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www.蜜臀.com,高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欧美日韩三级视频,欧美性综合,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99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牡丹》原文及翻譯賞析

時間:2024-04-02 14:45:13 禧雯 賞析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牡丹》原文及翻譯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牡丹》原文及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牡丹》原文及翻譯賞析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

  詞語注釋

 、 牡丹:屬毛茛科植物,又名木芍藥、洛陽花,初夏 開花,單生,大朵,一般有 紅、白、紫三色。

  ② 占斷:占絕。獨占的意思。

  ③ 好物華:美好的景物。

 、 洛川神女,即“洛神”。三國魏曹植作有《洛神賦》。傳說宓(伏)羲之女,名宓妃,溺洛水而死,遂為洛水女神。洛川:洛水。(見《文選》卷十九《洛神賦》注)。

 、 破:突破,超出、勝過的意思。

  白話譯文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嬌萬態(tài)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賞析

  該詩贊美牡丹花的仙氣神韻。前二句說明牡丹人人愛。 “好物華”就是好景色,洛陽城里的好景色讓牡丹花占據(jù)并壟斷了,誰人不喜歡,從人們的普遍愛好和崇尚著筆,直截了當。表面是提問,實是表明牡丹人人皆愛,“占斷城中好物華”一句,即是對提問的回答。暮春時節(jié),群芳凋謝,牡丹獨開,享盡春光,占斷萬物之風光,無怪人稱牡丹是“國色天香”。

  “疑是洛川I神女作”,以虛擬之筆,將牡丹與傳說中的美女洛神比類,曹植《洛神賦》描繪洛川神女是:“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飆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此詩結(jié)句“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即取意于《洛神賦》,將牡丹之形、態(tài)、色以一“破”字托出。洛神是“皎若太陽升朝霞”,而牡丹是“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猶言牡丹花放射著洛神的靈氣,干姣百媚、千姿百態(tài),神女般地鉆出,猶如朝霞樣的神奇。 “破”字形象,有種活靈活現(xiàn)的態(tài)勢。詩人以洛神喻牡丹,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可見詩人是用了加倍襯托的藝術(shù)手法,其詩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該詩贊美牡丹花的仙氣神韻。前二句說明牡丹人人愛。 “好物華”就是好景色,洛陽城里的好景色讓牡丹花占據(jù)并壟斷了,誰人不喜歡,從人們的普遍愛好和崇尚著筆,直截了當。表面是提問,實是表明牡丹人人皆愛,“占斷城中好物華”一句,即是對提問的回答。暮春時節(jié),群芳凋謝,牡丹獨開,享盡春光,占斷萬物之風光,無怪人稱牡丹是“國色天香”。

  “疑是洛川I神女作”,以虛擬之筆,將牡丹與傳說中的美女洛神比類,曹植《洛神賦》描繪洛川神女是:“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飆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此詩結(jié)句“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即取意于《洛神賦》,將牡丹之形、態(tài)、色以一“破”字托出。洛神是“皎若太陽升朝霞”,而牡丹是“千嬌萬態(tài)破朝霞”,猶言牡丹花放射著洛神的靈氣,干姣百媚、千姿百態(tài),神女般地鉆出,猶如朝霞樣的神奇。 “破”字形象,有種活靈活現(xiàn)的態(tài)勢。詩人以洛神喻牡丹,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可見詩人是用了加倍襯托的藝術(shù)手法,其詩法之精妙,自不待言。

  創(chuàng)作背景

  徐凝,約813年前后在世,與施肩吾、白居易、元稹友善,方干曾師事之長慶三年,嘗于杭州開元寺題牡丹詩,以“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之句,為白所賞,被白舉薦。唐文宗大和五至七年(831--833年)間曾游洛陽,與白居易等相唱和,此時疑為此間所做。

  作者簡介

  徐凝(生卒年不詳),唐朝詩人,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元和年間有詩名,方干曾從之學詩。大和五年至七年(831--833)間游洛陽,曾與白居易等相唱和。終生未仕,后歸隱故里。詩風樸實!度圃姟反嬖1卷,《全唐詩補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首。

  牡丹種曲

  李賀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

  水灌香泥卻月盤,一夜綠房迎白曉。

  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華已散蝶又闌。

  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

  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

  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

  詞句注釋

 、派彛褐杆泻苫āG剞浚╤éng ):香草名。秦為香草,蘅為杜衡。一說,秦為木名。

 、谱唏R:騎馬馳逐。《詩經(jīng)·大雅·緜》:“ 古公亶父 ,來朝走馬!弊撸号堋幔▃hú):挖掘,砍。春草:指牡丹。

 、窍隳啵悍枷愕哪嗤。隋江總《大莊嚴寺碑銘》:“木密聯(lián)綿,香泥繚繞!眳s月盆:半月形的花盆。

 、染G房:指含苞的花蕾;ㄎ撮_時,花苞為綠色,故稱。迎白曉:迎著黎明開放。白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擅廊耍褐纲F族男女。醉語:醉后的胡言。

  ⑹散:花開之后,花瓣松散。闌:稀少。

 、肆和酰褐笣h文帝的兒子梁孝王劉武,這里借指上文中“走馬馱金”的老一代貴族。一說梁王是當時牡丹名貴品種的名稱。羅衣:原指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此指牡丹的花葉。

 、谭餍洌郝舆^衣袖;舒展衣袖。南朝梁元帝《玄圃牛渚磯碑》:“畫船向浦,錦纜牽磯;w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并覺忘歸!笔駠遥簶犯嗪透柁o名。又名《四弦曲》《蜀國四弦》。南朝梁簡文帝、隋盧思道、唐李賀等均有此作。唐薛濤《續(xù)嘉陵驛詩獻武相國》:“蜀門西更上青天,強為公歌《蜀國弦》。”

 、蜌w霞:即晚霞,這是李賀特有的一種用詞方式。帔(pèi)拖:晚霞拖曳著的長長影子。一說花瓣搖曳欲墜的樣子。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歸霞帔拖,寫殘花之景,像衣帔下垂。蜀帳:指用精美的蜀錦制成的護花帷幕。

 、捂碳t:艷美的牡丹花。唐李商隱《河陽詩》:“百尺相風插重屋,側(cè)近嫣紅伴柔綠!辨,同蔫,指花凋萎。落粉:卸妝。指花朵枯萎。承恩:受到恩寵,蒙受恩澤。唐岑參《送張獻心充副使歸河西雜句》:“前日承恩白虎殿,歸來見者誰不羨!

