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最后沖刺題
一、單項選擇題
1.學與教的過程中傳遞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學媒體
B.教師
C.教學內容
D.教學方法
【答案】C。解析: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傳遞的主要信息。
2.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A.提出教學目的
B.選擇教學方法
C.涉及教學進程
D.規(guī)劃板書內容
【答案】A。解析:提出教學目的是教案的核心。
3.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專著是( )。
A.《大教學論》
B.《理想國》
C.《學記》
D.《論語》
【答案】C。解析:《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
4.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是( )。
A.杜威
B.懷特海
C.布魯納
D.克伯屈
【答案】C。解析:略。
5.埃里克森認為,12~18歲的發(fā)展任務是培養(yǎng)( )。
A.自主感
B.主動性
C.勤奮感
D.自我同一性
【答案】D。解析: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形成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即自我同一性。
6.一學生決心改掉遲到的毛病,遵守學校紀律,可冬天一到,他遲遲不肯起床,結果又遲到了。對該生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 )。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們?yōu)閷崿F一定的道德行為所做出的自覺而頑強的努力,道德意志是調節(jié)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題干中該學生缺乏自覺而頑強的努力,因此需培養(yǎng)其道德意志。
7.“教學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是( )。
A.馬卡連柯
B.巴班斯基
C.贊可夫
D.凱洛夫
【答案】B。解析:巴班斯基以總結“教學教育過程最優(yōu)化”理論而著稱。
8.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是( )。
A.華生
B.馬斯洛
C.霍爾
D.杜威
【答案】B。解析: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華生是行為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杜威是現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9.專家型教師通常是用( )方法,慢慢地引入要講的教學內容。
A.開門見山式
B.迂回曲折式
C.導入式
D.實驗式
【答案】C。解析:專家型教師常常用導入式方法引出要講的教學內容。
10.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之外社會力量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實施的各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是( )。
A.課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業(yè)余教育
D.課外、校外教育
【答案】D。解析:課外教育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它是指在課堂教學之外,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的各種有教育意義的活動。校外教育是指校外教育機關或社會團體、家庭,有目的有計劃地在校外組織學生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和教育工作。
11.校園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質文化
B.學生文化
C.教師文化
D.精神文化
【答案】D。解析: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12.進入中學,學生經常思考“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的未來應怎樣”等問題。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 )。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動感
D.勤奮感
【答案】B。解析:略。
13.我國古代醫(yī)書《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記載,這說明情緒情感具有( )。
A.動機功能
B.調控功能
C.健康功能
D.信號功能
【答案】C。解析:我國古代醫(yī)書《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記載,這說明情緒情感具有健康功能。
14.在教育起源問題上,認為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本能的觀點是( )
A.生物起源說
B.神話起源說
C.心理起源說
D.勞動起源說
【答案】A。解析:生物起源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利托爾諾和英國的沛西能;居^點是:教育是一種在人類社會范圍以外,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產生的現象。教育的起源歸之于動物的本能行為,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性。
15.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進程不總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線發(fā)展的,而是時而猛長、時而緩慢,這表明了兒童身心發(fā)展過程具有( )。
A.不平衡性
B.階段性
C.靈活性
D.差異性
【答案】A。解析:由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可知。
16.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huán)境,讓我在這個環(huán)境里養(yǎng)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yè)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這是( )。
A.遺傳決定論的觀點
B.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
C.家庭決定論的觀點
D.兒童決定論的觀點
【答案】B。解析:略。
17.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的提出者是( )。
A.皮亞杰
B.柯爾伯格
C.埃里克森
D.華生
【答案】C。解析:埃里克森認為,個體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據此形成了人格發(fā)展階段理論。
18.教師扮演“家長代理人”的角色可能出現的不當表現是( )。
A.教師出現家長制作風
B.教師過分地溺愛學生
C.教師過分地遷就學生
D.教師對學生過分地嚴厲
【答案】C。解析:在扮演“家長代理人”角色的時候,教師容易過分地遷就學生。
19.國家或政黨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的要求,規(guī)定教育工作的發(fā)展思路和發(fā)展方向是( )。
A.教育目標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針
D.教育策略
【答案】C。解析: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
20.安德森的產生式遷移理論是( )的現代翻版。
A.關系轉換說
B.經驗內化說
C.共同要素說
D.形式訓練說
【答案】C。解析:產生式遷移理論是針對認知技能的遷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兩項學習任務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兩項任務之間的遷移是隨其共有的產生式的多少而變化的。它與共同要素說有相似之處。
二、辨析題
1.教學中應用首尾時間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整理材料之類的事。
【答案】錯誤。解析:學習活動開始和結尾效果較好,因為它們只受倒攝抑制或者前攝抑制的單重影響,所以不應處理瑣碎的事而應學習重要的新概念。
2.態(tài)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有什么態(tài)度就有什么行為。
【答案】錯誤。解析:態(tài)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但二者不是一一對應關系。
3.古代斯巴達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有文化修養(yǎng)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fā)展,教育內容豐富,方法靈活。
【答案】錯誤。解析:題干所指是雅典的教育。
4.杜威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論也被稱為教師中心理論。
【答案】錯誤。解析:杜威強調的是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他的教育理淪也被稱為兒童中心論。
三、簡答題
1.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點】
制度化教育以教育為目的而設立,一切活動都要圍繞這一目的的實現而進行。有如下特征:
(1)對入學資格有嚴格的要求;
(2)明確的修業(yè)年限:
(3)規(guī)范的教學組織;
(4)整體一貫的課程設置;
(5)嚴格的管理制度;
(6)專業(yè)化的教育人員;
(7)具有固定的教學場所。
2.中小學德育的任務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內容?
