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三第3單元知識框架
必修三的歷史課本有哪些有趣的知識呢?還記得在第三單元我們學習的宋明理學嗎?通過學習宋明理學,我們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主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歷史必修三第3單元知識
一、歐洲共同體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紀50年代,西歐各國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發(fā)展,在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各國經(jīng)濟聯(lián)系加強。
②主要原因:歐洲只有聯(lián)合起來,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和發(fā)展。
、壑苯釉颍簽榱藬[脫美國控制。
2、成立: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經(jīng)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
3、性質:區(qū)域性經(jīng)濟一體化組織
4、合作內容:關稅、農業(yè)、貨幣,加強科技合作(其中關稅同盟和共同農業(yè)政策是歐共體的兩大支柱)
5、影響①促進西歐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實力增強。
、诿绹詸嗟匚粐乐叵酰坏貌桓淖儗W政策。
③有力地沖擊了兩極格局,促進了多極化的發(fā)展。
二、日本
1、經(jīng)濟發(fā)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鏟除了殘余的封建因素。
、诿绹罅Ψ鲋踩毡尽
、廴毡菊匾暱萍己徒逃脟艺䴔啻罅ν苿咏(jīng)濟發(fā)展。
2、影響
、偃毡窘(jīng)濟逐漸達到和超過戰(zhàn)前水平,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經(jīng)濟大國。
、谌毡靖淖兞藨(zhàn)后初期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系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領域呈現(xiàn)出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軟_擊了美蘇兩極格局,加速了多極化進程。
高中歷史易錯易混知識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錯點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2、堅持“中體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還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
3、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易混點
1、近代史上幾次不同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對當時在社會上仍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則是用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問題,并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思想解放”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的比較
抵抗派以林則徐為代表,洋務派以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兩派雖都屬地主階級的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則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即維護清朝統(tǒng)治,鎮(zhèn)壓人民反抗斗爭,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圖。
3、維新派與洋務派雖然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主張明顯不同。洋務派維護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什么”。兩派主張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4、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屬于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并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
5、對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學習,就抓住三大特征、四個階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xiàn)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二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
深化的歷程;三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發(fā)、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四個階段:從鴉片戰(zhàn)爭到甲午戰(zhàn)爭,地主階級學“器物”;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初,資產階級學“制度”;1915年至1919年,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背景:
(1)平貴矛盾突出。(表現(xiàn)在:富有的工商業(yè)者與貴族、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
(2)梭倫當選為執(zhí)政官。
2、奠基:索倫改革
(1)內容:
經(jīng)濟上:頒布解負令;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等。
政治上:按每年的收入多少把雅典公民劃分為四個等級,規(guī)定不同等級享有的政治權利;規(guī)定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設立最高法院——陪審法庭。
(2)原則:中立。
(3)評價:
積極:開啟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進程;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廣大平民和工商業(yè)者的權利,貴族勢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局限性: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
3、確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1)內容:(政治上)
劃分十個行政區(qū)取代原來的四個血緣部落;五百人會議取代“四百人會議”,并對所有人開放;確定了抽簽和輪值原則;組成十將軍委員會;陶片放逐法等。
(2)評價:(意義、影響)
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的控制,雅典國家正最終形成;標志著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確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改革)
1、背景:
(1)進入古典時代。(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
(2)雇工貧農地位提高、工商業(yè)民主派活躍等。
(3)民主派領袖伯里克利連任首席將軍。
2、內容:擴大民主制
(1)擴大公民參政范圍:除十將軍外,所有官職向所有的公民開放,并都已抽簽方式產生。每個公民都有發(fā)言權和表決權等。
(2)擁有三大民主政治機構: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等作為常設機構。
(3)制定津貼制度。目的是鼓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是民主政治的一個保障。
3、評價:貴族的政治權力被削弱,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與失
1、失:
(1)范圍:對廣大奴隸專政的基礎上,奴隸、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2)性質: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小國寡民的城邦。
(3)方式: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濫用和誤用。
(4)后果:淪為個人爭奪權利的工具;“成也民主,敗也民主”。
2、得:它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
(1)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為后來歐美資產階級民主提供了思想基礎。
(2)促成了雅典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3單元知識框架】相關文章:
數(shù)學必修一知識點框架12-07
歷史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點09-30
高一數(shù)學必修五知識點框架12-07
初三化學單元知識點框架的整理10-18
高中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11-26
歷史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06-14
高三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知識點歸納04-04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單元知識點04-14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單元知識點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