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村居》的教學反思
一.關(guān)于識字
第一板塊的主題是快樂地玩,包括三篇選文。第一篇就是清代高鼎的詩《村居》。這首詩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上學期的音樂課上他們已經(jīng)初步感受了古詩的意境,能夠配樂演唱。在此基礎(chǔ)上學習理解這首詩并不是件難事。教學時依然以讀為主線,貫穿全課,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古詩的經(jīng)驗,讀書的正確率能達到100%,初讀時“拂堤”讀得不夠準,尤其是“堤”很多同學讀成“提”。我想這是很好的辨析形近字的機會,于是結(jié)合動作展開聯(lián)想讓學生了解兩個漢字的不同含義,從而正確運用、區(qū)分。先讓學生“提”書包,“提”東西,想一想還能“提”什么,感受“提”是一個動詞,與手的活動有關(guān),所以是提手旁!暗獭弊值睦斫庾寣W生結(jié)合生活中見到的堤壩,結(jié)合提土旁想一想,學生說修堤壩的時候要用土,所以是提土旁。這樣兩個漢字就區(qū)分開了。接著又拓展識字“題”,了解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我想識字時要將漢字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巧妙結(jié)合起來,讓他們動動手感知古人造字的智慧,體會漢字的不同用法和不同含義,展開聯(lián)想豐富漢字文化的內(nèi)涵,根據(jù)漢字的特點進行有效教學,提高識字質(zhì)量。
二.關(guān)于寫字
指導寫字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臨帖效果比較差,經(jīng)過一個不算漫長的暑假,他們的`臨帖能力倒退不少,缺乏仔細的觀察,跟著自己的感覺寫字。第一次落筆寫字耗費時間久,效果不明顯,書寫質(zhì)量不高。寫字指導,學生經(jīng)驗越多難度越大,因為很多學生輸在寫字的慣性里,習慣基本養(yǎng)成,改變很難,提升更難。他們對漢字的結(jié)構(gòu)、筆畫有了基本的了解,度過了看一眼寫一筆的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yǎng)學生的讀帖、臨帖能力要比從前更有難度。我想教師在寫字指導上要跳出來看,“教”的少一點,讓學生自己“悟”得多一些,抽出時間多進行個別輔導,這樣會更有效、更有針對性,書寫質(zhì)量也會提高不少。
想起與一位小有名氣的教孩子鋼琴琴法的老師的交談,她對我說:“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學過琴法,一個小時100元費用;如果學過琴法的孩子來學習可能費用是沒學過的二倍或三倍。”開始的時候我并不理解她的話,后來才明白,學過琴法的孩子萬一指法不正確,第一印象很可能根深蒂固,老師將耗費更大精力、更多時間幫助他糾正過去的錯誤。這遠遠比輔導一個從零開始的孩子要費力的多。慣性、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它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發(fā)展走向和發(fā)展態(tài)勢。不僅僅是寫字教學而已。
三.關(guān)于“讀”和“背”
由此我又想到了閱讀教學,想起另一次對話。一位少年宮的老師專門輔導孩子播音主持,有一次拜托她輔導一個孩子參加演講比賽,她說:“千萬不要讓孩子提前把稿子背熟,那就很麻煩了!蔽议_始不解,后來經(jīng)她解釋懂得:孩子一旦把稿子背得滾瓜爛熟就很難再去揣摩演講的技巧,語言在腦海里打下深刻烙印,那一句的后面是哪一句幾乎脫口而出,那時孩子只是復述演講語言的機器,沒有了靈性和語感。學語文應該追求這種“水到渠成”的無痕,淡化“教”的痕跡,注重方法的習得,讓學習變成自主成長、主動發(fā)展的過程。古詩不應該是“背”熟的,應該是在反復咀嚼涵詠的過程中脫口而出的一種生命樣態(tài),不是刻意而為,完全是一種“自然而然”。其他文體的背誦、理解我想也應該如此!白x”的設計要有梯度,有目的,有層次,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不知不覺”就心領(lǐng)神會的感覺,讀著讀著就背誦下來,“背”不再是一種苦差,而是個體生命享受與文本對話的美妙過程。
【長春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村居》的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7-07
二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試卷(長春版)02-21
長春版小學語文二年上冊教學工作計劃07-06
長春版語文《趕集》教案07-14
長春版1年級語文上冊用餐教案06-02
長春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報酬》教學設計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