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寫的是一個新興資產(chǎn)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xiàn)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jié)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
善與惡的靈魂沖突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浮士德》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它與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并列同為歐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jù)16世紀一個民間傳說寫成的詩體悲劇,它花費了60多年的時間,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全書長達一萬兩千余行詩句,分上下兩部;它描寫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經(jīng)歷。而在民間傳說的長期流傳和歐洲作家的反復加工過程中,浮士德這一形象凝結(jié)沉淀了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間歐洲和德國民族廣袤深厚大社會心理,其內(nèi)核是對“歷史之謎”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國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jié)構(gòu)。他對自己生命本真和意義的自我意識,也就表現(xiàn)為分裂已是:至于型、情欲與理性、人性與神性都處于劇烈的搏斗與奮爭中,對意識的分裂和二元化的體驗使他充滿了苦惱:“有兩個靈魂住在我的胸中,它們總是互相分道揚鑣!备∈康碌撵`魂雖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誘下淪落,但是他卻沒有完全淪落,他的內(nèi)心總是充滿了斗爭與矛盾,這也就是善與惡、靈與肉的不斷斗爭與沖突。
《浮士德》帶有歌德的自傳色彩,這個人物的身上也融合進了歌德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而且這部作品誕生和貫穿了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或多或少的帶有那個特定時期的時代特征和共性。18、19世紀是一個多元化文化凸現(xiàn),封建主義走向沒落,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一個新舊交替的轉(zhuǎn)換時期,人的理性主義,人文主義都正處在一個重新建構(gòu)的重要時期,人性中的善良與丑惡的因子就在不斷的斗爭與撕裂狀態(tài)下。而《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義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卻恰恰處于對立面,是丑惡與罪惡的化身。浮士德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著整個人類,而他一生的結(jié)局就象征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浮士德那種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這就是人性中的一種積極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為人類追求意識的體現(xiàn)者而出現(xiàn)的。但是,為了凸現(xiàn)他這種人文主義精神歌德運用了辯證法的論證,浮士德這種對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過對錯誤的不斷否定來實現(xiàn)的。而作為人類的代表他又是善與惡的矛盾統(tǒng)一體,有著靈與肉,理想與現(xiàn)實實踐的沖突,追求的古典美與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實的不協(xié)調(diào)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點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誘而屢犯錯誤,屢陷迷津。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他并沒有完全墮落,完全淪落,而是處在一個不斷的斗爭中,這善與惡這兩種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與占據(jù)控制心靈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長不斷變化,導致了他的行為的不斷變換與痛苦抉擇。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靈革命與社會實踐,感官之愛與藝術之美,共組一種平衡的生命觀照。它們共同驅(qū)使冀望超越自己的人邁向善。而最終,絕對完美的善,卻是在上帝手中,要透過上帝的恩寵才能獲得。這是獲救的真義。浮士德沒有忘記自己的恪守的原則和他人性的本真內(nèi)在本性,使得他有著戰(zhàn)勝誘惑的力量,去惡向善,排除欲的干擾,最后在理想國的實現(xiàn)下攀升進靈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靈魂未被梅菲斯特所帶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帶領下進入天堂。這也就代表著善良最終仍然戰(zhàn)勝了邪惡與丑陋。
浮士德在帶領群眾改造自然,興建海邊樂園的壯舉中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結(jié)論,也領悟到了理想的人生:“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夠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彼臒釔圩杂桑e極進取,努力創(chuàng)造,樂觀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盡管曾經(jīng)因為被引誘而犯錯,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惡向善的人,憐憫并接納他們。而且他的一生的奮斗也證明了上帝的話,人在努力時盡管難免迷誤,但是會返歸正道,由迷混不清進入澄明之境。
正如在《歌德談話錄》中說的:“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樣,道德也是從上帝那里來的。它不是人類沉思的產(chǎn)物,而是天生的內(nèi)在的美好性格。它多多少少是一般人類生來就有的,但是在少數(shù)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的心靈里大道很高的水準,這些人通過偉大事業(yè)或為大學說顯現(xiàn)他們的神圣天性,然后以這種天性所展示的美贏得人們的熱愛,強有力的因達人們敬重和效法。”“對道德的美與善的價值的知覺可以通過經(jīng)驗和智慧獲得,因為丑惡已經(jīng)證明自身是個人和集體幸福的破壞者,而高尚正直則是產(chǎn)生和鞏固個人和集體幸福的。因此,道德美便得以成為教義,作為一種明白表述的道理在所有民族中傳播開來!