 、咸蠢桑褐笗x朝文人潘岳。《晉書·潘岳傳》、《世說新語·容止》載:晉潘岳小字檀奴,后因以“檀郎”為婦女對夫婿或所愛幕的男子的美稱。唐溫庭筠《蘇小小歌》:“吳宮女兒腰似束,家在錢唐小江曲,一自檀郎逐便風,門前春水年年綠!敝x女:猶謝娘。唐人慣用來泛指少女。檀郎謝女:泛指游玩賞花的貴族青年男女。

 、袠桥_:當年觀花處。末二句大意:貴族的青年男女又有什么歸宿呢,當年喧囂一時的觀花樓臺只有燕子在明月下対語。

  白話譯文

  當蓮花枝干還未長出,秦蘅已經(jīng)衰老,人們趕著馬,馱著金子,去買牡丹花苗。

  把它栽在半月形的花盆里,培上香泥,澆上水,一夜間,綠色花苞欲放,迎著拂曉。

  美人們說話帶著醉意,花園中輕煙繚繞,傍晚花瓣兒已經(jīng)披散,蝴蝶也漸漸稀少。

  老一代貴族漸漸逝去,但他們的后輩仍穿著羅衣,賞花玩樂合著《蜀國弦》的曲調(diào)。

  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漸漸昏暗,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萎凋。

  公子哥兒和小姐們都誰到哪兒去了,樓臺上月光明亮,夜空中只有燕子嘰嘰叫。

  鑒賞

  前四句寫栽種、花開。“蓮枝未長秦蘅老”(秦蘅也是一種香草),點明是暮春時節(jié),“走馬馱金”是說牡丹價格之高,斸就是挖,春草就是牡丹。“水灌香泥卻月盆”是說牡丹的種植環(huán)境是“香泥”和“卻月(半月形)盆”;“一夜綠房迎白曉。”綠房指花苞,迎白曉指迎著黎明開放。

  中間四句既寫花期不久,亦寫貴族富貴不常在!懊廊俗碚Z園中煙,晚花已散蝶又闌!币痪鋵懩档し笔⒅畷r國色天香,美艷動人,像嬌媚的美人在園中煙霧里嫣紅若語。但這個美景不常在,黎明開放晚上就花散蝶飛,極寫繁榮之景之短促!傲和趵先チ_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薄傲和酢敝笣h文帝的兒子梁孝王劉武,這里借指上文中“走馬馱金”的老一代貴族!笆駠摇睒犯敢魳。全句說,老一代的貴族漸漸老死(勢力漸微),但是他的下一代仍穿著羅衣,合著音樂賞花玩樂。

  后四句接上文,繼續(xù)借物寓人,以花寫人!皻w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 “歸霞帔拖”寫殘花之景,像衣帔下垂,蜀帳即用蜀紙做的護花罩。全句說,花兒凋零,花帳也失去了光彩,嫣紅的花朵飄落,失去了主人的寵愛。隱喻老一輩貴族老死,新一輩貴族失去了當權(quán)者(皇帝)的寵愛和恩澤。“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碧蠢桑号嗽,小名檀奴,謝女:謝安蓄妓;檀郎謝女借指貴族青年男女。樓臺:當年觀花處。全句說:貴族的青年男女又有什么歸宿呢,當年喧囂一時的觀花樓臺只有燕子在明月下対語。

  創(chuàng)作背景

  唐貞元、元和之際,京都貴族賞玩牡丹成風,為此揮霍大量金錢。唐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歲暮,車馬若狂,以不耽樂為恥。執(zhí)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值數(shù)萬者!痹娙死钯R寫下這首詩對此事進行了嘲諷。

  賞析二

  牡丹,國色天香,素有“花中王”之譽,被看作是富貴的象征。中唐時代,長安貴族玩賞牡丹之風極盛。風氣如此,當時詩人多有詠嘆之作,最著名的是白居易的《買花》和李賀這首《牡丹種曲》。

  此詩首四句是寫買花和精心培植的情景:“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劚春草。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蓮枝中通外直,其花清香四飄,雖出于污泥而不染,歷來被目為清高自好的君子之花。秦蘅花雖不足觀,但芳馨遠溢,一向被譽為芳潔內(nèi)修的花中君子。首句,詩人不直寫牡丹,卻以“蓮枝”、“秦蘅”為陪襯。不言帝城春暮,卻說蓮枝尚未出水,秦蘅已經(jīng)凋謝。這就不僅準確而形象地點明了牡丹開放的時節(jié),而且通過高潔之花的生不逢時,巧妙、含蓄地暗示出當時昏濁的社會風氣。嘆惋幽憤之情,溢于言表。第二句“走馬馱金劚春草”是寫王公貴族爭買牡丹的情景。這是一句特寫,寫得形象、深刻、具有穿透力。寫牡丹之昂貴,許渾有“近來無奈牡丹何,數(shù)十千錢買一窠”(《牡丹》)之句,是以價值與價格的嚴重背離使人感到驚異;寫爭買人數(shù)之多,劉禹錫有“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師”(《賞牡丹》)之句,是以場面之大令人瞠目結(jié)舌,但這些詩句給予讀者心靈的震憾,都遠沒有賀詩來得強烈!皵(shù)十千錢”是可以計數(shù)的,而“走馬馱金”卻無法計量;“動京師”只見場面,而“走馬馱金”方見爭購者之身份,因而它能給人以更多的藝術(shù)聯(lián)想和情感沖動;同時,“千錢一窠(棵)”與“動京師都是一種客觀的理性判斷和表象的描寫,并不能給人以直觀的視覺感染和現(xiàn)象的透視,因而也就不能對思想內(nèi)涵給予有力揭示。而“走馬馱金”則把抽象的價值概念蘊含于視覺形象之中,增強了動態(tài)感,使之更加醒目,因而也就更具有藝術(shù)的啟發(fā)作用。句中的“馱”字很傳神,極有份量。它表現(xiàn)的是“車載馬馱”之重金與買回的小小“春草”的直覺對比和鮮明反差。對比中,能使人對貴族行為的荒誕之極一目了然。句首一個“走”字,不僅寫出了王公貴族們急于購花的迫切心情,而且,也透露出他們傾城搶購時車馬喧闐、疾奔爭馳的熱鬧場面,充分表現(xiàn)了其狂熱病態(tài)的程度。接著寫對買來牡丹的精心培植:“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彼麄儼涯档ゐB(yǎng)在精致的半月形花盆中,水灌泥封,第二天清晨綠色的花蕾(綠房)就已綻開。此處不言噴水澆花,而用“水灌”,寫出了急于賞花的迫切心情;不言肥泥沃土,卻說“香泥”,一個“香”字,寫出了照料的精心備至,寵愛無比。養(yǎng)花的容器為“卻月盆”,不僅見其別致精巧,而且給人以聯(lián)想,由其形如月,而在腦海中映現(xiàn)出其冰清似月、光潔如玉的質(zhì)感形象。同時,盆的精美,又進一步地襯托出了花的精美絕倫,無比嬌貴。真是天遂人愿,草木有情,一夜之間“春草”竟變成了灼灼鮮花。

  接下來四句是寫王公貴族們的賞花:“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花已散蝶又闌。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边@四句大意是說,花園之中,王公貴族們飲酒取樂。直到園中籠罩上了黃昏暮煙,美女們還在醉語喧嘩。而牡丹花瓣已經(jīng)開始飄散,采花的蜂蝶也紛紛離去。名貴的花朵雖已衰敗,牡丹的花托還殘留在枝上。美女們在《蜀國弦》(樂府曲名)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然而那些王公貴族們早已意興闌珊了。

