
我們所謂的“逸”是宋之后,貫穿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如果僅僅把“逸”看作是“文人畫”的產(chǎn)物,這認識是狹隘的!耙荨笔枪P墨文化成熟的標志。“逸”關(guān)乎才情,更關(guān)乎修為和境界。關(guān)于“逸”的歷代論述很多,我把它概括為六個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實在是不屑于那個“象”。
自由——忠實于個人情感。不做,不劉,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如是做出來、刻出來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流和做之間的是“神”。
出塵——與“意識形態(tài)”無關(guān),不為誰服務(wù);不為時風左右、不顧大眾需求。當然它又絕然不是仇視社會,它是通過內(nèi)省而這至善;人們欣賞它得需要提升自己,修養(yǎng)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開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
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則是更突出了。歷代畫論稱之為“標格特出”或
“標致特出’’,人們一看,會感覺它完全跳出來了,超塵絕俗。這與是否工筆或?qū)懸鉄o關(guān),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guān),是效果,浸透著精神內(nèi)涵的一種效果。仇英畫得雖好,但不能稱作“選”,是妙品,有的可稱神品。陳老蓮是“逸”,八大是“逸”,石濤略顯粗糙,也是“逸”。他的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點
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塵”上有點欠缺,還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為野選之人、出世之人。沒有出世的人有一顆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濤呢,他G里頭還是向往著八世,放不下,身在塵外,心在塵中,如此狀態(tài),在畫上能看出來。觀石濤的畫,時見才華過人,時見浮煙漲墨;時見清奇脫俗,時見隨世俯仰。這是一個矛盾著的石濤。他的畫論卻有極強的思辨能力,對中國畫的本質(zhì)把握入骨,認識可謂深刻,但“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成為標簽,甚至成為膚淺作品找來的依據(jù)。
(摘自《中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shù)》)
1.下列關(guān)于原文第一段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畫是養(yǎng)心修身的藝術(shù),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夠被大眾廣泛接受。
B.中國畫的人性指歸的“至善”,可靜心暢神,坐游萬里、精騖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內(nèi)守的'狀態(tài)。
C.中國畫不表現(xiàn)戰(zhàn)爭血腥,也很少表現(xiàn)暴蹂焦慮。追求至靜至遠,天人合一。這種藝術(shù)觀念源自老子思想,無所謂消極積極。
D.老子認為安靜克服躁動,寒冷克服炎熱,唯有清靜,是天下的正道。中國畫就是能夠讓人靜下來的藝術(sh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為和境界!耙荨笔撬沃,貫穿中國畫精神的一個核心命題。
B.中國畫追求至靜至遠,調(diào)和天人。這種藝術(shù)觀念千載不移,而“筆墨”的部分代代有變。
C.中國畫繪畫的情感應(yīng)該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在流和做之間的作品是神品。
D.中國畫“筆墨”的變是自然的變,而不是刻意的變。中國域作品應(yīng)當隨時代而變,隨大眾需求而變。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歷代畫論稱“逸”格為“標格特出”或“標致特出”,人們一看,會感覺繪畫形象完全跳出來了,活靈活現(xiàn),超塵絕俗。
B.“逸”格與是否工筆或?qū)懸鉄o關(guān),與題材、體裁、形制、手法也無關(guān),“逸”格的中國畫作品有浸透著精神內(nèi)涵的一種效果。
C.真的逸格多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濤在“出塵”上有點欠缺,還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畫作在“筆精墨妙”上要打點折扣。
D.石濤的畫論思辨能力極強,對中國畫的本質(zhì)認識深刻,但他的那句“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
【參考答案】
1.B(主語應(yīng)該是宋代山水畫 )(3分)
2.D(“中國畫作品應(yīng)當隨時代而變,隨大眾需求而變”錯,原文中有“不為時風左右、不顧大眾需求”,原文最后一句“‘筆墨當隨時代’被20世紀過度解讀,成為標簽,甚至成為膚淺作品找來的依據(jù)。”)(3分)
3.A(原文“會感覺它完全跳出來了,超塵絕俗”,它指代“逸”格,而不是“繪畫形象”) (3分
【中國畫是靜慢淡的藝術(shù)節(jié)選閱讀理解及答案】相關(guān)文章:
托福閱讀理解試題節(jié)選09-21
中國畫的“寫意性”的閱讀答案05-04
《中國畫的驕傲》閱讀原文及答案05-04
英語閱讀理解及答案09-24
英語閱讀理解與答案04-11
面試閱讀理解及答案06-28
孔子游春節(jié)選閱讀答案05-29
中國詩與中國畫閱讀題及答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