【答案要點】
(1)德育的任務是指德育活動要努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品德素養(yǎng)。
(2)內容包括基本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較高層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教育。
3.什么是課的結構?綜合課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答案要點】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進行的順序和時間的分配。
綜合課的結構:①組織教學;②復習檢查;③講授新教材;④鞏固新知識;⑤布置家庭作業(yè)。
4.簡述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四個基本特征。
【答案要點】
(1)連續(xù)性與階段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異性。
四、材料分析題
1.在一次關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的研討會上,老師們紛紛發(fā)言。王老師說:“在我的課堂上,氣氛比較沉悶,學生很少發(fā)言,即使發(fā)言也只是按照書本的答案回答。”李老師說:“我們老師非常贊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張老師說:“在學校里,考試是個指揮棒,如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答題時答案五花八門,學生怎能通過考試?”
請根據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有關知識逐一回答老師們所提出的困惑。
【答案要點】
(1)王老師:要創(chuàng)造積極、活潑、寬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創(chuàng)造欲望。鼓勵學生不迷信書本和教師,大膽質疑,敢于發(fā)言。
(2)李老師:應掌握開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具體方法。如智力激勵法(腦風暴法或腦轟炸法)、信息交合法、聯想法、統(tǒng)攝法(任舉其中兩種即可)。
(3)張老師:改革評價機制,評價方式多元化。具體做法:評價目的的激勵化、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評價標準的統(tǒng)一性和個別性。
2.張小強怎么了?張小強不愛學習,他討厭學習,甚至對學習恨之入骨。他為何如此討厭上學?因為他考試總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數學考試他也不及格。而且,數學老師還甩著鮮艷的粗筆在他的試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維混亂,簡直不是人寫的!”因為他想爭第一,卻又認為自己怎么也無法爭到第一。說起從前,他也有過輝煌的學績:小學連續(xù)三年三好學生,在市“希望杯”競賽中獲過二等獎,小學畢業(yè)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測驗,他只排在第21名。從此,張小強便喪失了自信心,連他最擅長的數學課也愛聽不聽,作業(yè)也馬馬虎虎地做……
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對上述案例進行解析并提出解決對策。
【答案要點】
張小強由于上初中以來在學習上的多次失敗,陷入了習得性無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由于連續(xù)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張小強這種狀況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將自己的失敗進行了錯誤的內部歸因。內部歸因是指人把失敗歸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認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為結果,因而出現個人的無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考試、分數、競賽、名次等外部強化手段去激勵學生學習,而嚴重忽視對學生內在動機的培養(yǎng)和調動,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績不好就使得張小強感覺自己各個方面都很差,進而對自己喪失信心。其次,數學老師在教育方式上的嚴重失誤,也使他徹底喪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該生的無助感。
對策:(1)采用各種措施培養(yǎng)他的內在動機,例如,利用他愛看報紙、愛玩電腦、愛玩籃球、喜歡數學等特點,巧妙實現動機遷移。(2)采用各種措施,消除他在學習上的無力感,增強他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
【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最后沖刺題】相關文章:
2016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最后沖刺模擬題07-10
2015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最后押題卷09-17
2015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沖刺押題卷11-04
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預測題09-14
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能力》選擇題07-30
中學教師資格《教育知識與能力》復習套題08-08
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精選真題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