  這一層本是寫賞花,然而賞花的過程卻只字未題,從“一夜綠房迎白曉”的清晨,一下子就跨到了宴席即將結(jié)束的黃昏。時空的大幅度跳越,完全是為了服從于主題需要。因為王公貴族們的目的并不在于觀賞牡丹,而只不過是借機炫耀富貴,與美女們尋歡作樂而已。詩人在這里特別注意景象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使讀者能夠在意象之間架起聯(lián)想的橋梁。牡丹雖然株值數(shù)萬,車載馬馱重金而得之,可謂異常昂貴。但是它植于“梁王”園中,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點綴品而已;ㄩ_一日,王公貴族——這些逐新求異的浪蝶們就已意興闌珊,又去尋求更新的刺激去了。而席間承歡賣笑的歌兒舞女們,她們的命運與牡丹一樣,也只不過是王公貴族手中的小小玩物而已。這就從深度和力度上深刻揭示出王公貴族們耽樂不止的生活情態(tài)。詩句中的“美人”與“晚花”、“醉語”與“園中煙”、“蝶兒”與“梁王”都形成了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不僅渲染出了醉生夢死的濃郁氣氛,而且極富暗示性,啟示讀者透過表面的景象去思考生活的本質(zhì)。

  最后四句是寫棄花:“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大意是說:夜幕降臨,遮花的帷帳也昏暗下來了;宴席已散,粉雕玉琢的花兒也開始蔫敗凋萎。那些賞花的紅男綠女們?nèi)缃穸妓谀睦?他們正在花畔豪華的樓閣中如燕子般地親昵地呢喃夜語。這里,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牡丹的被遺棄。又通過設(shè)問點明了題意!傲T承恩”三字,使牡丹仿佛也有了人的品格和感情;“眠何處”三字,說明“檀郎謝女”們均非正式夫妻,也沒有固定閫閣,是一群“野鴛鴦”;一個“眠”字,傳神地勾勒出了王公貴族無恥的丑態(tài),揭示了其骯臟卑鄙的精神世界,從而使詩的內(nèi)涵更加豐厚,大大增強了批判的犀利性。

  李賀此詩的藝術(shù)性很高。為了更明確地認識其獨特風格,不妨將其與白居易同一題材的《買花》作一些比較。

  首先,白詩通俗,風格明快,童嫗能解,而李詩則簡潔犀利,風格含蓄,意韻邃深。白詩:“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边@是寫爭買牡丹的情景,可謂摹寫逼真,其境其情如在目前;而李詩“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劚春草”,只兩句,不僅將白詩這四句的含義囊括其中,而且也包容了后面的“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shù);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不僅如此,從白詩的“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中,看出買者拿五束絲絹換回百朵牡丹,還真有些心疼,而李詩一上來便是“走馬馱金”,揮金如土。兩者相較,李詩可謂高度凝煉,一箭中的,筆力千鈞,抓住了統(tǒng)治者奢華的神髓。又如,描繪對于牡丹的精心照料,白詩是寫方法與過程“上張帷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笨芍^細節(jié)具體,精心護理。而李詩雖只有“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兩句,卻能傳神地表現(xiàn)出“春草”在王公園中的富貴寵遇。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上,白詩基本上是客觀平直的敘述,最后借用田舍翁之口抒發(fā)感慨。而李賀詩則完全讓形象本身說話。通過一幅幅特殊畫面,揭示出王公貴族們糜爛不堪的生活。角度新穎,小中見大,內(nèi)涵邃深,諷刺意味濃烈。

  其次,由于白李兩位詩人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不同,采用角度有異,因而在揭露的側(cè)重點和深度上也就產(chǎn)生了明顯的差異。白詩重點是寫“買花”:“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意在勸諫統(tǒng)治者,使之思考浪費的驚人和可恥。而李詩重點則在寫“玩花”。一株牡丹雖需“馱金”而得,但它植于王公貴族園中,卻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點綴品,僅供酒席間的片刻玩賞而已,歌舞酒席之后,便被棄之如草芥了。通過寫購買價值的高昂與使用價值的微不足道,以鮮明對比,揭示了統(tǒng)治者的日擲千金,揮霍無度;他們剝削敲榨人民極端殘酷,用之棄之卻輕如鴻毛,真是“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由于能夠深入地揭示統(tǒng)治者腐朽的生活本質(zhì),藝術(shù)形象典型,因而其主題和社會意義比白詩也就更加深刻突出。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yīng)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于韓愈、皇甫湜,并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于樂府,多表現(xiàn)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于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chuàng)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diào)陰郁低沉,語言過于雕琢。有《昌谷集》。

  昭君怨·牡丹

  宋·劉克莊

  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若比廣陵花,太虧他。

  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君莫說中州,怕花愁。

  詞句注釋

  ①昭君怨:詞牌名,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zhuǎn),上下片同。

  ②洛陽舊譜:古代洛陽盛產(chǎn)牡丹,故“洛陽舊譜”指牡丹譜之類的書。

  ③姚黃:牡丹珍貴品種之一,被譽為花王,北宋時十分名貴。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風俗記第三》記載道:“姚黃者,千葉黃花,出于民姚氏家!庇衷疲骸拔杭一ㄕ撸~肉紅花,出于魏相仁溥家。”

 、軓V陵花:指芍藥和瓊花。廣陵:地名,在今揚州,古時以產(chǎn)芍藥聞名。

 、萏潱何。

  ⑥舊日王侯園圃(pǔ),今日荊榛(zhēn)狐兔:舊時王侯的園圃長滿了荊榛,狐貍、兔子亂竄。荊榛:荊棘;狐兔:暗喻敵兵。

  ⑦中州: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帶,時在金人占領(lǐng)之下。

  白話譯文

  在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我曾經(jīng)見到過你。文章中說只有洛陽的姚黃才是獨步天下的名花。(現(xiàn)在)與芍藥和瓊花相比,真是虧待了你。

  昔日你生長在花圃中,王侯將相爭相觀賞,如今花圃荊棘叢生,你與狐兔相伴。請不要說起中州的慘境,恐怕花也要哀愁。

  賞析

  大多數(shù)詞人寫牡丹,多贊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充辟富貴氣象?傊蠖贾赜谝粋喜字,而詞人獨辟蹊徑,寫牡丹近不幸命運,發(fā)之所未發(fā),從而寄托詞人憂國傷時之情。

  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陽舊譜,只許姚黃獨步”寫牡丹近身世。姚黃魏紫在當時是牡丹中近名貴品種,這里單舉姚黃,是以姚黃代名貴牡丹花種!蔼毑健倍郑瑴蚀_、簡潔地說出這些牡丹近美麗和名貴。三、四句轉(zhuǎn)寫目前。芍藥、瓊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雖經(jīng)戰(zhàn)火摧殘,但仍近朝廷,常為詞人詠歌。而牡丹命運獨苦,淪落于敵人近鐵蹄下,猶如昭君,成為朝廷孱弱近近犧牲品。這是對牡丹近同情,煉是對朝廷當政者近怨憤。

  下片“舊日王侯園圃,今日荊榛狐兔”描繪了國破家亡后中州近慘象,同時煉形象地表明了牡丹近處境。盛世繁華時姚黃魏紫,傾國傾城;山河破碎中近一片焦土,牡丹煉就只剩下與荒煙衰草,荊榛狐兔相伴近命運了。詞人近憂國之心,離黍之哀,煉通過這些形象近描寫,得到充分近表現(xiàn)。文字極為精煉,含義極為豐富!熬f中州,怕花愁”蘊含著詞人極為復雜而深沉近感情。怕人說中州近慘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進一層,說明愛中州之深,言明光復中州之心近迫切,煉說明未能渡江驅(qū)敵近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漢空能壯志、報國無門近南宋末年,詞人那種不平靜近心潮是不言而喻近。結(jié)句“怕花愁”,實則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詞人采用曲折寫法,不僅能表現(xiàn)出惜花近深厚情意,而且煉能引讀者進入境界,仿佛與牡丹相對,見其愁態(tài),而不能無動于衷。

