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
在各個領(lǐng)域,我們需要用到試題的情況非常的多,試題可以幫助參考者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一份好的試題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試題,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 1
1、甲、乙兩人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fā),相向而行,乙的速度是甲的2/3,兩人相遇后繼續(xù)前進,甲到達B地,乙到達A地立即返回,已知兩人第二次相遇的地點距離第一次相遇的地點是3000米,求A、B兩地的距離.
解:第一次相遇時,兩人合行了一個全程,其中乙行了全程的2÷(2+3)=2/5
第二次相遇時,兩人合行了3個全程,其中乙行了全程的2/5×3=6/5
兩次相遇點之間的距離占全程的2-6/5-2/5=2/5
所以全程是3000÷2/5=7500米。
解乙的速度是甲的2/3即甲速:乙速=3:2所以第一次相遇時甲走了全程的3/5,乙走了全程的2/5
第二次相遇的地點距第一次相遇甲共走了2倍全程的3/5=6/5,乙走了2倍全程的2/5=4/56/5-4/5=2/5,即相差全程的2/5A、B兩地的距離=3000/(2/5)=7500米
綜合:3000/[2*3/(2+3)-2*2/(3+2)]=50(千米)
76.一條船往返于甲、乙兩港之間,已知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9千米/小時,平時逆行與順行所用時間的比為2:1.一天因下雨,水流速度為原來的2倍,這條船往返共用10小時,問甲、乙兩港相距多少千米?
C順水速度是逆水速度的2倍,那么逆水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的`2倍,靜水速度就是水流速度的3倍,所以水流速度是9÷3=3千米/小時
下雨時,水流速度是3×2=6千米/小時,
逆行速度是9-6=3千米/小時
順行速度是9+6=15千米/小時
所以往返時,逆行時間和順行時間比是5:1
所以順行時間是10÷(5+1)=5/3小時
所以甲乙兩港相距5/3×15=25千米
解:無論水速多少,逆水與順水速度和均為9*2=18
故:
水速FlowSpeed=18/3/2=3;
船速ShipSpeed=FlowSpeed+18/3=9;
whenrains,Flowspeed=6;
順水s1=9+6=15;
逆水s2=9-6=3;
順水單程時間10*(3/(15+3))=5/3;
so,相距5/3*15=25km
2.某學校入學考試,確定了錄取分數(shù)線,報考的學生中,只有1/3被錄取,錄取者平均分比錄取分數(shù)線高6分,沒有被錄取的同學其平均分比錄取分數(shù)線低15分,所有考生的平均分是80分,問錄取分數(shù)線是多少分?
解:假設(shè)每組三人,其中3×1/3=1人被錄取。每組總得分80×3=240分。錄取者比沒有被錄取者多6+15=21分。所以,沒有被錄取的分數(shù)是(240-21)÷3=73分所以,錄取分數(shù)線是73+15=88分
解:因為沒錄取的學生數(shù)是錄取的學生數(shù)的:
(1-1/3)/1/3=2倍,二者的平均分之間相差:15+6=21分的距離,所以,在均衡分數(shù)時,沒錄取的學生平均分每提高一分,錄取的學生的平均分就要降低2分,這樣二者的分差就減少了3分,21/3=7,即要進行7次這樣的均衡才能達到平均分80分,在這個均衡過程中,錄取的學生的平均分降低了:2*7=14分,
所以,錄取分數(shù)線是:80+14-6=88分,
3.一群學生搬磚,如果有12人每人各搬7塊,其余的每人搬5塊,那么最后余下148塊;如果有30人每人各搬8塊,其余的每人搬7塊,那么最后余下20塊.問學生共有多少人?磚有多少塊?
解:如果每人搬7塊,就會余下30×(8-7)+20=50塊
所以搬5塊的人有(148-50)÷(7-5)=49人
所以學生共有12+49=61人,磚有61×7+50=477塊。
解:12人每人各搬7塊,當他們搬8塊的時候,多搬了12塊
18人每人各搬5塊,當他們搬動8塊的時候,多搬了18*3=54塊
所以30人多搬了54+12=66塊其余人搬動了148-20-66=62塊
而這些其它人每人多搬動了2塊,所以其他人的人數(shù)為62/2=31
所以,一共有學生61人
磚塊的數(shù)量:12*7+49*5+148=477
解:把30人分成12人和18人兩部分,12人每人各搬7塊,若他們搬8塊,則多搬了12*1=12塊,18人每人各搬5塊,若他們搬8塊,則多搬了18*3=54塊,
所以30人多搬了54+12=66塊其余人搬動了148-20-66=62塊,而這些其它人每人多搬動了7-5=2塊,所以其他人的人數(shù)為62÷2=31所以,一共有學生61人磚塊的數(shù)量:12*7+49*5+148=477塊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 2
有一群猴子,分一堆桃子,第一只猴子分了4個桃子和剩下桃子的1/10,第二只猴子分了8個桃子和這時剩下桃子的1/10,第三只猴子分了12個桃子和這時剩下桃子的1/10........依次類推.最后發(fā)現(xiàn)這堆桃子正好分完,且每只猴子分得的桃子同樣多.那么這群猴子有多少只?
