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潮汕地區(qū)的清明節(jié)習俗都有些什么
潮汕地區(qū)位于廣東省與福建省的連接處,其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歷來為粵東、贛東南、閩西南的商品集散地,潮汕人稱之為“省尾國角”。那么你知道潮汕的清明節(jié)習俗有些什么嗎?下面就隨百分網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潮汕清明節(jié)習俗有哪些
一、上墳“掛紙”
“掛紙”,也即掃墓,祭祀先人。這是潮汕地區(qū)一項很普遍的民俗活動。
清明節(jié)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節(jié)。按歷法計算,寒食應在清明節(jié)前兩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晉朝陸[歲羽]的《鄴中記》上講了這么一個故事:重耳流亡國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輔佐,才得以回國掌權。介之推回國后不愿當官,隱于山中。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寧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來。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難之日(3月5日)禁煙寒食以紀念他。后來,人們紀念自己的祖先也在這一天進行。其實,寒食是上古遺風,原與介之推沒有關系。早在《周禮。司[火亙]氏》便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之制度!秴问洗呵。仲春紀》也說:“是日也……無焚山林。”
潮汕人將掃墓稱為“掛紙”。掃墓者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潮人這一種習俗,與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詩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因為紙錢沒燒成灰,才有“風吹曠野紙錢飛”的景象。北宋歐修在《五代史。周本紀論》中說:“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居喪改元而用樂,則禮樂政刑,幾何不壞矣?”可見掃墓而焚紙錢是不合乎當時的禮制的。掃墓不焚紙錢之風則有可能源于寒食禁煙的古俗。
二、食薄餅
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間(1675年)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里居民餓死無數,尸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卷薄餅是用精面粉拌人適量溫水后,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于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后包裹餡料。 料有咸、甜兩種,咸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干、蛋絲,油煎蔥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涂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
清明時令,春韭性溫,是保肝佳蔬,有行氣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諺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災”之說。添加綠豆芽又有清熱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療效甚妙,營養(yǎng)豐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餅是從古代的寒食節(jié)習俗沿變來的。
清明日食薄餅,既有紀念寒食古俗的含義,也享用了一頓別具風味的美餐。 蒸樸籽粿。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子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圓,狀如綠豆大點, 味甘甜, 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jié),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殺戳掠奪,民不聊生,被迫無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饑不擇食,只好采摘樸籽葉,果籽充饑,后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
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jié)加工蒸制“樸籽棵”吃的風俗,沿襲至今。 樸籽棵是采摘樸籽葉和果實(俗稱樸幟)搗爛,與大米一起混成粉末,過篩出粉精。加工制作時將米粉添加白砂糖及發(fā)酵粉,
加入適量水份攪拌均勻充分發(fā)酵,然后裝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于蒸籠里(炊具)蒸熟。噴噴清香的裸品呈淺綠色,就成為質優(yōu)味香色美的樸籽棵。 掃墓。清明節(jié)在潮汕各地上墳掃墓的習俗十分盛行。掃墓俗稱“掛紙”,為與冬至掃墓有別也叫“掛春紙”。