  全詞構(gòu)思精妙,對比鮮明,感情深沉,達意委婉。雖是一首小詞,卻做到敘事、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并且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相扣。借詠牡丹而生發(fā)出一個富有積極意義近主題來,是與詞人近一腔愛國熱情緊緊相連近。感時傷世,寄情于花,充分表現(xiàn)了對國家人民命運近時刻關(guān)注。

  創(chuàng)作背景

  北宋末年,徽欽二帝被虜北行,諸后妃相隨,淪落金邦。南宋愛國詩人念及此辱,無不憤慨感傷,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詞人,痛感朝廷腐敗,國勢衰頹,報國無門,故托牡丹以發(fā)憤,寫下這首詞,抒其黍離之哀。

  作者簡介

  劉克莊(1187—1269年),南宋文學家。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莆田(今屬福建)人。以蔭入仕,淳祐六年(1246年)賜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兼侍讀。詩詞均擅,風格豪邁激越,是南宋江湖詩人,辛派重要詞人。詞集有《后村別調(diào)》。

  裴給事宅白牡丹

  唐·盧綸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詞句注釋

 、排峤o事:姓裴的給事中,名不詳。給事:官名。給事中的省稱。

 、坪蕾F:指地位極其貴顯的人。南朝陳徐陵《長干寺眾食碑》:“須提請飯,致遺豪貴!

 、墙治鳎褐钢烊搁T大街以西,地屬長安縣,多私家名園。一作“新開”。

 、扔癖P:形容白牡丹開得大而美潔。承露:承接甘露。漢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煽矗╧ān):意為“觀看”,音念平聲。

  白話譯文

  長安的富貴人家痛惜春色將殘,爭相觀賞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盤承者冷露,卻沒有人愿在月光下欣賞細看。

  賞析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賞街西紫牡丹!遍_頭寫殘春時節(jié),富貴之家趨之若鶩爭相觀賞牡丹。唐代京城長安有一條朱雀門大街橫貫南北,將長安分為東西兩半。街西屬長安縣,那里有許多私人名園。每到牡丹盛開季節(jié),但見車水馬龍,觀者如堵,游人如云。詩作選擇“長安”、“街西”作為描寫牡丹的背景,自然最為典型。作者描寫牡丹花開時的盛景,只用“春殘”二字點出季節(jié),因為牡丹盛開恰在春暮。作者并沒有著力寫紫牡丹的美,甚至沒有對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點染,單從“豪貴”對她的態(tài)度著筆。豪貴們耽于逸樂,“無日不看花”,桃杏方盡,牡丹又開,正值暮春三月,為“惜春殘”,更是對牡丹趨之若鶩。以爭賞之眾,襯花開之盛,“惜春殘”一筆確實收到了比描寫繁花似錦更好的藝術(shù)效果。次句“爭”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絕倫,而且突出了賞花者的迷狂之態(tài)。

  以上使用側(cè)面描寫,著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貴?此婆c題目無關(guān),實則為后面展開對白牡丹的描寫作了有力的鋪墊!皠e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币粋“別”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盤,冷露,月白,風清,再加上寂靜無人的空園,與上聯(lián)描寫的情景形成極其鮮明的對比。對白牡丹的形象刻畫雖只是略加點染,但顯然傾注了作者滿心的愛悅和同情。用“玉盤”形容盛開的白牡丹,生動貼切。月夜的襯托和冷露的點綴,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豐滿。“承露冷”三字描寫花的狀態(tài),既是實寫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著冷露的潤澤,更是著意表現(xiàn)白牡丹冰清玉潔的品質(zhì)。惟其不以秾艷撩人,自甘素淡,方顯高雅脫俗。作者正是通過對紫牡丹和白牡丹這一動一靜、一熱一冷的對照描寫,不加一句褒貶,不作任何說明,而寓意自顯。為豪貴所爭賞的紫牡丹盡管名貴卻顯得庸俗,相反,無人看的白牡丹卻超塵脫俗,幽雅高尚,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詩人對白牡丹的贊美和對它處境的同情,寄托了對人生的感慨。末句“無人起就月中看”之“無人”,承上面豪貴而言,豪貴爭賞紫牡丹,而“無人”看裴給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給事之高潔,朝中竟無人賞識。詩題中特別點出“裴給事宅”,便是含蓄地點出這層意思。

  全詩通過紫、白牡丹的對比,贊美白牡丹的高潔,以花襯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絕可謂含意豐富,旨趣遙深?梢哉f,在姹紫嫣紅的牡丹詩群里,這首詩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帶露的白牡丹花。

  創(chuàng)作背景

  在唐代,觀賞牡丹成為富貴人家的一種習俗。牡丹中又以大紅大紫為貴,白色牡丹不受重視。這首《裴給事宅白牡丹》便是唐代這種風習的反映。

  作者簡介

  盧綸(748—800?),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詩多送別酬答之作,也有反映軍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盧綸集》。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

  詞句注釋

 、拍档ぃ褐挠^賞植物。古無牡丹之名,統(tǒng)稱芍藥,后以木芍藥稱牡丹。一般謂牡丹之稱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見于記載。

  ⑵庭前芍藥:喻指宦官、權(quán)貴。芍藥,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毛茛科,初夏開花,形狀與牡丹相似。妖無格:妖嬈美麗,但缺乏標格,格調(diào)不高。妖,艷麗、嫵媚。格,品質(zhì)、格調(diào)。鄭虔《胡本草》:“芍藥,一名沒骨花。”牡丹別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

 、擒睫。╭ú):荷花的別名。《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別名芙蓉,江東呼荷。”凈:潔凈。情:情趣。

 、葒簝A國傾城之美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貴美艷、儀態(tài)萬千。李濬《松窗雜錄》:“上頗好詩,因問脩己曰:‘今京邑傳唱牡丹花詩,誰為首出?’ 脩己對曰:‘臣嘗聞公卿間多吟賞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薄下勚,嗟賞移時。”吳鋼、張?zhí)斐亍秳⒂礤a詩文選注》認為此為作者用來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開”句:說明唐代觀賞牡丹風氣極盛。李肇《唐國史補》卷中:“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zhí)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shù)萬者。元和末,韓令始至長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豈效兒女子耶!’”動,震動,轟動。京城,一般認為是指長安,如陶敏等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瞿蛻園箋證的《劉禹錫集箋證》、吳鋼等選注的《劉禹錫詩文選注》等;但劉錟編的《詠花古詩欣賞》、鮑思陶等編的《中國名勝詩聯(lián)精鑒》以及謝明等編的《歷代詠物詩選讀》認為此詩中的京城是指洛陽。

  白話譯文

  庭院中的芍藥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diào)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關(guān)于此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地點,由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根據(jù)詩中用李正封“國色”之語推測此詩為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長安所作;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認為,此詩作于唐大和年間作者重入長安之時。