《瓦爾普吉斯之夜》這一場中是在瑪干淚接連遭遇誤殺母親,哥哥被殺,自己瘋癲,私生子被自己溺死而被判死刑,囚在牢獄這樣的背景中進行的,但是盡管最初浮士德受到魔鬼的誘惑而赴宴,而且他對群魔夜會上放縱無度的淫欲有所追求,但是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在經(jīng)過了靈與肉的沖突,善與惡的斗爭,欲望與道德的矛盾,喚醒了他對春天的感應,從溪流中諦聽到“親切的愛的呻吟”,在群魔亂舞中爆發(fā)對瑪干淚的思念和不安。而在明白了她的處境之后,就憤怒的指斥梅菲斯特“我為了這個唯一的姑娘的苦難就覺得痛徹骨髓,而你卻無動于衷地對千萬人的命運獰笑!”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潛意識的道德里是善良的,有良知的,但是在魔鬼的作用下卻往往是不容樂觀的。后來還有出于對情敵的妒嫉,使得帕里斯的精靈爆炸;為占有海倫,他用武力驅(qū)逐她的丈夫;為創(chuàng)建海邊王國,他以人為畜,死人無數(shù),最后導致了不愿遷居的老夫婦的死亡,盡管他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永恒的愛”和“崇高的靈的境界”和實現(xiàn)“在自由的土地上居住著自由的國民”的社會理想。彩虹般的人生中本來就存在著人類感情的多層面結(jié)構(gòu)這種”多聲”現(xiàn)象,正如俄國著名作家格林卡在其《札記》中所說:“生活中一切都是對位的,也即互相矛盾的!倍璧乱舶l(fā)現(xiàn)自己作為藝術家,他是一個泛神論者;作為自然研究家,他是多神論者;作為有道德的人,他傾向于相信一種神性的人格。這樣對于浮士德的這種矛盾性格的塑造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這種善惡沖突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帶上了時代的色彩和意義,價值觀念的尚未成熟,多種價值取向共存,沒落的封建勢力與日益強大的資產(chǎn)階級力量的斗爭與沖突等等,這些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浮士德的尸體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們抬向了天國,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獲得了勝利,這就要歸功于他的樂觀向善,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理性主義,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勝利,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小世界到社會,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資產(chǎn)階級的勝利。正如歌德所說的“他不是讓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讓人在內(nèi)在的法則中看到心靈生活的統(tǒng)一性,這種法則把這種統(tǒng)一性的各個生活瞬間結(jié)合在一起,好似結(jié)合成它的存在的旋律。”這讓我們對付使得這個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摧殘桂冠的人物形象的內(nèi)在性格和人性有力更深的認識和體會。我們不禁要說:“歌德是美的作家,如同拉斐爾是美的畫家,莫扎特是美的音樂家!
浮士德寫作背景
近代歐洲社會在思想上回歸古希臘審美觀思潮的力量強大,在經(jīng)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文藝復興之后,人們都向往古希臘那種陽光明媚的生活。也就是那種重視現(xiàn)世享受,重視享樂的精神生活。溫克爾曼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變得偉大,如果可能的話,偉大得無可比擬的唯一方式,就是模仿古代人。”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極力將理性主義和古希臘的這種感性主義結(jié)合在一起,誕下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這個人物,以及歐福良這個人物的消逝,無疑是希望把近代科學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完美的審美觀念。這正是看到單純的理性科學和感性審美都無法滿足當時人們需要的結(jié)果。
浮士德作品評價
《浮士德》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它是資產(chǎn)階級整個上升時期的歷史的藝術概括。別林斯基把它與《伊里亞特》、《神曲》相提并論,認為是“當代德國社會的一面完整的鏡子”,“是它的時代的史詩”。
一九八三年第八期《讀書》中一篇題為《樂觀的悲劇》的文章,似乎又持一種見解,冒昧揣測,文章要意為:《浮士德》的確是一出莫大的悲劇,這毋容置疑。然而,它表現(xiàn)了一種引人向上的,昂奮的“樂觀的精神” ,因此,它算不上是一出“道地的悲劇”。
作為美學意義上的悲劇《浮士德》,是它的時代的史詩,就如《伊利亞特》是古希獵社會的史詩,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紀史詩一樣。郭沫若稱它是一部“靈魂的發(fā)展史” ,“時代精神的發(fā)展史。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一、人物背景與基本特征
浮士德,作為《浮士德》這部詩體悲劇中的主人公,其形象融合了德國文藝復興時期廣袤深厚的社會心理。他的一生是探求真理的痛苦經(jīng)歷,其內(nèi)心充滿了善與惡、靈與肉的斗爭與沖突。浮士德是一個自強不息、執(zhí)著探究者的形象,他永不滿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終向上向善。
二、主要性格特點
1. 積極進取,自強不息:浮士德具有強烈的探索追求精神,他不斷地追求知識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和崇高的理想。他遭遇挫折而不氣餒,也不因自我滿足而停滯不前,具有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精神。
2. 勇于實踐,敢于變革:浮士德奉行“泰初有為”的思想原則,充分肯定人的力量,向現(xiàn)實生活大膽進取,敢于變革。他投身于勞動改造自然的事業(yè)中,體現(xiàn)了強烈的批判精神,不僅嚴峻地批判一切腐朽丑惡的社會現(xiàn)實,也勇于正視自己貪戀安逸、消極軟弱等缺陷,不斷地自我批判、自我激勵。
3. 內(nèi)在矛盾與沖突:浮士德的形象也體現(xiàn)了人性的兩重性。一方面,他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驅(qū)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權勢、女人和美等現(xiàn)實欲求之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個人欲求和現(xiàn)實所迷惑,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斷走向新生活。
三、象征意義與影響
浮士德這一形象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他代表了歐洲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一些渴望擺脫蒙昧、獵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浮士德形象的意義在于向人們指出了一條精神凈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義和人們應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們引向為崇高的理想而奮斗不息的偉大道路。他的形象也體現(xiàn)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體驗,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和時代特征。
綜上所述,浮士德是一個具有復雜性格和深遠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他的形象不僅體現(xiàn)了人性中的善良與丑惡、理性與欲望的斗爭與沖突,也反映了歐洲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進步人士的精神面貌和追求。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11-23
邊城人物形象分析11-23
林沖人物形象分析06-12
圍城人物形象分析11-23
小說人物形象分析11-23
關羽人物形象分析11-23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03-14
王熙鳳人物形象分析03-22
《邊城》人物形象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