三、踏青春游
清明時節(jié),春風輕拂,暖意襲人,民間自古以來便有踏青春游之俗。
《澄?h志》載:三月三日郊游,稱為踏青。踏青游玩原也是古俗,后來人們將這一活動挪在清明日。清明時節(jié),陽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剪柳。人們經過一個嚴寒的冬天后,紛紛抖落寒意,走出家門踏青賞春。宋代歐陽修的《阮郎歸。踏青》寫道:“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現(xiàn)在,潮汕人往往把掃墓和踏青結合起來。掃墓時帶上一些飲料,俟掃墓完畢,找一處干凈平坦的地方,就著祭品和飲料,席地而食,別有一番野趣。
四、蒸樸籽粿
樸籽粿為潮人清明掃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種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的嫩葉,和米舂粉,發(fā)酵配糖,裝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有清風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據說,先人每逢饑荒年,便采樸籽樹葉充饑度荒。為不忘過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五、插柳
清明節(jié)是楊柳發(fā)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折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
古籍《清嘉錄》云: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于門上。潮汕農諺有:“楊柳青,而蒙蒙;楊柳千,晴了天”、“插柳掛青,福降農家”和“檐前插柳青,農夫望莊稼”,表達了世人祈望風調雨順,田增產人增壽,依戀清明插柳,祝福康寧益壽、五谷豐登之情懷。
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jié)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清明節(jié)的簡介
清明節(jié)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jié)”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jié)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jié),也叫做民族掃墓節(jié)。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jié)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jié)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與寒食節(jié)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在山西大部分地區(qū)是在清明節(jié)前一天過寒食節(jié);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jié)前兩天過寒食節(jié);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jié)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前二天為小寒食。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jié)傳統(tǒng)食物八大推薦
一、油炸撒子——綿延2640年歷史的寒食節(jié)“寒具”美食
推薦理由:油炸撒子最早起源于山西臨汾地區(qū)的洪洞縣,洪洞縣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曾經歷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移民,所以,現(xiàn)在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制作。“撒子”古為寒食節(jié)的“寒具”,是著名時令美食。由于寒食節(jié)禁火,寒食節(jié)的前一日就稱之為“炊熟”,人們在這一天會準備各式各樣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后面幾天吃,直到清明結束。
小吃特色: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中十分清楚地交待說:“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huán)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梢娾套勇榛ǖ墓爬戏且话闶称房膳c之媲美的了。
二、子推蒸餅——距今有2500年歷史的寒食節(jié)傳統(tǒng)小吃
推薦理由:子推蒸餅,俗稱蒸餅,是山西地方的傳統(tǒng)食品,據說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子推蒸餅相傳是寒食節(jié)流傳下來的一種熟食,人們?yōu)榱思o念忠誠堅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這一天,不舉煙火,也不進熱食,所以這一天便被稱為寒食節(jié)了。那么這一天人們吃什么呢,都是事先做好一些食品,在寒食節(jié)冷食。這些食品主要的就是蒸餅,因為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所以又稱為子推蒸餅。