  賞析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cè)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藥和芙蕖。芍藥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藥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于情韻之美!吧炙帯保緛硗瑯邮且环N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jù)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藥之艷衰” (王禹傅《芍藥詩序》)。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藥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藥說成雖妖嬈但格調(diào)不高。“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xiàn)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zhì),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這首詩本來是《賞牡丹》,可落筆卻不先說牡丹,而先對芍藥和芙蕖進行評賞。首句寫芍藥,這種同樣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兒,較之牡丹更早為人們所喜愛。《詩經(jīng)》就寫到過周朝鄭國的男女以芍藥相贈的歡樂場面,而同時期卻不見有關(guān)牡丹的記載。所以宋代韓琦在《北第同賞芍藥》中寫道:“鄭詩已取相酬贈,不見諸經(jīng)載牡丹!钡S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習俗也在不斷地變化。到了唐代武則天執(zhí)政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藥之艷衰”,以至于有人將牡丹比為君王,把芍藥比作近侍。芍藥地位的下降,劉禹錫認為其格調(diào)不高,所以說芍藥雖妖嬈而無格。

  芙蕖,即荷花,這是自屈原以來在詩文中經(jīng)常以清高潔凈面目出現(xiàn)的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吧,劉禹錫覺得它雖純潔卻寡情。至此前兩句已經(jīng)分別對兩種可與牡丹并肩的花兒進行了評賞:芍藥的種植歷史悠久,也曾受到人們的喜愛,但卻“妖冶無格”;荷花也的確堪稱花中君子,清高潔凈,但卻冷艷寡情。至此為后兩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愛,可謂做足了鋪墊,唯有期待著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場了。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薄皣,舊指一國中最美的女子。這里用來比喻牡丹,便將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現(xiàn)了出來!罢妗弊蛛m是副詞,卻加強了語氣;“唯有”是一種不二的選擇,增強了評賞的分量,照應(yīng)了上面兩句,包含著之所以作出如此不二的選擇,是經(jīng)過了認真比較,確認了“非此莫屬”的地位的意思。在這樣的美好評價和高度概括之后,再以“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作結(jié)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賞花傾城而動的習俗,又從側(cè)面襯托了牡丹花的誘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傾慕的“國色”,才使得“花開時節(jié)”京城轟動,人們奔走相告,爭先賞玩。

  這短短四句詩,寫了三種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詩人沒有忘記對芍藥與荷花美好一面的贊譽,卻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無窮。作為花木,本來無所謂格調(diào)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詩人用擬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shù)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jiān)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nèi)容!吨裰υ~》、《柳枝詞》和《插田歌》等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牡丹芳

  唐·白居易

  牡丹芳, 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 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 當風不結(jié)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牡丹芳

  宿露輕盈泛紫艷, 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二色間深淺, 向背萬態(tài)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 臥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斷腸。

  濃姿貴彩信奇絕, 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 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 游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 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wèi)公宅靜閉東院, 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 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 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zhì), 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 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nóng)桑, 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歲嘉禾生九穗, 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 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 可嘆息。

  我愿暫求造化力, 減卻牡丹妖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 同似吾君憂稼穡。

  詞語注釋

 。1) 綻:裂開。此指花開。

 。2) 紅玉房:指紅牡丹花瓣。

  (3) 英:花瓣。

 。4) 燦燦:光彩鮮明耀眼。

  (5) 絳:深紅色。

 。6) 煌煌:光輝燦爛的樣子。

 。7) 蘭麝囊:裝著蘭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8) 琪樹:神話中的玉樹。

  (9)間:更迭。

 。10)隨:任憑。

 。11) 比方:比較。

 。12) 石竹:草名,開紅白小花如銅錢大小。

 。13)芙蓉:荷花。

 。14) 芍藥:觀賞植物名,花大而美。

 。15)尋常:平常,平凡。

 。16) 王公與卿士:古時封爵,有王,有公,又論品階又有卿、大夫、士。

 。17) 游花:外出賞花。冠蓋:帽子與車上的帷蓋。此朝中的達官貴人。

  (18) 庳(bēi)車:指一種輕便靈巧的車子。

 。19) 軟輿:軟座轎子。

  (20) 細馬:良馬。

 。21) 衛(wèi)公宅:唐李靖封衛(wèi)國公,其宅多植花木。

 。22) 西明寺:唐時玩賞牡丹的勝地。

 。23)三代:典出司馬遷《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這里指夏、商、周。

 。24)文勝質(zhì):典出《論語·雍也》“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贝颂幰鉃槿藗兿采形牟蓜龠^了喜愛事物質(zhì)樸的本性。

 。25)有漸:有所加劇。

 。26)元和天子:指唐憲宗李純。

 。27)恤下:撫恤下民。

 。28)動天,感動了上天。

  (29)造化:大自然。

 。30)卿士:古官階有公、卿、大夫、士。這里泛指朝中官員。

  (31)稼穡:指農(nóng)事。

  白話譯文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

  黃金的花蕊開綻在紅玉的花房;

  幾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燦爛,

  幾百枝花朵絳燭似的輝煌。

  照地生輝,剛展開錦繡的身段,

  迎風飄香,卻沒帶蘭麝的香囊。

  仙人的琪樹,被比得蒼白無色,

  王母的桃花,也顯得細小不香。

  宿露浸潤,泛起紫閃閃的奇艷,

  朝陽照耀,放出紅燦燦的異光;

  紅紫深淺,呈現(xiàn)著不同的色調(diào),

  向背低昂,變幻出無數(shù)的形狀。

  無力地臥在花叢,將息帶醉的身軀,

  多情地映著花葉,隱藏含羞的面龐。

  嬌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

  怨悠悠的情懷,好像在撕裂柔腸。

  稱姿貴彩,的確是超凡絕俗,

  雜卉亂花,哪里能比美爭芳。

  石竹、金錢,固然是十分細碎,

  芙蓉、芍藥,也不過那么平常。

  于是乎引動了王公卿相,

  冠蓋相接地趕來觀賞;

  還有輕車軟轎的貴族公主,

  和那香衫細馬的豪家。

  寂靜的衛(wèi)公宅閉了東院,

  幽深的西明寺開放北廊。

  雙雙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

  聲聲殘鶯苦苦地挽留春光。

  擔心太陽曬損嬌姿,

  張起帷幕遮取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來天,

  滿城的人們都像發(fā)狂。

  三代以后文采勝過實質(zhì),

  一般人都重華而不重實;

  重華直重到牡丹的芳菲,

  由來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皇帝很關(guān)心農(nóng)桑,

  由于他體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年的嘉禾長出九穗,

  田中寂寞,沒有人理睬。

  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

  但是這些卻無人知曉,

  唯獨天子一個人內(nèi)心感到喜悅

  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

  我愿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

  減卻牡丹妖艷的顏色,

  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

  都象天子一樣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賞析

  詩人運用描寫、記敘、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手法,完成了這首有名的樂府詩。先以文彩艷麗的筆法描繪了牡丹妖艷迷人的姿色。繼寫由于牡丹的妖艷而引逗出卿士賞花的狂熱場面。然后筆鋒一轉(zhuǎn),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重華不重實的流弊,由來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這里沒有采取直接抨擊卿士的辦法,而是采取一種委惋的方式,說“卿士愛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艷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來減卻牡丹的妖艷色,削退卿士的愛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憂稼穡”的主張。白居易提倡天子與卿士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主張值得肯定。