方程解法:設(shè)總的桃子個數(shù)是10a+4個,那么第一只猴子分得a+4個桃子
剩下9a,假設(shè)9a=10b+8個,那么第二只猴子分得b+8個桃子。
所以a+4=b+8,即b=a-4個。那么就有9a=10(a-4)+8。
解得a=32。所以桃子有3210+4=324個。
每只猴子分得32+4=36個,所以猴子有32436=9只。
明月清風老師的解法。
第一只猴子分得的那1/10比第二只猴子的那1/10多8-4=4個
第一只猴子分得的'那1/10對應的單位1比第二只猴子分得的1/10對應的單位1多41/10=40個。
那么第一只猴子分得的那1/10是40-8=32個。
所以桃子總數(shù)是3210+4=324個。
每只猴子吃32+4=36個,那么有32436=9只猴子。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 3
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相向開出,四小時后兩車相遇,然后各自繼續(xù)行駛?cè)r,此時甲車距B地10千米,乙車距A地80千米.問甲車到達B地時乙車還要經(jīng)過多少小時才能到達A地?
解法一:說明甲車和乙車4-3=1小時共行10+80=90千米。兩車行4+3=7小時,甲車比乙車多行80-10=70千米。所以甲車比乙車每小時 多行70÷7=10千米。所以甲車每小時行(90+10)÷2=5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90-50=40千米。當甲到底B地時,用去10÷50=0.2小 時,乙行余下的`80千米需要80÷40=2小時,所以還需要2-0.2=1.8小時。
解法二:總路程是(10+80)÷(1-3/4)=360千米。甲車行4+3=7小時行了全程的(360-10)÷360=35/36,所以,甲車行 完全程需要7÷35/36=7.2小時。乙車7小時行了全程的(360-80)÷360=7/9,所以乙車行完全程需要7÷7/9=9小時。所以甲車到達 時,乙車還需要9-7.2=1.8小時。
解法三:兩車行4+3=7小時,甲車比乙車多行80-10=70千米。甲車每小時比乙車多行70÷7=10千米。如果再行1小時,那么甲車比乙車就多 行70+10=80千米,而且甲車和乙車共行了兩個全程。所以,甲車超出部分和乙車還差的部分相等,即80÷2=40千米。所以,乙車需要80÷40=2 小時到達。甲車之需要10÷(10+40)=0.2小時到達。所以當甲車到達時,乙車還需要2-0.2=1.8小時。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 4
一輛大轎車與一輛小轎車都從甲地駛往乙地.大轎車的速度是小轎車速度的80%.已知大轎車比小轎車早出發(fā)17分鐘,但在兩地中點停了5分鐘,才繼續(xù)駛往乙地;而小轎車出發(fā)后中途沒有停,直接駛往乙地,最后小轎車比大轎車早4分鐘到達乙地.又知大轎車是上午10時從甲地出發(fā)的那么小轎車是在上午什么時候追上大轎車的?
解:大轎車行完全程比小轎車多17-5+4=16分鐘
所以大轎車行完全程需要的時間是16÷(1-80%)=80分鐘
小轎車行完全程需要80×80%=64分鐘
由于大轎車在中點休息了,所以我們要討論在中點是否能追上。
大轎車出發(fā)后80÷2=40分鐘到達中點,出發(fā)后40+5=45分鐘離開
小轎車在大轎車出發(fā)17分鐘后,才出發(fā),行到中點,大轎車已經(jīng)行了17+64÷2=49分鐘了。
說明小轎車到達中點的'時候,大轎車已經(jīng)又出發(fā)了。那么就是在后面一半的路追上的。
既然后來兩人都沒有休息,小轎車又比大轎車早到4分鐘。
那么追上的時間是小轎車到達之前4÷(1-80%)×80%=16分鐘
所以,是在大轎車出發(fā)后17+64-16=65分鐘追上。
所以此時的時刻是11時05分。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 5
1. 甲、乙、丙三人在A、B兩塊地植樹,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別能植樹24,30,32棵,甲在A地植樹,丙在B地植樹,乙先在A地植樹,然后轉(zhuǎn)到B地植樹.兩塊地同時開始同時結(jié)束,乙應在開始后第幾天從A地轉(zhuǎn)到B地?
總棵數(shù)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樹24+30+32=86棵
需要種的天數(shù)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幫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 即第11天從A地轉(zhuǎn)到B地。
2. 有三塊草地,面積分別是5,15,24畝.草地上的草一樣厚,而且長得一樣快.第一塊草地可供10頭牛吃30天,第二塊草地可供28頭牛吃45天,問第三塊地可供多少頭牛吃80天?
這是一道牛吃草問題,是比較復雜的牛吃草問題。
把每頭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為第一塊草地5畝面積原有草量+5畝面積30天長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畝面積原有草量和每畝面積30天長的草是300÷5=60份
因為第二塊草地15畝面積原有草量+15畝面積45天長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畝面積原有草量和每畝面積45天長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畝面積長84-60=24份
所以,每畝面積每天長24÷15=1.6份
所以,每畝原有草量60-30×1.6=12份
第三塊地面積是24畝,所以每天要長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長的每天就要用38.4頭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夠吃80天,因此288÷80=3.6頭牛
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頭牛來吃。
兩種解法:
解法一:
設(shè)每頭牛每天的吃草量為1,則每畝30天的總草量為:10*30/5=60;每畝45天的總草量為:28*45/15=84那么每畝每天的新生長草量為(84-60)/(45-30)=1.6每畝原有草量為60-1.6*30=12,那么24畝原有草量為12*24=288,24畝80天新長草量為24*1.6*80=3072,24畝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頭)
解法二:10頭牛30天吃5畝可推出30頭牛30天吃15畝,根據(jù)28頭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畝每天新長草量(28*45-30*30)/(45-30)=24;15畝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畝80天所需牛180/80+24(頭)24畝需牛:(180/80+24)*(24/15)=42頭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相關(guān)文章: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04-12
小升初數(shù)學的應用題綜合訓練05-04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05-16
小升初數(shù)學的綜合訓練應用題01-20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02-06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系列02-25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及解析02-17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綜合訓練及答案05-22
小升初數(shù)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題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