小吃特色:子推蒸餅以精粉、豬板油、大蔥、香油、花椒粉、堿為原料,經過和面、發(fā)酵、上堿、揉面、搟面、加料、揪劑、壓形、籠蒸等諸多工序制成。喧軟美味,老幼皆宜!
三、清明燕——以忠孝為主題的山西面食
推薦理由:“清明燕”是山西人清明必做的面塑之一。用面粉捏成燕子的形狀,用山西的酸棗樹或者楊柳條竄連起來,掛在門楣上,用來表達對先賢的“留念”。這樣的習俗在山西綿延2500年,至今依然栩栩如生、生機勃勃的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用來展示以“忠孝”為主題的內涵思想。小假期閑暇之余,可以嘗試下這道有趣的面食,不僅僅是紀念介子推的忠孝,更重要的是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敬父母,多抽時間回家看看,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再空傷悲。
小吃特色:“清明燕”就是為紀念介子推而做,故也叫“子推燕”。清明燕可以制作一只,可以制作三只,堆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品”字形,寓意介子推高尚的品格。
四、印花清明團子——最經典的一款清明果
推薦理由:Q糯的口感,青綠飄香,艾葉的獨特香氣,是其他各種青菜汁無法替代的,吃在嘴里,滿是清明的味道。接下來與大家分享最經典的一款清明果—印花清明團子,小長假閑暇之余,可以小試一把,與親人一起品味別致的味道,緬懷逝去的親人,同時也感激當下能陪在身邊的親人們。
小吃特色:那是一種怎樣的味道?青澀卻又帶點憂傷,微甜的餡,翠綠的皮又有點淡淡的青草味,翠綠的顏色,春天的氣息,清明的味道。
五、清明團子——具有江南氣息的清明團
推薦理由:江南人把春天里第一次吃青團子叫做“嘗春”,品嘗春天的味道。從古到今,大家習慣用清明團子來祭祖。除用作祭祀之外,清明之季,江南坊間還流行吃“清明團”,其實就是青團子。因為“清明”與“聰明”諧音,于是又有此日生子最聰明的說法。許多人家抱著嬰兒向鄰里乞討“清明團(青團子)”,謂之為“討聰明”。青團子在這兒又起著討口彩的作用。
小吃特色:只有這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這種團子,才能體現(xiàn)這樣獨特的清明味道,清香、清澀而清甜。
六、懶人版青團——直接用艾草粉就可以做青團
推薦理由:雖然清明時節(jié)流行吃青團,但是有些地域沒有艾葉,怎么辦呢?如何在這特殊的節(jié)日做出有紀念意義的小點心呢,直接艾草粉,就可以輕松做出青團勒,而且比用艾葉更簡單哦,懶人的福音,哈哈!做出的成品呢,無論顏色還是味道都很映襯清明這個節(jié)氣,一絲清苦~~~~~
小吃特色:咬上一口,慢慢品味,甜糯中帶著一絲絲清苦,有點憶苦思甜的感覺,生活中有苦有甜,能認真的過好每一天,就是幸福。
七、菜汁版青團——用蔬菜汁演繹青團做法
推薦理由:做菜如生活,只要去想總會有辦法的,猶如青團,并不一定非要用艾草,沒有艾葉、也沒有艾草粉的人們就用最最常見的蔬菜汁吧,各種綠色的蔬菜汁都可以用的,看著一抹青綠,也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節(jié)日氣息,三天小長假,有興趣的朋友也來試試這道極具特色的節(jié)令食品吧~
小吃特色:甜糯的口感帶著一絲蔬菜的清香,雖然沒有艾草的清苦,但鮮艷的綠色依然令人欣慰,美食吃的不僅僅是味道,品出其中的韻味才是真諦,緬懷祖先,珍惜當下,希望每時每刻都順心如意!無論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用心去做,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八、醬爆螺螄——清明螺,頂只鵝
推薦理由:民間向來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這個說法來源于過去窮,買不起鵝的人家,每到清明前后就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yǎng)兩天,然后夾去尾端,放點蔥姜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螄也能抵得上鵝肉的鮮美。醬爆螺螄,螺螄最家常卻最經典的做法,豆瓣醬的香味把螺螄肉的肥美鮮嫩襯托的淋漓盡致,那真的是打嘴巴也舍不得丟的美味啊!
小吃特色:讓人看著都流口水啊,香辣的口感,鮮美的螺肉,老酒喝喝,螺螄唆唆,很愜意!過去生活清苦,清明前后吃海螺,都覺得比鵝肉還鮮美,我們能有幸活在豐衣足食的當下,應該感激先輩們的拼搏奮斗,才換得今天的美好生活!
除了吃一些特色的應季美食之外,清明節(jié)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春風拂面、百花齊放、楊柳泛青,清明的時節(jié)最適合出游賞春踏青,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攜帶家人或者邀上三五個好友,一起去感受春天的鳥語花香,呼吸著大自然最淳樸的氣息,感受著大自然饋贈的美好生活,一切都那么愜意。
【潮汕地區(qū)的清明節(jié)習俗都有些什么】相關文章:
潮汕清明節(jié)習俗是什么07-24
潮汕地區(qū)元宵節(jié)的習俗02-23
越南清明節(jié)都有些什么習俗08-02
清明節(jié)氣的各地習俗都有些什么07-28
潮汕清明節(jié)習俗08-04
關于清明節(jié)的飲食習俗都有些什么07-14
潮汕的婚嫁習俗有什么09-27
潮汕地區(qū)元宵節(jié)吃什么01-21
潮汕婚嫁習俗程序是什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