  開始四句從正面極寫牡丹的艷麗之態(tài):黃色的花蕊,紅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聯(lián)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牡丹 燦爛輝煌!罢盏爻蹰_錦繡段, 當風不結(jié)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边@四句意思是:牡丹初開似錦繡的身段,光輝照地,香氣四溢。仙人的玉樹,王母的桃花都無法相比!八蘼遁p盈泛紫艷, 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二色間深淺, 向背萬態(tài)隨低昂!币陨纤木湟馑际牵阂孤兜淖虧,朝陽的照耀,使牡丹變幻著不同的色彩,展示著美麗的嬌態(tài)。

  “映葉多情隱羞面, 臥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斷腸。濃姿貴彩信奇絕, 雜卉亂花無比方!边@幾句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華麗、高貴、嬌美的牡丹超凡脫俗,與那些雜卉亂花不可相提并論。比方即比擬。比起牡丹,這兩種花都顯得太細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寫王公貴族狂熱地賞玩牡丹, 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艷引逗著王公卿相,貴族公主,豪家兒郎,穿著漂亮,乘坐著輕便舒適的車馬終日賞玩!靶l(wèi)公宅”以下八句:繼寫牡丹盛開時賞花的盛況。這里用一“閉”字。寫盡了王公貴旋傾家出動賞牡丹的情景。又用一“開”字,寫盡了牡丹開處皆有人的情景!盎ㄩ_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開,從開至謝,一般為二十來天。花開花落,僅僅二十來天,在這一年一度的花開時節(jié),滿城的人看花。就好象發(fā)狂了似的!叭币韵滤木洌鹤h論時弊,進入主題。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這四句的大意是說:夏、商、周三代以后,浮華勝過了質(zhì)樸,時人都重視虛華而不重視質(zhì)實。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這種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來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由于他憐憫老百姓感動了神靈,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長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關(guān)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無人前往問津。今年的麥子分出兩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這些卻無人理會,唯獨天子一個人內(nèi)心感到喜悅。這是對皇帝的頌揚歡捧。“無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點明主題。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沒人理會真叫人嘆息,我愿暫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減卻牡丹妖艷的顏色,冷卻一下卿士們愛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樣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層統(tǒng)治者狂熱地賞玩妖艷的牡丹而不關(guān)心與廣大百姓生命攸關(guān)的農(nóng)桑。但作者無回天之力,只能無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作者對皇帝的褒獎,只是一種類似辭賦中的說反話而已。

  創(chuàng)作背景

  牡丹是中國特產(chǎn)的名花,春末開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后時始從汾晉(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兩京,玄宗時猶視為珍品。到貞元、元和之際,這種風氣尤為盛行。每至暮春,車馬若狂。王公貴族,若不耽玩牡丹以示風流。詩人看到上層統(tǒng)治者狂熱地賞玩妖艷的牡丹,而不關(guān)心與廣大百姓生命攸關(guān)的農(nóng)桑,面對如此狂亂的世情,故詩人寫詩痛斥該不正之風。

  詩人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鄭,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六世祖白建移居下邽。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陽去世,葬于香山白園。

  詠牡丹

  宋朝 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guān),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詠牡丹》譯文

  自從金人的鐵蹄踏碎了祖國的河山,十年歲月,回望故鄉(xiāng)洛陽,仍是漫漫長路歸途無望。

  作為身在異鄉(xiāng)的龍鐘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開了,就想起了洛陽的牡丹,只能孤獨地站在春風中默默觀看。

  《詠牡丹》注釋

  一自:自從。

  胡塵:指金兵。入漢關(guān):指入侵中原。

  十年:從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詩人作此詩時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秶Z·周語》云:“昔伊洛竭而復之!币虼,“伊洛”既指詩人的故鄉(xiāng)洛陽,又暗寓他亡國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鄉(xiāng),當時詩人所居處。

  龍鐘: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詩人自指。時詩人四十七歲,卻有老態(tài)之感。

  《詠牡丹》賞析

  作者陳與義是南北宋相交時的著名詩人。這首詩是作者南渡后于紹興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鄉(xiāng)縣北,與烏鎮(zhèn)隔水相望)時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笆暌谅迓仿敝小奥仿奔仁钦f離自己的家鄉(xiāng)洛陽(伊水、洛水)是路途遙遠,也是說家鄉(xiāng)被金兵占領(lǐng)的時間也已經(jīng)很長久了(十年)。

  在這首詩里,作者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么時間我才能再回到故鄉(xiāng)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tài)龍鐘,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作者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xiāng)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詠牡丹》賞析二

  詩題是詠物,詩的內(nèi)容實際上是藉物抒懷,所以不用詠物詩格,一開始就以回敘當年寄情。

  詩寫道,金兵入汴,已經(jīng)十年,自己流離失所,漂泊無依!奥仿比郑憩F(xiàn)了詩人很復雜的心理,既是說國運不昌,中原淪陷,無由再游故地,再賞洛陽牡丹,也是痛惜家國,不能回鄉(xiāng);又有感嘆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國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說自己老態(tài)龍鐘,獨自在桐鄉(xiāng)青墩溪邊,默默地對著牡丹。

  末句有有余不盡之意,非常含蓄。獨立花前,不忍離去,顯然不單獨是賞花,更主要的是懷舊。所懷內(nèi)容,就是上文感嘆“路漫漫”的無限心事。這樣收煞,詩便充徹著凄涼悲傷,于平淡處涵有濃郁的情感。詩到末二字方才點題“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釋,是點睛之處;到這句,讀者才領(lǐng)會到,詩中的懷舊,都由獨立看牡丹而生發(fā),末句的次序應(yīng)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詩,使人仿佛見到詩人獨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愴然傷懷,悲苦欲淚,給人以強烈的感受。讀這首詩,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參的《逢入京使》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标惻c義這首詩很明顯受到岑參詩前兩句的影響,但岑詩是懷鄉(xiāng),陳詩卻凝聚著國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詩末句以花前獨立蒙渾而出,包涵無限,這樣寫法,又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唐元稹《智度師》詩:“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桿望落暉。”詩寫一位在戰(zhàn)場上立功的老將,晚年出家為僧,站在天津橋上,沒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業(yè)績,只好目送夕陽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師無限心事。陳與義的詩手法與元稹相同,一是寫己,一是寫人,都表現(xiàn)得很蘊藉深至。

  在這首詩里,詩人表面說的是面對春日盛開的青墩牡丹,自己獨自一個在觀賞,實際上想說的是什么時間自己才能再回到故鄉(xiāng)去觀賞天下馳名的洛陽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況,時間在無情地流逝,自己已變得老態(tài)龍鐘,然而家國破碎故土依然難回時,詩人通過牡丹而強烈地表達出了對故鄉(xiāng)深切無盡的思念及對前景的無望與悲苦萬千的愁緒。

  《詠牡丹》鑒賞

  借詠牡丹以抒發(fā)國家興亡與感,思念故園與情,是這首絕句的特色。在構(gòu)思和手法上與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極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風景”江烘托感昔傷今和漂泊他鄉(xiāng)的凄苦與情,陳與義用看異鄉(xiāng)的牡丹江抒發(fā)萬千感慨,都是以樂景寫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強烈藝術(shù)效果。

