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孩子玩游戲的解讀
從案例描述來看,我認為孩子們很會玩游戲,教師也尊重幼兒的游戲,善于觀察,并能適時介入,引導幼兒游戲的發(fā)展。我想,教師期待解答的問題是:孩子們玩“祭奠死人”的游戲是否真的出格?孩子們玩這類游戲是出于興趣還是因為恐懼?怎樣的介入、指導才算合適?該不該對幼兒回避生與死的問題?該怎樣對幼兒進行生死教育?以下是我的一點看法,和各位幼教同行分享交流。
一、對孩子游戲的解讀
(一)游戲源于生活,是真游戲
游戲是兒童生活經(jīng)驗的反映。在兒童經(jīng)歷過的事情中,只要是他們體驗深刻、感興趣的內(nèi)容,就會在他們的游戲中反映出來。在一個孩子告訴伙伴關于親戚遭遇車禍去世的消息后,孩子們就自主地玩起了帶有車禍、救人、死人情節(jié)的游戲,甚至還玩起了“祭奠死人”的游戲,充分顯現(xiàn)了幼兒的游戲自發(fā)于內(nèi)在動機,是幼兒通過模仿和想象,自主、自由地表達表現(xiàn)已有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的生動過程。我認為,案例中的孩子們很會玩游戲,這種游戲是當下我們渴望看到的真游戲。
(二)游戲是出于好奇,不是為了緩解恐懼
幼兒游戲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是認知上的,即幼兒通過游戲活動強化對生活中某些事物的認識;二是情感上的,即幼兒通過游戲活動消解現(xiàn)實中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或者滿足現(xiàn)實中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案例中的教師猜測幼兒是想借游戲消解自己的恐懼,而我更相信孩子們玩這類游戲是對死亡的不解,是因為好奇、好玩。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的幼兒對死亡有不同程度的理解。0~3歲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僅停留在感官的感受上,如感覺帶養(yǎng)人消失了,但不能理解死亡;3~6歲的孩子認為死亡并不是永久的,就像睡覺一般,是可以逆轉和恢復的,人死了只是一個暫時現(xiàn)象;6~9歲的孩子開始了解死亡是一個永久的改變,人死了是不能復活的。由于3~6歲的孩子還不能正確理解死亡,所以他們往往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案例中孩子們一連串的模仿性游戲行為告訴我們,雖然成人忌諱孩子看到或談論與死亡有關的事情,但孩子們對此卻極為好奇,多數(shù)孩子并不害怕,他們試圖通過角色扮演,來想象和表現(xiàn)他們的不解或他們眼中的“死亡”“祭奠”。
(三)游戲體現(xiàn)了孩子的純真,不是出格游戲
對成人來說,死亡是一個普遍禁忌的話題,他們認為孩子不可以玩“祭奠死人”之類的游戲,應予以制止。案例中的教師應該也是認為游戲是出格的,雖然沒有寫明“出格”的理由,但是我們能夠解讀出“這種游戲是不好的,因為這種游戲反映的是封建迷信”“死亡是可怕、神秘、忌諱、不祥的”等觀念。事實上,生老病死是人類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祭奠死者也是人類對于死去親人的一種悼念和哀思。只要游戲內(nèi)容反映的是生活中被肯定的事,那么該游戲就是正當?shù)摹?/p>
二、對教師行為的分析和反思
(一)尊重幼兒游戲,有很強的責任心
在案例中,孩子們能夠如此投入地游戲,是因為教師不僅提供了充分的游戲時間和空間,而且給予了孩子們自主選擇和自由表達的權利和機會,可見教師對幼兒游戲的尊重和理解。只有當孩子們出現(xiàn)了專門的“祭奠死人”的游戲,教師才介入并進行了引導。教師的主觀動機是好的,她有很強的責任心。
(二)回避關鍵問題,游戲引導效果有待驗證
案例中,教師通過介入和引導,“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幫助孩子回避了生與死的難題”。我認為這并不可取,一是因為游戲的引導效果尚不確定,二是因為游戲引導的目的值得商榷。在這個游戲中,教師要轉移游戲,顯然是基于她判斷該游戲有負面效應。一是回避死人問題,認為幼兒還小,不要過早接觸生與死的問題;二是游戲中有燒紙錢給死人、下跪等情節(jié),認為這是迷信。如果游戲情節(jié)中包含了不被人們認可的內(nèi)容,那么教師應該順應游戲情節(jié)來引導,而不應轉移。教師若將游戲的“祭奠”主題轉到“救人”主題,那么原來幼兒自發(fā)生成的游戲可能產(chǎn)生的價值就不存在了。新的游戲如果與幼兒生活經(jīng)驗很接近,那么幼兒還是感興趣的;如果不接近,那么幼兒游戲就會轉為教師主導下的被動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出格”游戲似乎被暫時擱置了,但引導效果也許只是暫時的,教師要面對的問題還存在,該游戲可能在將來一段時期內(nèi)還會繼續(xù)。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幼兒會透過觀察學習社會行為,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保持、動作復現(xiàn)、動機四階段,其中的“動作復現(xiàn)”就是幼兒的模仿行為。