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茶文化有關(guān)的文章
前些日,朋友送了點茶葉給我,說是寒露時節(jié)的鐵觀音,嬉笑道,還不趕緊嘗嘗?我笑道,等閑暇之時,泡一壺靜靜心,此時吃茶,不是糟蹋嗎?
待友人歸去,取二三粒放置掌心細細觀瞧,條索卷曲壯結(jié),翠綠潤澤,仿佛是蜻蜓的雙目也在凝視著我,又有點像濃縮著安溪風(fēng)光神韻的茶樹,淡雅襲人。鐵觀音按照春、夏、秋、冬四個氣候的不同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就茶質(zhì)而言,秋茶寒露前后一周左右時間,采摘的鐵觀音茶是茶極品中的極品。春茶陽光溫潤,葉子比較嬌嫩,缺乏香味和韻味,夏季的茶葉生長的周期比較短,到秋天的時候,茶歷經(jīng)春之溫潤、夏之炎熱,以青山翠壑為伴,以清風(fēng)云霧為侶,經(jīng)歷過歲月的滄桑,所具有的氣息的愈濃。
據(jù)說法國的上等玫瑰精油的制作,在采摘的時候要求確保玫瑰花瓣的完整。在他們看來,玫瑰也是有生命尊嚴的,而尊重玫瑰的靈魂與生命的溫度,它才會散發(fā)出自身的韻味。而安溪鐵觀音的制作比起法國玫瑰的采摘更是講究,鐵觀音的采摘要求開面采,茶葉片太小不可開采,采摘講究一芽兩葉或一芽三葉,采摘時不折斷葉片,不折疊葉章,不碰碎葉尖,不帶單葉,不帶余葉和老梗。采摘要在九點半以后開始,有陽光的時候進行開采。按一天采摘時間的不同,分為早青、午青和晚青,不同時間采摘的茶葉都要分開制作,而午青品質(zhì)最優(yōu)。所謂花無人不發(fā),茶遇良人而香,鐵觀音的好壞需要天、地、人,天地自不必言說,安溪是鐵觀音的發(fā)源地,氣候與土壤都適宜茶樹的生長,至于人,講的茶農(nóng)的技巧了。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順應(yīng)天時與生命的生長,安溪的茶農(nóng)竟能明了其中的奧妙,不禁感嘆安溪茶農(nóng)的雙手是最懂得茶生命的需求。人都說,閩人多妖嬈,說的是閩南一帶的人極嗜茶,身材勻稱出挑。其實,他們更懂得茶。
茶是有生命的,茶的味道就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道:精品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論茶也,自然一甌美水煮香茗,水與茶,如水與魚,水與茶生,茶賦水以韻。鐵觀音素來就有七泡余香溪月露,滿心喜樂嶺云濤的美譽,而有的時候我卻愛將茶放置舌系下,口生津液,葉片在口中的慢慢地舒展,身體也隨著茶葉的清香自上而下舒展,茶為神飲,聚集了天地間的靈氣,每個葉片都在靈動,似含吞了口夜晚西坪的山水,別有一番情趣。
安溪自清朝以來就是中國茶都,其茶文化深遠濃厚,而臺灣的鐵觀音由安溪傳入,甚至后來安溪的茶俗也漸漸傳入臺灣。如今的安溪,已經(jīng)是臺胞往來頻繁的地方,之所以安溪能強烈地吸引臺灣的胞足們,是因為有熟悉的鄉(xiāng)味鐵觀音。大陸與寶島一脈同宗,當(dāng)初那些遠離家鄉(xiāng)、逃離到臺灣的人,日夜思歸,想戀家鄉(xiāng)的心情可想而知,當(dāng)把茶的味道賦予鄉(xiāng)愁的味道,這種思戀便就發(fā)了根,生了芽,有了滋潤的土壤。細觀瞧臺灣的山脈與安溪的山脈真是有幾分相似,茶映山,山養(yǎng)茶,一層疊一層的茶樹點綴著安溪的山脈,清新靈動。見此情景,我一個外鄉(xiāng)人卻不禁想起西晉張翰的 秋風(fēng)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張季鷹見秋風(fēng)而相思,無奈辭官歸去,我想,安溪出外的游子是比張季鷹要幸福得多,當(dāng)秋風(fēng)蕭瑟,細雨蒙蒙,思鄉(xiāng)的欲望不斷被激發(fā)而不能自忍的時候,泡一壺鐵觀音,淺飲細啜,甘美與苦澀的完美的融合,淡雅中的一縷清新,頓讓思鄉(xiāng)的人穿越時空,回到日夜所思的家鄉(xiāng),愈是離家越久,靈動的'茶香愈是能撫平未歸人的愁思。
一個懂得茶的生長與茶道的人,是懂得生活真諦的。雜亂紛擾,生活在當(dāng)今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生活下,我們?yōu)樯嬅Φ媒诡^爛額,不惜狗茍蠅營,心中的一點山水隨著涉世越深,變得銷聲匿跡。年輕的自己有段時間特別渴望出名,深信張姑的出名要趁早,散文的創(chuàng)作的進入瓶頸,自己的所思所想遲遲不能寫出來,加上平時生活習(xí)慣不好,竟然病倒了,身邊的人都勸我,應(yīng)該歇歇,不要活的太累,否則徒增苦惱。自此每天清晨,啜飲一壺鐵觀音,希冀以此安心。適逢朋友去安溪買茶,便和他一同前往,夜晚時分同往南軒賞月,乳白色的月光籠罩的山巒,也慢慢映入心間,漸覺心靜如光。婆娑的茶樹如同參悟的高僧,仿佛我們突兀的造訪擾了清修,暗罵自己愚笨。友人感嘆世人皆知鐵觀音具有獨特的觀音韻和蘭花香,可又幾人知曉剛采摘的時候,這些普通的樹葉并無詩意的觀音韻和蘭花香,那是歷經(jīng)歲月的淬煉和反復(fù)的搖青才可得的啊。聽完后,與友人相識一笑,便下了山。
茶道,亦是人道。所謂人道,即人生之道。日本茶祖千利休言:一杯有清新甘味,二杯有人生苦味,三杯有老年澀味。從諗禪師在80歲高齡時行腳至趙州鐵觀音院,開導(dǎo)世人僧眾,玄言玄語傳遍天下,世稱趙州古佛。據(jù)說有一次,兩位僧人來參訪,從諗問:以前來過嗎?一僧答曰;沒來過。從諗?shù)溃撼圆枞ィ×硪簧鹪;曾來過。從諗又道:吃茶去!這時,監(jiān)院好奇地問:為何來過和未曾來過的,都讓他們吃茶去?從諗又呼道:院主。監(jiān)院應(yīng)了一聲,從諗還是那句:吃茶去!人不堪世俗之累,或欲求桃花源以避之,或訪高人以求豁達,或處俗世怡然自得,皆不得其法。其實,萬物千變,逃不過心中安然。心亂了,去一看西坪,細品一壺鐵觀音,不枉人世。
【和茶文化的文章】相關(guān)文章:
茶文化的反思文章02-28
名人與茶文化文章03-08
以茶文化為話題的文章03-19
三篇與茶文化有關(guān)的文章03-26
酒文化和茶文化的起源07-20
道教和武夷茶文化03-01
我國茶文化的歷史和今朝03-21
茶室四寶和茶文化06-23