  前半回憶往事,既有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感慨!皣萍彝鲇闻c”這和杜甫因安史與亂而漂泊江湖,走投無路的境況也很相似。對于歷史背景的交代陳與義更為明確。

  后兩句化用張商英“小臣有淚皆成血,忍向東風看牡丹”,但陳與義寫得更為含蓄,更為深沉。杜、陳二人體驗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一樣,所表現(xiàn)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連,所以寫得一樣深刻。而藝術(shù)技巧還是杜甫技高一籌,寫得更含蓄。

  《詠牡丹》情感手法

  詩人的家鄉(xiāng)洛陽是有名的牡丹之鄉(xiāng)。從金然入侵中原,詩人避亂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異鄉(xiāng)見到了故鄉(xiāng)的名花。詩人感慨萬千,國家局勢的動態(tài)和個人身世的飄零使詩人以牡丹為題,抒發(fā)了自己真摯強烈的傷時陳國之情。詩作蒼涼悲感,言短意深,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對金然的仇恨,成為強烈的弦外之音。全詩自然流暢,“用詩深隱處,讀者撫卷茫然、不暇究索”(樓鑰《簡齋詩箋敘》)。葛勝仲所謂陳與義晚年“賦詠尤工”(《陳去非詩集序》),確非虛語。除《牡丹》詩外,陳與義還有另外一首詠物名詩《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兩首詩所詠之花雖異,而情懷、筆法皆同,都是寫“名花苦幽獨”的傷感,表現(xiàn)一種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和失意之情。

  《詠牡丹》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者寫于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當時陳與義以病告退,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寓居浙江桐鄉(xiāng)。陳與義是洛陽人,洛陽以牡丹聞名天下,因此他見到眼前牡丹盛開,勾起了傷時憂國的情感,寫下了這首佳作。

  惜牡丹花二首

  唐·白居易

  其一

  翰林院北廳花下作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yīng)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其二

  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

  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

  詞句注釋

  ⑴惆悵:傷感,愁悶,失意。階:臺階。

  ⑵殘:凋謝。

 、敲鞒好魈。

 、人ィ嚎菸蛑x。紅: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筛]給事,即竇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給事中。他家住在長安朱雀門街東第五街的新昌坊。

  ⑹萎紅:枯萎的花。

 、穗x披:紛紛下落貌。破艷:謂殘花。

 、糖缑鳎阂蛔鳌扒缣臁薄

 、惋h零:凋謝;凋零。

  白話譯文

  其一

  惆悵地看著臺階前的紅牡丹,傍晚到來的時候只有兩枝殘花還開著。料想明天早晨大風刮起的時候應(yīng)該把所有的花都吹沒了,在夜里我對這些衰弱的卻紅似火的花產(chǎn)生了憐憫之心,拿著火把來看牡丹花。

  其二

  暮春時節(jié)冷雨蕭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紛紛飄落,隨風飛散,再也沒有人來關(guān)心她寂寞凄涼的處境?v然是晴明天氣里,殘花落地猶覺得惆悵,何況在風雨之中,飄零在污泥爛土之中更覺得慘不忍睹。

  賞析

  在群芳斗艷的花季里,被譽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總是姍姍開遲,待到牡丹占斷春光的時候,一春花事已經(jīng)將到盡期。歷代多愁善感的詩人,對于傷春惜花的題材總是百詠不厭。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卻在無數(shù)惜花詩中別具一格。人們向來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這組詩第一首卻一反常情,卻由鮮花盛開之時想到紅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鮮立意表現(xiàn)了對牡丹的無限憐惜,寄寓了歲月流逝、青春難駐的深沉感慨。

  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氣跌宕回環(huán),語意層層深入。首句開門見山,點出題意:“惆悵階前紅牡丹”,淡淡一筆,詩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紅艷,都已歷歷分明。“惆悵”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開敗的錯覺,立即將讀者引入惜花的惆悵氣氛之中。第二句卻將語意一轉(zhuǎn):“晚來唯有兩枝殘!睆娬{(diào)到晚來只有兩枝殘敗,讀者才知道滿院牡丹花還開得正盛!拔ㄓ小、“兩枝”,語氣肯定,數(shù)字確切,足見詩人賞花之細心,只有將花枝都認真數(shù)過,才能得出這樣精確的結(jié)論,而“唯有”如此精細,才見出詩人惜花之情深。這兩句自然樸質(zhì),不加雕飾,僅用跌宕起伏的語氣造成一種寫意的效果,通過惜花的心理描繪表現(xiàn)詩人黃昏時分在花下流連忘返的情景,情篤而意深。

  既然滿院牡丹只有兩枝殘敗,似乎不必如此惆悵,然而一葉知秋,何況那還是兩枝。詩人從兩枝殘花看到了春將歸去的消息,他的擔心并非多余!懊鞒L起應(yīng)吹盡”,語氣又是一轉(zhuǎn),從想象中進一步寫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許未必起風,“應(yīng)”字也說明這只是詩人的憂慮。但天有不測風云,已經(jīng)開到極盛的花朵隨時都會遭到風雨的摧殘。一旦風起,“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那種凄涼冷落實在使詩人情不能堪。但是詩人縱有萬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歸去的腳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來的風雨。古人說過:“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古詩十九首》)那么,趁著花兒尚未被風吹盡,夜里起來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長了花兒的生命。何況在搖曳的火光映照下,將要衰謝的牡丹越發(fā)紅得濃艷迷人,那種美麗而令人傷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領(lǐng)略不到的風味。全篇詩意幾經(jīng)轉(zhuǎn)折,詩人憐花愛花的一片癡情已經(jīng)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至于花殘之后詩人的心情又會如何,讀者也就不難體味了。

  第二首詩自注說是寫在“新昌竇給事宅南亭花下”。兩首詩的題材完全一樣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卻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來唯有兩枝殘”,是碩果尚存,而這一首卻已是敗蕊殘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簡直有點慘不忍睹了。詩是這樣開頭的:“寂寞萎紅低向雨,離披破艷散隨風!碑斈档な㈤_之時,當然不會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過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散之際,就不會有人前來贊賞她曾有的富貴嫵媚,或者關(guān)注她如今的凄涼處境。白居易用兩個字“寂寞”,一語中的地道出了這其間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悵”領(lǐng)起,說的是白居易惜花的無奈感受,這一首用“寂寞”開篇,點出了落花的冷落處境。這是一種真正護花使者才會有的境界,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追隨時髦者所能想象和體會的。詠物詩寫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jīng)是在借詠物而言志了,也許世界上什么時候都不會缺少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卻往往是無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來的兩句詩,“晴明落地猶惆悵,何況飄零泥土中!本唧w細微地刻畫了風雨過后落紅滿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種欲擒故縱、欲說還休的表現(xiàn)手法,極盡強調(diào)、渲染之能事。先說哪怕在是風和日麗的情況下,開敗的牡丹隨風飄落也會令人感到無比惆悵,進而強調(diào)眼前所見,當初在枝頭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靨迎人的花瓣已經(jīng)不但開敗,“何況”又紛紛“飄零”在風雨過后的“泥土中”,那種慘狀,那份凄涼,只要是有一分愛花的心思,哪怕是石頭人見了也要落淚了,更不要說白居易面對此景又該做何感想了,這實在是他無從表達也不忍明說的。詩歌也就在這種讓人不忍卒讀的情緒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組詩一出,引起后人爭相模仿,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痹跉埢ㄎt中寄托人去筵空的傷感,比白居易的詩寫得更加秾麗含蓄,情調(diào)也更凄艷迷惘。而在豁達開朗的蘇軾筆下,與高燭相對的花兒則像濃妝艷抹的美女一樣嬌懶動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保ā逗L摹罚┫Щǖ你皭澮呀(jīng)消融在詩人優(yōu)雅風趣的情致之中。這兩首詩歷來更為人們所稱道,但后人藝術(shù)上的成功是由于擷取了前人構(gòu)思的精英,因此,當讀者陶醉在李商隱、蘇軾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意境之中的時候,也不應(yīng)當忘記白居易以燭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勞。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后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quán)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牡丹