從幼兒的模仿行為中,我們看到了下跪、哭泣、燒紙錢、行葬禮等社會行為。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孩子們從自發(fā)的游戲活動中究竟學習和發(fā)展了什么。兒童教育學者艾瑞克·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一書中寫道:“若一個孩子能在開誠布公談論死亡的環(huán)境下長大,那么他對于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而不至于太害怕!泵绹纳逃鸪蹙褪且运劳鼋逃男问匠霈F(xiàn)的,美國的死亡教育名為談死,實則通過死亡教育讓幼兒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以正確的態(tài)度愛護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以,關于游戲引導的目的,我認為教師無需回避生與死的話題,應當從幼兒的模仿行為中引導幼兒閱讀社會行為背后的意義,并從中認識“死亡”。
三、對案例引出的生命教育的思考
如前所述,幼兒玩“死亡游戲”是正常的,“祭奠死人”也不是出格的游戲。那么,我們是不是就聽之任之呢?幼兒對死的話題感興趣,憑他們的經(jīng)驗和能力或許只能用模仿游戲來表達他們的好奇和理解,但如果成人能加以科學引導,他們也許就能把興趣和關注點轉移到對生命奧秘的初步探索上。因此,孩子們自主“祭奠死人”的游戲恰恰為教師提供了自然引導幼兒開展生命教育的契機。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為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zhì)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我們應如何有效地對幼兒開展生命教育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親近自然,感受多彩生命
自然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幼兒進行生命啟蒙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教師可經(jīng)常組織幼兒到大自然中觀察和感受生命,讓幼兒體驗四季更替,追蹤植物從發(fā)芽、成長、開花結果到凋零的過程。如果條件有限,可以在幼兒園創(chuàng)設動物角、植物角,讓孩子們能夠穩(wěn)定、持續(xù)地觀察,在細心呵護生命成長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可貴、脆弱和偉大,并理解撫育生命的艱辛。
(二)保護自我,提高生存能力
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開展意外傷害和自我救護的教育,提高幼兒自我保護的意識。例如,可以在幼兒園開展認識安全標志、了解急救與火警電話的活動,還可以通過模擬場景和實地參觀等形式增強幼兒的安全防護能力。在家中,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安全設備,教給孩子一些常用的急救措施,等等。
(三)依托家庭,體驗生命關懷
家長可從共同分享家族故事開始,引導孩子認識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現(xiàn)象。家長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時,結合照片跟孩子說說自己的爸爸媽媽(即孩子的祖父母),或記憶中已逝的爺爺奶奶(即孩子的曾祖父母),如:他們生了幾個小孩,最開心或難過的事是什么等,也可以陪孩子閱讀相關繪本,逐漸了解生與死?赏扑]的繪本有《一片葉子落下來》《再見了,艾瑪奶奶》《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等。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要讓孩子感受愛、體驗愛和表達愛,要告訴孩子生老病死的簡單規(guī)律,同時告訴孩子當失去親人、朋友等關系密切的人時,我們會傷心、難過,因為我們再也看不到他的面容、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他也不能再關心、愛護我們了。
(四)飼養(yǎng)小寵物,學會善待生命
很多孩子喜歡飼養(yǎng)小寵物。寵物的壽命一般較短,寵物的死去經(jīng)常會激起孩子對死亡的疑問:小雞到哪里去了?小貓死了還會回來嗎?如果孩子被鼓勵發(fā)問與死亡有關的問題,并容許表達情緒,且經(jīng)常被關愛,那么孩子在遭遇親人過世時,就能較從容地面對。
【對孩子玩游戲的解讀】相關文章:
解讀孩子的敏感期09-01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解讀09-10
怎么才能解讀孩子的自說自話08-29
正確解讀孩子的敏感期08-14
《孩子我把作文變簡單了》的探索與解讀09-08
怎么才能正確地教孩子玩游戲10-21
玩游戲作文09-20
寫玩游戲的作文05-23
玩游戲作文經(jīng)典(15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