  唐·李商隱

  錦幃初卷衛(wèi)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

  詞句注釋

  ⑴錦幃(wéi):錦帳。南朝梁簡文帝《書案銘》:“廁質(zhì)錦帷,承芳綺縟!毙l(wèi)夫人:春秋時衛(wèi)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艷著稱!兜渎浴份d,孔子回到衛(wèi)國,受到南子接見。南子在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環(huán)佩之聲璆然。此句原注:《典略》云:“夫子見南子在錦幃之中!

  ⑵“繡被”句:用鄂君舉繡被擁越人的典故。據(jù)《說苑·善說篇》記載,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劃槳的越人唱歌表示對鄂君的愛戴,鄂君為歌所動,揚起長袖,舉繡被覆之。此將牡丹喻為繡被擁裹的越人。或謂越鄂君系兼取美婦人美男子為比,見錢鍾書《談藝錄補訂》。

 、恰按故帧本洌骸稑犯忸}》: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獨垂手!稑犯s錄》謂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驚鴻,或如飛燕。故舞時玉佩亂翻。

 、日垩鼱幬瑁阂蛔鳌凹氀l換。”折,一作“招”!段骶╇s記》: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⑸“石家”句:狀牡丹之色如燃燒的大片燭焰。《世說新語·汰侈》載,石崇豪侈,“用蠟燭作炊”。蠟燭當柴燒,無須剪芯,故說“何曾剪”。

 、省败髁睢本洌褐^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須熏得。荀令即荀彧,字文若 ,為侍中,曾守尚書令。曹操所有軍政之事均與他協(xié)商,呼之荀令君。

  ⑺“我是”句:自詡有才!赌鲜贰そ蛡鳌份d,江淹嘗宿于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湍颂綉阎械梦迳P一以授之,爾后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⑻葉: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典出《高唐賦》。戰(zhàn)國時楚懷王游高唐,晝夢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為立廟,號曰“朝云”。

  白話譯文

  織錦的簾帷剛剛卷起,是美艷的衛(wèi)夫人;絲繡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郁金裙子正爭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云。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牡丹》詩托物詠懷,當為李商隱早期的作品,其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未詳。

  文學賞析

  首聯(lián)是單株牡丹的特寫圖。開頭借用《典略》典故,以錦帷乍卷、容顏初露的衛(wèi)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時的艷麗奪目含羞嬌艷。次句用《說苑》典故,原典是鄂君舉繡被擁越人,此謂“繡被猶堆越鄂君”,清人馬位《秋窗隨筆》及桂馥《札樸》已指出其為誤用(桂謂當為“楚鄂君”)。詩人將牡丹的綠葉想象成鄂君的繡被,將牡丹花想象成繡被覆蓋的越人,傳神地描繪初開的牡丹花在綠葉的簇擁中鮮艷的風采!蔼q堆”二字刻畫花苞初盛時綠葉緊包的形狀,與“初卷”相呼應(yīng)。

  頷聯(lián)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飾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這兩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時垂手折腰,佩飾翻動,長裙飄揚的輕盈姿態(tài)來作比喻,牡丹花葉在迎風起舞時起伏翻卷,搖曳多姿的形象。

  前兩聯(lián)重在描繪牡丹靜中的形態(tài),頸聯(lián)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蠟燭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顏色像燃燒著的大片燭火,卻無須修剪燭芯。“何曾剪”西晉石崇豪奢至極,用蠟燭當柴,燭芯自不必剪!败髁钕銧t可待熏”是說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豈待香爐熏烘。據(jù)說荀彧到人家,坐處三日香。舊時衣香皆由香爐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說“可待熏”。

  尾聯(lián)寫詩人陶醉于國色天香,恍惚夢見了巫山神女,盼望她傳授一支生花彩筆,將思慕之情題寫在這花葉上,寄給巫山神女。夢中傳彩筆,典出《南史·江淹傳》,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詩人心搖神蕩的興奮激動之情。

  這首詩構(gòu)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借衛(wèi)夫人、越人、貴家舞伎、石家燃燭、荀令香爐等故事描寫牡丹花葉的風姿綽約、艷麗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態(tài)畢現(xiàn)。最后詩人突發(fā)奇想,欲寄牡丹花葉于巫山神女。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令人回味無窮。

  名家點評

  元代郝天挺注、明代廖文炳解、清代朱三錫評《唐詩鼓吹箋注》:通篇極寫牡丹之姿態(tài)、香色,雅艷獨絕,當亦有托而詠也。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此篇亦《無題》之流也。起聯(lián)生氣涌出,無復用事之跡。

  清代黃周星《唐詩快》:義山之詩,大約如賦水法,只于水之前后左有寫之。如此詩本詠牡丹,何嘗有一句說牡丹?又何嘗一句非牡丹?

  清代胡以梅《唐詩貫珠》:通身脫盡皮毛,全用比體,登峰造極之作。錦心靈氣,讀者細味自知。

  清代陸昆曾《李義山詩解》:牡丹名作,唐人不下數(shù)十百篇,而無出義山右者,唯氣盛故也……此篇生氣涌出,自首至尾,毫無用事之跡,而又存細膩熨貼。詩至此,纖悉無遺憾矣。

  清代屈復《玉溪生詩意》:六皆比:一花,二葉,三盛,四態(tài),五色,六香。結(jié)言花葉之妙麗可并神女也。

  清代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此艷詩也。以其人為國色,故以牡丹喻之。結(jié)二語情致宛轉(zhuǎn),分明漏泄。

  清代紀昀《玉溪生詩說》:八句八事,卻一氣鼓蕩,不見用事之跡,絕大神力。

  清代張世煒《唐七律雋》:詠物之妙,在不即不離,言有盡而意無窮,無短饤之氣……而《牡丹》之作,人工之至,天巧自來,當在羅昭諫之上。

  古詩簡介

  《牡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律。此詩借詠牡丹抒發(fā)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借絕色艷姝來比擬,以花寫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首聯(lián)結(jié)合典故描繪了一幅單株牡丹的特寫圖,頷聯(lián)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頸聯(lián)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尾聯(lián)反用夢中傳彩筆之典表明詩人心搖神蕩的興奮激動之情。全詩構(gòu)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

【《牡丹》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

賞牡丹原文、翻譯及賞析03-30

《牡丹芳》原文翻譯及賞析02-25

《賞牡丹》原文及翻譯賞析06-21

牡丹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28

牡丹李商隱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9-27

《牡丹》陳與義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賞牡丹》原文及翻譯賞析7篇06-21

牡丹原文及賞析02-26

牡丹原文及賞析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